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富堂,朱振菊,姬克偉
(蒙陰縣水利局,山東 蒙陰 276200)
山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系統的建設與管理
劉富堂,朱振菊,姬克偉
(蒙陰縣水利局,山東 蒙陰 276200)
通過分析蒙陰縣山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成效,針對系統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提高山洪災害防治非工程監測預警系統管理維護水平。
蒙陰縣;山洪災害;監測預警
蒙陰縣總面積1605km2,轄11個鄉鎮、464個行政村,總人口53.8萬。境內山地、丘陵分布廣泛,占總面積的94%,屬典型的山區縣。受地形地貌條件和不穩定氣候系統影響,極易發生山洪災害。為探索山丘區山洪災害防御途徑,蒙陰縣建成了山洪災害防治監測預警系統,取得了較好效果,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蒙陰縣為山東省山洪災害防治試點縣,項目于2011-06下旬動工,2012-01上旬完成安裝調試,2012-03通過初步驗收并投入試運行。項目主要包括監測系統、縣級監測預警平臺、預警系統以及防御預案編制、宣傳、培訓、演練等群防體系建設,共建成10個遙測雨量水位監測站、21個自動雨量監測站、50個人工雨量站、41處人工水位站,11個鄉鎮無線預警發射站、50套村級無線預警接收站,縣預警中心平臺等工程建設;同時還編制完成了11個鄉鎮及464個行政村的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并建立了群測群防組織體系。
2.1 實現了預警信息自動發布
多年來,蒙陰縣氣象、水文、水利等部門雖已建設了雨量、水位監測站點,但仍有部分小流域存在監測盲區和空白地帶。該預警監測系統項目實施過程中,在統籌考慮氣象、水文、水利部門已建站點的基礎上,在小型水庫、河道等重點部位或監測盲區增設自動水位、雨量監測站點,在主要小流域增設人工雨量站,實現了重點區域或主要小流域內的降水量、水庫水位等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處理和報送。縣預警中心平臺自動處理收到的各站點雨情、水位數據,根據設定的臨界雨量值,自動向可能出現山洪災害區域內的防汛責任人發布預警信息。2012年汛期,縣預警中心平臺自動發布預警信息120條,人工發布預警信息300多條。
2.2 豐富了預警發布手段
從以往山洪災害預警發布手段看,多以縣、鄉、村逐級電話通知或村內大喇叭廣播為主,基本滿足預警發布的需要。但在電力、通訊系統保障能力較差或中斷時,只能靠口頭傳遞預警信息。該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時,在運行維護和通訊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布設了無線預警廣播站,其他村配備了人工預警設備,如手搖報警器、手持擴音器、鑼哨,實現了遠程預警和當地人工預警相結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臨災預警“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2.3 提高了災害防御能力
從以往值班經驗看,防辦值班人員需及時調度、匯總、分析相關雨水情信息,對值班人員的要求很高。該監測預警系統具備的信息自動發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值班人員的工作壓力。同時,值班人員可根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和當地基礎資料,及時向防汛指揮部領導和威脅區內的群眾發布信息,為轉移群眾和應急搶險贏得充足的時間。2012-07-10T03:00:00,黃仁站累計降水量達172mm。縣防辦工作人員在向相關防汛責任人通報雨情信息的同
時,利用縣預警中心平臺遠程啟動了村級無線預警廣播系統,及時廣播預警信息和群眾轉移要求,提高了災害應對處置能力。
3.1 設備穩定性有待提高
部分系統設備存在運行不穩定的情況,如個別自動雨量站太陽能電池供電設備若遭遇5d的連陰天,就會出現數據發送不及時、不準確現象;個別村級無線預警接收站,受地形制約,有時不能正常接收無線預警發射站的信息;短信發送平臺有時死機,信息發送不及時等。
3.2 基礎資料錄入工作量大
依據山洪災害防御工作需要,該監測預警系統數據涉及小流域、歷史洪水、受威脅區域面積及人口、監測站點信息及關聯鄉鎮、村防汛人員信息等,特別是防汛人員聯系方式經常變動,相關數據需及時搜集、整理、修改,且要逐一錄入,工作量極大。
3.3 臨界雨量難以準確界定
該系統的臨界雨量,主要是依據所選典型區長系列雨量站資料,通過頻率分析和計算,確定典型區內站點的臨界雨量,即警戒雨量和轉移雨量。但因地形地貌、前期雨量、山洪災害類型(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各種影響因素的定量關系難以劃分,引發山洪災害的降雨量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布設的各站點的臨界雨量也不盡相同。對各站點的臨界雨量的確定,需在今后的運行實踐中進一步補充完善。
3.4 運行維護難度大
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的雨量站、水位站、無線廣播站等設備均露天外置,且大部分位置偏遠,無專人管理,極易發生設備被盜或人為破壞等情況。另外,現有防辦人員中,既懂防汛又掌握信息技術的人員十分缺乏,設備維修問題解決不了,確保系統正常運行和應用的難度較大。
3.5 群測群防體系未真正落實到位
鄉鎮、村雖編制了山洪災害防御預案,但操作性不強,且宣傳不到位,很多群眾不知曉。另外,許多群眾對災害認識不足、防災意識淡薄,雖發放了明白卡,但多一放了之,未真正落實其用處。
3.6 信息共享難度大
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需與國土、氣象等部門實現信息共享,但對于共享內容,目前尚沒有統一的要求和標準。另外,氣象、水文、水利等部門各自開發了一套系統,每遇降雨,均給各級防汛責任人發送短信,致使各級防汛責任人每天收到內容大致相同的預警信息,往往感到無所適從。
4.1 加大公共財政投資力度
因雨量水位監測、預警等設備的平均使用壽命為5~8年,且每年均需投入運行管理費用。根據山洪災害防治需要,應將監測預警系統維修養護費用納入同級財政預算,明確系統維護經費來源。同時,建立健全系統運行管理和維護的相關規定、辦法,落實好技術、人員、物資保障,以延長系統使用壽命。
4.2 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機制
建議上級出臺統一的標準規范和信息發布規程,由防汛辦統一整理匯總水文、氣象部門的數據資料后,利用監測預警系統發送至各防汛責任人。同時,加大防災減災資源整合力度,真正實現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共管,形成防災減災工作合力。
4.3 加強保障體系建設
因山洪災害防治預警系統運行管護需要懂信息技術和水利專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建議由省水利主管部門牽頭,委托高等院校、專業機構對各山洪災害防治縣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盡快熟悉掌握開展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專業技能,最大限度發揮監測預警系統優勢。同時,針對基層專業技術力量薄弱的實際,指導縣、鄉、村制定詳實、周密、易于操作的防汛預案,加大山洪災害防御知識宣傳,完善基層群測群防體系,確保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4.4 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
按照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統籌安排的原則,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山洪災害防治工作,規范人類自身活動,嚴厲查處非法砍伐樹木、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控制和規范生產、開采、開發建設項目,鼓勵災害易發區內的群眾主動搬遷避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科學設置臨界雨量值(警戒雨量和轉移雨量),確保山洪預警科學化、合理化,充分發揮監測預警系統的作用。
4.5 協調推進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在管好、用好監測預警系統的同時,建議由地方政府牽頭,整合水利、國土、氣象、環保、住建的項目資金,統一安排部署山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同時,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山洪災害防治專項基金,逐步實施山洪溝整治、病險塘壩加固、河道綜合治理等,努力完善抗御山洪災害的工程措施。
(責任編輯趙其芬)
P426.616
B
1009-6159(2013)-07-0025-02
2013-04-15
劉富堂(1979—),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