周 巖,孫延芳
(濰坊市水利局,山東 濰坊 261061)
濰坊市北部三區水系生態建設探討
周 巖,孫延芳
(濰坊市水利局,山東 濰坊 261061)
通過對濰坊北部三區水系生態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的深入研究與分析,提出下一步水系生態建設的重點,為濰坊市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科學發展提供保障。
濰坊市;水網工程;生態建設
濰坊市北部三區是指壽光市、昌邑市北部沿海地區和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內轄13個鄉鎮、570個行政村,面積2238km2,海岸線長154.6km,淺海海域2000km2。該區域北濱臨萊州灣,南鄰膠濟鐵路,擁有濟青、威烏高速等交通大動脈和重要的海上通道濰坊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濰坊市北部三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型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588mm,內有小清河、彌河、白浪河、濰河和膠萊河5條河流,地表水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375億m3。該區域地下潛水礦化度很高,主要為咸水和鹵水,淡水含量非常少且埋藏深,開發成本高,補充困難,不宜用于農業灌溉和生活飲用,屬于淡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
近年來,濰坊市北部三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水系生態工程建設。通過采取現代水網、防潮堤、水土保持工程和水利風景區建設等綜合措施,促進了北部三區水生態環境的改善。
1.1 水源工程
1)濰北平原水庫。總庫容500萬m3,興利庫容440萬m3,水庫進行了PE膜防滲處理,經過5年運行,滲漏較少。
2)清水湖平原水庫。設計庫容860萬m3,興利庫容760萬m3,東線引水渠調引引黃濟青黃河水,南水北調長江水和彌河水,西線引水渠調引雙王城水庫客水。
3)引黃濟青工程。1989年底,引黃濟青工程建成通水,濰坊市境內總長113.21km,設計引黃流量30.5m3/s。
4)峽山水庫至濱海調水工程。利用引黃入峽工程和濰北調水管道工程,將峽山水庫水調至濱海。引黃入峽工程輸水渠全長35.43km,設提水泵站4座。方家屯泵站至濱海調水工程已改造為管道調水。
1.2 北部水網工程
北部水網由“兩橫六縱”組成。“六縱”是指對區域內濰河、堤河、虞河、白浪河、丹河、彌河6條南北向天然河道進行整治,在河道內新建攔蓄工程等措施,擴大水面,形成河流型平原水庫。“兩橫”是指新修2條人工河,由東向西依次貫通6條縱向河道,使各條河流通過人工河相互貫通,達到豐枯相濟、蓄排并舉的網格狀水系。目前,“六縱”已治理完畢,共治理河道長度201km;“南一橫”工程已建成蓄水。
1.3 河道整治工程
對白浪河、彌河、濰河、虞河、塌河、聯四溝河、西張僧河、漩河、蒲河、宏偉河、拐子河、豐產河等一批河道進行治理,達到了20年一遇防洪標準和5年一遇排澇標準。同時,結合河道治理工程,壽光、昌邑、濱海分別對穿城繞城的彌河、濰河、白浪河進行高標準整治,使其成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其中壽光彌河、昌邑濰河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1.4 河道攔蓄工程
該區域建有攔河閘9座,年可攔蓄水量4000萬m3。壽光已先后建成彌河半截河橡膠壩及張建橋橡膠壩,改建了王口攔河閘攔蓄工程。昌邑先后建成濰河城東橡膠壩、金口橡膠壩、柳疃橡膠壩和城北橡膠壩,形成了“一閘四壩”梯級攔蓄的河道平原水庫格局,攔蓄總量達到6000萬m3。
1.5 防潮堤工程
該區域海岸線總長140km,已建設防潮堤179km。同時,濰河、彌河、白浪河、虞河等入海口分別建設了防潮蓄水閘,充分發揮了泄洪、蓄水、擋潮的作用,有效減輕了風暴潮威脅,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水南侵。
1.6 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東線濰坊段工程主要包括雙王城水庫和配套工程建設。雙王城水庫是南水北調東線膠東輸水干線工程的主要調蓄水庫,最大庫容6150萬m3,調節庫容5320萬m3,預計向濰坊年供水1億m3。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2013年實現通水。
配套工程包括壽光、濱海一二期、昌邑4個設計單元,全部位于該區域,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利用長江水1億m3,黃河水3.07億m3,進一步增加北部三區的淡水資源供給量。
1.7 水土保持工程
壽光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km2,完成農田林網1萬hm2,林糧間作4666.67hm2,成片造林8666.67hm2,建設水工建筑物380座。通過水土保持治理,增加治理區蓄水保水量516萬m3,增加保土量51.6萬t,糧食產量也有了較大增長,該區域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雖然濰坊市北部三區水系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水系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但受水資源短缺、水生態脆弱、防風暴潮能力不足等因素影響,水生態問題成為制約北部三區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北部三區是生態濰坊建設的最大難點。
2.1 淡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北部濱海地區的淡水資源可利用量為682萬m3,全部來自地表天然河流徑流。從2008年濱海地區8396萬m3的用水量來看,北部濱海地區自產可利用水量十分有限。按照濰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藍色經濟區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北部濱海地區的用水量預計缺口3億m3左右。
2.2 水生態環境脆弱
北部三區地表水利用量有限及利用條件較差,導致用水主要依靠開采地下水,已造成了地下水嚴重超采、咸水入侵等后果。通過咸水入侵動態觀測分析,僅壽光市入侵面積已達99.3km2,平均入侵距離2.07km,平均入侵速度為90m/a,最大入侵距離為3.6km。
2.3 水利工程存在薄弱環節
建國初期所建設的水利工程,防洪除澇和工程標準較低,所配套的水利設施標準更低;多數河道無專管機構,經多年運行,工程老化、退化嚴重,堤防失修,防洪除澇功能大大降低;沿河群眾傾倒垃圾造成主河槽淤積嚴重,比降減緩,排水不暢;田間排水系統缺乏維修和保護,建成后疏于管理,破壞現象嚴重。
2.4 水利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北部三區的水利建設投資主要靠地方財政,資金缺口較大,導致許多急需的、關系全局的骨干工程不能及時開工建設,制約了水利建設的速度和效益的發揮。
隨著濰坊市“黃藍”兩區建設的不斷推進,又面臨濱海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的重大機遇,濰坊市的發展重心將向北部轉移。加快濰坊北部三區的開發,首先要改善北部水生態環境。北部三區水生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綜合整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3.1 加快推進現代水網建設
結合現代水網建設,以防潮堤和沿海生態防護帶為屏障,以彌河、白浪河、濰河3大水系防洪減災和生態保護工程為基礎,盡快研究實施北部水網“北一橫”工程,貫通濰河、白浪河和彌河3大流域。開展昌邑市雙臺4河串聯、壽光雙王城、清水湖平原水庫雙庫串聯工程,建設集防洪調度、水資源配置、水系生態于一體的現代水網體系,使北部水資源統籌配置、聯合調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3.2 建設河道型平原水庫及生態濕地
濰坊市結合河道治理工程任務,在天然河道的基礎上進行拓寬疏浚、建設河道型平原水庫和生態濕地,同時結合河道攔蓄水工程建設,攔蓄雨洪水等淡水資源。規劃在濱海區對白浪河榮烏高速至港營路龍震橋段15km段進行攔蓄,蓄水量可達3000多萬立方米;在昌邑市濰河、豐產河、堤河、漩河上,建設閘壩工程有效攔蓄峽山水庫汛期溢洪棄水及雨水資源;在壽光市小清河入海口北岸,建設濱海濕地海洋特別保護區,形成由水域灘涂、蘆葦沼澤、濕草甸構成的典型海岸河口濕地生態環境,在壽光西北部建設具有生物多樣性、水質凈化能力的濕地生態系統。
3.3 建設南水北調配套工程
加快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壽光、濱海一二期、昌邑市供水單元建設進度,實現長江水、黃河水和當地水的統籌配置和聯合調度,改善當地淡水資源不足問題,遏制沿海地區地下水超采情況,形成地下水采補平衡。同時,修復受水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恢復并改善部分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遏制水土流失,提升區域內水系生態環境質量。
3.4 構建沿海生態防護帶
結合已有防潮堤、防潮閘、河口濕地和沿海生態河道建設,構建“一河、一堤、一區、兩帶”的沿海生態防護帶體系。“一河”為大型人工生態河,開挖1條集蓄淡壓咸、排澇排堿、灌溉供水、生態防護林帶等四位一體的環海岸帶大型生態河道;“一堤”為沿海防潮堤;“一區”為入海口生態濕地區;“兩帶”為人工河大堤外的2條生態防護林帶。沿海生態防護帶橫縱形成“梳子狀”水網體系,南可儲存上游下泄洪水,北可阻擋海水入侵,極大地改善水系生態環境。
3.5 推廣使用節水新技術
在北部三區抓好重點領域節水工程建設。農業領域積極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先進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工業領域提倡一水多用、優水優用,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進行工藝改造和設備更新,應用節水高效的新技術;根據水資源條件,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生活領域加快供水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推廣使用節水器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設的同時,規劃建設雨水集蓄系統,最大限度利用淡水資源。
3.6 加強水污染防治
北部三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加快了水環境質量的惡化趨勢,大量污水的排放導致飲水水源受到威脅,河道水質受到破壞。因此,要按照“治、保、用”相結合的思路,加強河道治理、生態濕地和污水處理廠管網改擴建工程建設。環保部門嚴控源頭污染源,水利部門采取清淤疏浚、修整堤圍、引水沖污等工程方式,打造生態景觀河道;對農村河道實施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溝塘聯通等工程,著力恢復河道蓄水功能,預防、控制和減少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7 加大生態建設投入
堅持以財政投入為主,確保工程所需財政資金足額落實到位。明確水利項目的投資補助來源,落實投資規模;大幅度提高河道治理等方面財政專項補助比例;加快建設各級水利投融資平臺,實現政府對水利建設的集中、放大和提前投資;積極探索運用市場手段解決水利投資問題,通過吸納民間投資入股、置換產權等方式吸引社會投資,進一步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
(責任編輯張玉燕)
TV213.4
B
1009-6159(2013)-07-0012-02
2013-05-14
周巖(1971—),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