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都治國,趙國華,劉鵬亮
(青島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山東青島 266061)
嶗山水庫為青島市重要的水源補充地,但由于水庫上游的不斷發展,旅游業的興起,人類活動的增加使污染現象越來越嚴重,區域內沒有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居民及飯店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生活污水排放處于失控狀態,對水體環境質量、城市居民生活環境和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直接威脅到嶗山水庫庫區的安全。
某工程為青島市重大的環保工程、重要的民生工程,被列為青島市2009年十大實事之一,工程總投資2.44億元。
嶗山水庫上游包含嶗山區北宅街道石嶺子以北30個行政村和城陽區夏莊街道山色峪8個村。嶗山水庫兩條主要匯水河流五龍河和白沙河均發源于嶗頂,貫穿北宅30個行政村,流域面積為71 km2,占嶗山水庫總流域面積的76%,入庫水量占總水量的81%,是青島市重要的水源保護區。
根據調查,區域內污水來源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來自村莊居民的生活污水、區域內已經建成的居民樓、機關、學校等排污量相對集中的生活污水,以及伴隨旅游業的興起產生的各式農家宴、度假中心等服務設施所排放的污水。其中村民的生活污水大都建有儲糞池用于果園澆灌,沒有外排。洗滌污水就地潑在地面,水量大時在村內雨水邊溝可產生徑流排入河道。居民樓、機關、學校所產生的污水大都通過各自建設的化糞池儲存,供農戶澆灌。農家宴污水大都未經處理排入河道。
產生污水的區域內設置污水支管、污水干管、污水主干管,污水通過各級污水管道匯集后將污水通過管道排入區域鄰近的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此方式適合污水量較小,單獨設置污水處理廠不經濟的局部區域,可有效地解決區域的污水污染問題。
產生污水的區域內各單獨的行政村、自然村等設污水管道及污水處理模塊,污水收集后匯入各村污水處理模塊,污水經模塊處理達一級A標準后回用。污水一級A排放標準與水源地二、三類水質標準在總氮、總磷等指標仍存在差距,無法消除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同時,由于污水處理模塊運行管理難度大,出水水質不易控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污水排放問題。此方式僅適合個別位置偏遠,污水不易納入區域內污水主干管道的村莊等,不適合大面積推廣。
產生污水的區域內各單獨的行政村、自然村等設污水管道,污水匯集后與村莊垃圾合并建沼氣池,污水與生活垃圾混合經過發酵,產生的沼氣供民用,廢渣用于農田施肥,廢水用于農業灌溉。
該工藝的正常運行須根據不同的條件進行探討,目前仍處于研究階段,出水水質得不到有效保證,只能用于農田灌溉,對區域內水源構成威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污水污染問題,同時對溫度要求較高。此方式僅適合個別位置偏遠,污水不易納入區域內污水主干管道且年平均氣溫較高的南方一些村莊,在北方大面積推廣不太合適。
污水收集起來后在地形低處設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污水,此方式是目前城市污水處理采用最多的方式,但建污水處理廠需要規模效應,適合產生大量污水的整個城市污水治理,局部污水量小的區域采用此方式治理污水運行費用高,不經濟。
村莊內污水收集主要是通過集水池把村內外排水溝可能產生的污水收集起來,然后接入污水管道。集水池設置閘板,下雨時關閉閘板。村莊內居民樓污水,通過現狀化糞池接入污水管道;餐飲污水首先接入隔油池,然后再接入污水管道。

圖1 污水泵站工藝流程示意圖
污水經五龍白沙河主管道收集由畢家村污水泵站提升,壓力管道沿賈漢路敷設,在山色峪河口與城陽區污水管道匯合,經蘆房澗污水泵站再次提升打入白沙河南岸污水干管排放。

圖2 污水模塊工藝流程示意圖
嶗山風景區內的雙石屋、河東村通過設置處理模塊,將污水處理模塊的出水經提升泵提升至中水池,主要作為農業灌溉用水。
某工程位于水源保護區內,管線敷設不同于其它治污工程,對于敷設在一級保護區的污水管道必須采取強有力的保護措施,污水管道全部加設防護套管;施工驗收要按照壓力管道要求進行;流域內污水管道中的檢查井一律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形式,將污水泄漏的幾率降至最低,基本可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建于水源保護區內的污水泵站在建設過程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必須采用可靠的雙電源,按照規范要求設置備用水泵。集水池容量要充分考慮出現異常情況下的調節能力,確保污水不發生外溢。
嶗山水庫上游水源保護問題是每年青島市人大政協兩會的討論熱點,也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該治污工程是青島市重大的環保工程,重要的民生工程。
工程實施后在經濟效益上可使服務范圍內的污水得到集中處理,可減少污水進行分散處理所增加的投資和運行管理成本;同時可以有效保護水環境,提高了水源的可利用程度,減少給水處理的成本;在社會效益上可極大地改善嶗山區的水資源環境,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青島市水資源短缺的局面,嶗山水庫為青島市重要的水源補充地,該工程的實施提高了青島市用水保證率;在環境效益上徹底改變嶗山水庫上游當前河道臟、亂、差的局面,促進了流域內污水排放系統的建設和完善。為整個青島市總體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1]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張自杰.排水工程(上)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