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同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重慶 40112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1〕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后文簡稱《民訴法修正案(2012)》。第10條規定:“第五十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作為修改對象的原《民事訴訟法》第56條則規定:“(第一款)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第二款)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這一立法修改方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初次審議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2〕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初次審議,2011年10月29日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npc/xinwen/syxw/2011-10/29/content_1678367.htm,2012年10月5日訪問)公布,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意見征集截止日期:2011年11月30日)。(征求意見稿)中是沒有的。學術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其目的是在民事訴訟立法層面確立“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
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確立“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其源頭實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3〕法釋[2008]14號,2008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53次會議通過,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后文簡稱《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解釋》。第5條的規定:“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的,可以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在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按照民事訴訟法第204條〔4〕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27條(原第204條)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規定處理。”有學者明確指出:《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解釋》第5條“創設了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為合法權益受生效裁判侵害的案外人提供了必要的救濟途徑。”〔5〕盧正敏.論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中的適格案外人[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49-56.
據此條文,案外人撤銷訴訟之原告資格的取得必須滿足兩個實質性要件:其一,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其二,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該要件設計方案看似明晰、實則模糊,并極易導致學術探討之分歧和實務操作之混亂〔6〕這也是該項規定至今未有實質性制度功能的根本性原因。。
第一,該條文使用了“執行標的物”這一術語。嚴格來講,其屬民事強制執行程序之專有術語。而民事強制執行程序的啟動以確定之給付判決為必要前提,故有學者指出:《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解釋》第5條“實際上排除了案外人在執行程序外直接對確認判決、形成判決申請再審的權利”。〔7〕肖建國.論案外人申請再審的制度價值與程序設計[J].法學雜志,2009,(9):63-66.然而,實際上,對案外人之實體權利造成損害的確認判決和形成判決是客觀存在的〔8〕趙鋼,劉學在.民事審監程序修改過程中若干爭議問題之思考[J].中國法學,2009,(4):162-175.。而且,這種處理極易導致對“案外人撤銷訴訟”與“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的認識混亂。有學者甚至錯誤地認為,《民事訴訟法》第204條的規定“將案外人申請再審權利限定在‘執行過程中’”。〔9〕孫茜.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的完善[J].法律適用,2012,(6):119-120.
第二,該條文要求“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但對“權利”的屬性和范圍沒有明確界定。就此,學術界有兩種代表性主張:一種是狹義說,認為僅限物權;另一種是廣義說,認為只要是實體性權利即可,而并非僅限于物權〔10〕肖建國.論案外人申請再審的制度價值與程序設計[J].法學雜志,2009,(9):63-66.。不同的法院可能采用不同的觀點,從而導致司法實踐層面的混亂。
第三,該條文還將“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作為提起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的前提要件。然而,就司法實踐操作而言,何謂“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并不明確。以有獨立請求權之第三人為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第三人能否對管轄權提出異議問題的批復》〔11〕法(經)復〔1990〕9號,1990年7月28日。明確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選擇是以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還是……另行起訴。”既然可以“另行起訴”,似乎就不能滿足“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這一要件。然而,學術界卻一致認為,對原審訴訟標的享有獨立請求權的案外主體,可以提起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如此,也極易導致司法實踐層面的混亂。
《民訴法修正案(2012)》第10條針對現行《民事訴訟法》第56條增加第3款,規定:“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其意在確立“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
就其立法體例而言,第56條位于我國民事訴訟法典之“第一編 總則”之“第五章 訴訟參加人”之“第一節當事人”中,屬對訴訟第三人制度的原則性規定,其作用對象為兩審終審審級模式下之常規訴訟程序,而非法典“第二編審判程序”中“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所規定的超越常規審級之非常規訴訟程序。因此,其將案外人撤銷訴訟定性為兩審終審審級模式下之常規訴訟程序,而非超越常規審級之非常規訴訟程序。
由此立法定性,就案外人撤銷訴訟之具體程序規則,又可作出以下推論:
第一,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之原告以第56條前兩款所規定之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為限;
第二,案外人撤銷訴訟之客體為已生效之判決、裁定、調解書;
第三,案外人撤銷訴訟的提起須滿足兩項要件,即“第三人未參加原審訴訟程序非因其自身過錯”和“有證據證明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之部分或全部內容錯誤,并損害其民事權益”;
第四,提起案外人撤銷訴訟的期間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
第五,案外人撤銷訴訟的管轄法院為“作出該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原審法院”;
第六,案外人撤銷訴訟的提起采用常規訴訟程序之起訴程序規則;
第七,案外人撤銷訴訟之起訴文件中的請求事項采用常規訴訟程序之訴訟請求規則;
第八,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的審理過程采用既定審級模式下之常規審判程序規則;
第九,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的審理結果有“裁判駁回訴訟請求”、“對原生效裁判的部分改判”和“對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全面撤銷”三種情形。
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就案外人撤銷訴訟之所以采用前述之立法方案,主要源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動因:
2007年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修正,其中對審判監督程序的修改所取得的最大成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對1991年立法所規定的再審法定事由進行了細化處理,從而增強了再審法定事由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1991年立法的第179條規定的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法定事由有五項:(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2)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3)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4)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5)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檢察院抗訴再審的法定事由則是后四項,而對法院依職權提起再審的法定事由,未作明確限定。2007年修改之后的第179條,將當事人就民事判決、裁定申請再審的法定事由以列舉的方式強化為13項,并在其最后一款規定“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而根據2008年《民事訴訟法》第187條的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179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出抗訴”。可見,第179條所規定之法定再審事由體系已經統一適用于檢察院的抗訴再審。雖然,《民事訴訟法》未明文規定法院依職權啟動再審的法定事由,但依立法之本意,也應統一適用第179條所規定之法定再審事由體系。2008年《民事訴訟法》的第182條對當事人就調解書申請再審的法定事由也作出了明確規定,即: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愿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而且,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18條,又進一步就《民事訴訟法》第179條所規定的法定再審事由體系作出了解釋性規定,以增強其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對原審當事人申請啟動再審的程序規則進行了細化處理,并初步形成了系統的程序規則體系。綜合來看,2008年《民事訴訟法》第180~184條及《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4、6~9、19~26條,已經就當事人申請啟動再審的相關程序事項作出較為細致的安排,如:再審申請的期間,再審申請的對象,再審申請的管轄法院,再審申請的訴訟文件,再審申請文件的提交和受理,再審申請的審查主體、方式和程序,再審申請審查后的裁定,以及再審申請審查程序的終結等。雖然仍未在立法中明確使用再審之訴的概念術語,也未將當事人提出的再審申請明確規定為訴,但從《民事訴訟法》及《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相關條款之結構體系來看,其內容已經基本具備了再審之訴制度的核心構成要素。
然而,2007年《民事訴訟法》修正就審判監督程序的修改卻成為了司法實踐層面再審案件數量激增的重要誘因,短期內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所面對之再審案件壓力呈幾何性增長趨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民訴法修正案(2012)》對立法作出了一系列調整,如:放寬再審申請法院,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可向原審法院申請再審(第43條);壓縮再審事由,將2008年立法規定之第五項再審事由“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壓縮為“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刪除2008年立法規定之第七項“違反法定管轄規則”和第十四項“違反法定程序”的再審事由(第44條);壓縮再審申請期間,由2008年立法的2年壓縮為6個月(第47條)等。究其本質,即反映出立法之壓縮再審程序的宏觀價值導向。
在此宏觀背景下,很難期待立法會將案外人撤銷訴訟寫進“第二編審判程序”之“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中,將其定性為超越常規審級之非常規訴訟程序。因為,這樣作有擴張再審程序的嫌疑,與立法之宏觀價值導向相悖。
理論界也有學者認為:傳統之“第三人制度”是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的基礎,并對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的制度構建起基礎作用。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第三人制度為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提供“過濾器”。通過第三人制度,大部分與糾紛相關的權利義務主體可以被直接引入訴訟,實現糾紛的“一次性解決”,從而減少案外第三人因未能及時參加原審程序而提起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的機率;第二,案外人撤銷訴訟制度范疇內,很多基礎性問題需要運用第三人制度的程序原理加以闡釋〔12〕陽慧玲.案外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之建構[D].湘潭:湘潭大學法學院,2006.27-28.。
正是基于此種認識,《民訴法修正案(2012)》第10條才最終選擇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嵌入《民事訴訟法》第56條,置于法典之“第一編總則”之“第五章 訴訟參加人”之“第一節 當事人”中,將其定性為兩審終審審級模式下之常規訴訟程序,而非超越常規審級之非常規訴訟程序。
但是,筆者認為,第三人制度屬于傳統意義之當事人制度范疇,其作用對象為兩審終審審級模式下之常規訴訟程序,而非法典“第二編審判程序”中“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所規定的超越常規審級之非常規訴訟程序。而綜合域外之相關立法例的規定,所謂案外人撤銷訴訟:首先,其“案外人”一詞的含義為“非因自身過錯未參加原審訴訟程序但其合法權益卻因生效裁判而受損的案外第三方主體”,其范圍并不僅限于傳統“第三人制度”所規定之訴訟第三人類型,甚至其更主要地是針對“訴訟第三人”之外的“非因自身過錯未參加原審訴訟程序但其合法權益卻因生效裁判而受損的案外第三方主體”;其次,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在本質上已經超越既定之常規審級,屬非常規之訴訟程序,隸屬于“確定判決之瑕疵救濟程序”的范疇。
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就案外人撤銷訴訟所采之立法方案有以下缺陷:
大陸法系之民事訴訟立法傳統中,往往對已確定之民事判決的瑕疵設有救濟性的程序規則〔13〕學界對此亦有共識,認為:“于例外情形,若該確定判決系因人為之不法行為介入所形成,敗訴當事人于不知情之下未及于訴訟上為防御者,為維護確定判決之公平正義,借以保護敗訴當事人之正當實體權利,民事訴訟法設有再審程序,使錯誤之確定判決能被撤銷而避免被害當事人之損害。”就此可參見陳榮宗等.詐騙取得確定判決之效力與被害人之損害賠償請求[A].陳榮宗.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C].臺北:三民書局,2001.222.,即:依法定程序、據法定事由,撤銷或變更已確定之民事判決,并用新的民事判決予以取代的程序規則〔14〕丁寶同.民事判決既判力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02.。相比于既定審級制度模式之下的常規訴訟程序,確定判決之瑕疵救濟程序則屬于“非常規之訴訟程序”。〔15〕李潔.論我國設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必要性[J].韶關學院學報,2008,(2):126-129.綜觀大陸法系之代表性立法例,對確定判決之瑕疵救濟程序主要規定有四種途徑:“再審之訴”〔16〕所謂再審之訴,是指終局判決確定之后,發現其于訴訟程序方面存在重大瑕疵,或者該判決的基礎性資料中存在嚴重的缺陷時,當事人以之為理由請求法院廢棄該確定判決,并重新審判原案。雖然如同通常的上訴程序一樣,再審之訴亦屬于對判決提出不服主張的一種方式。但是,再審之訴是在終局判決確定之后提出的,故其沒有阻止終局判決確定的效力。法國民事訴訟立法將其稱為“再審申請”(第二章),并將之置于其法典第一卷第十六編“上訴途徑”的第三副編“非常上訴”中,與“第三人異議”(第一章)和“向最高司法法院提起上訴”(第三章)并列。德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則稱之為“再審之訴”。、“案外人撤銷之訴”、“執行異議之訴”,以及“特別上訴程序”。〔17〕丁寶同.民事判決既判力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03.作為確定判決之瑕疵救濟程序的重要途徑之一,傳統意義上的再審之訴僅限由原審程序中的當事人提出。然而,從司法實踐層面看,已確定之終局判決的效力確實可能對原審程序當事人之外的第三方主體的民事權利產生影響,而該案外第三方主體未能以當事人身份參與原審程序往往是基于非可歸責于其自身的原因。此時,如果強制其承受該確定判決的消極性約束效果,無異于在實質上剝奪其正當程序權利(甚至是實體權利)。因此,為貫徹民事訴訟之程序保障的基本理念,作為傳統再審之訴制度的必要補充,大陸法系之民事訴訟立法又創設有名為“案外人撤銷之訴”的確定判決之瑕疵救濟程序〔18〕有學者稱其為“獨立于再審之訴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參見崔玲玲.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事由——與再審之訴的事由比較[J].社科縱橫,2011,(9):76 -79.。即:當確定民事判決之效力瑕疵表現為對案外第三方主體之正當民事權利的非正常侵害時,該案外第三人可運用該程序攻擊已生效之民事判決的效力,并通過撤銷(部分或全部)已“確定”之民事判決的方式,挽救其遭受非正當侵害的民事權利。相比于既定審級制度模式之下的常規訴訟程序,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屬非常規之訴訟程序。
因此,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定性為兩審終審審級模式下之常規訴訟程序,本質上有違民事訴訟之基本程序法理。
就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之立法體例,域外之典型立法例均將其歸入確定判決之瑕疵救濟程序的范疇。如《法國民事訴訟法》第一卷“適用于所有法院的通則”第十六編“上訴途徑”第三副編“非常上訴”中之第一章“第三人異議”,其與第二章“再審申請”和第三章“向最高司法法院提起上訴”并列。又如我國臺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之“第五編 再審程序”中之“第五編之一 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再如我國澳門地區的《民事訴訟法》,將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置于其“第三卷普通宣告訴訟程序”之“第一編通常訴訟程序”之“第六章上訴”之“第三節非常上訴”中,并命名為“第二分節基于第三人反對而提起之上訴”,與“第一分節 再審上訴”并列。
因此,本質上講,《民訴法修正案(2012)》第10條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嵌入現行《民事訴訟法》第56條,置于法典之“第一編總則”之“第五章訴訟參加人”之“第一節當事人”中,這一立法體例的選擇犯下了原則性的錯誤。
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就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所采用之立法方案,將使其喪失訴訟法理層面之程序正當性和司法實踐層面之可操作性。
第一,依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之規定,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之原告以該條前兩款所規定之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為限。然而,綜合域外之相關立法例的規定,就案外人撤銷訴訟,雖亦使用“第三人”一詞,但其含義為“非因自身過錯未參加原審訴訟程序但其合法權益卻因生效裁判而受損的案外第三方主體”,其范圍并不僅限于傳統“第三人制度”所規定之訴訟第三人類型。因此,如依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之規定,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之原告限于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將導致傳統之第三人制度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之制度功能的重疊。其邏輯性的結果只有兩種可能:一者,因第三人制度的正常運作,致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喪失其司法實踐價值;二者,因強調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的實踐價值,而減損第三人制度的程序功能。
第二,依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之規定,案外人撤銷訴訟的管轄法院為“作出該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原審法院”。由于,立法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定性為兩審終審審級模式下之常規訴訟程序。所以,這一管轄規則方案:首先,將在程序法理層面面臨實質性障礙。因為,依據民事訴訟裁判之拘束力制度的基本原理:民事裁判一經作出,其拘束力即行產生,并延續于確定后之裁判;裁判的拘束力禁止法院非依法定事由、非依法定程序隨意撤銷和變更已經作出的裁判;裁判的拘束力既針對裁判法院,又針對其他法院。因此,只有通過非常規之訴訟程序,才能正常突破民事裁判之拘束力,進而才有撤銷已作出之民事裁判的可能。所以,由“作出該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原審法院”直接管轄屬于常規程序的案外人撤銷訴訟,將與民事訴訟裁判之拘束力制度產生實質性沖突。其次,在司法實踐層面難以正常運作。既然立法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定性為兩審終審審級模式下之常規訴訟程序,其即應嚴格遵循兩審終審之基本制度方案和法定之管轄規則體系。然而,試想如果“作出該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原審法院”為原審之二審法院,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之一審法院級別即相當于原審訴訟之二審法院級別,如此將面臨兩難境地:如允許對案外人撤銷訴訟之一審裁判直接上訴,則極有可能與現行之級別管轄規則沖突;如為遵循級別管轄規則而禁止對案外人撤銷訴訟之一審裁判直接上訴,則又違背兩審終審之基本制度。
第三,依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之規定,案外人撤銷訴訟的提起采用常規訴訟程序之起訴程序規則,起訴文件中的請求事項采用常規訴訟程序之訴訟請求規則,其審理過程亦采用既定審級模式下之常規審判程序規則,但其審理結果卻有“裁判駁回訴訟請求”、“對原生效裁判的部分改判”和“對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全面撤銷”三種情形。由于立法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定性為兩審終審審級模式下之常規訴訟程序,前述之程序規則方案亦會減損其程序正當性和可操作性。因為:首先,常規訴訟程序規則認為訴訟請求僅限于主張實體性的利益,如就案外人撤銷訴訟起訴文件之請求事項采用常規訴訟程序之訴訟請求規則,就不可能產生“對原生效裁判的部分改判”或“對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全面撤銷”的審理結果,如欲產生這樣的審理結果,又只能突破常規訴訟程序之訴訟請求規則。其次,既然就案外人撤銷訴訟起訴文件之請求事項難以采用常規訴訟程序之訴訟請求規則,那么就案外人撤銷訴訟的提起采用常規訴訟程序之起訴程序規則就只能是畫餅充饑。再次,“對原生效裁判的部分改判”和“對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全面撤銷”這兩種審理結果,其作用對象為“生效裁判”。依民事裁判之效力制度原理,民事裁判一經作出即產生拘束力(并延續于裁判確定之后),在確定(生效)后則產生既判力,并視裁判的類型繼而產生執行力或形成力。因此,所謂“對原生效裁判的部分改判”和“對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全面撤銷”,其不僅要突破“生效裁判”的拘束力,亦要突破其既判力。而依訴訟法學之基本原理,能產生這種法律效果的程序以非常規訴訟程序(如再審程序)為限。所以,既然立法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定性為兩審終審審級模式下之常規訴訟程序,其本不應具有此種程序功能。
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之立法完善,首先要恢復其正確法理定性,即:將其定性為超越常規審級制度之非常規訴訟程序,令其回歸確定判決之瑕疵救濟程序的懷抱。有學者稱之為:“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向審判監督程序的回歸”。并提出:從制度本質上來說,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本質是糾正生效法律文書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從制度功能上來講,它與其他糾錯機制(如法院決定再審、檢察院抗訴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并沒有任何差別,應當屬于再審程序(我國法律稱之為審判監督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在《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一章中予以明確規定〔19〕蔡虹,馮娟.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初探[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2,(2):37 -44.。
《民訴法修正案(2012)》第10條將其嵌入現行《民事訴訟法》第56條,置于法典之“第一編總則”之“第五章訴訟參加人”之“第一節當事人”中,這一錯誤的立法體例方案,源自于對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之屬性定位的錯誤。所以,既然要恢復對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的正確法理定性,那么也就必須就其立法體例作出相應之調整。
就此,有學者主張,“在民事訴訟法全面修改之時,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應當在《民事訴訟法》的審判監督程序一章中予以明確規定。”〔20〕蔡虹,馮娟.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初探[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2,(2):37 -44.亦有學者主張:“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單獨設立一章或一編稱為特殊救濟程序,與作為普通救濟程序的上訴相對應;特殊的救濟程序包括再審和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兩種制度。”〔21〕周龍慶.論我國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構建[D].鄭州:鄭州大學法學院,2008.44.筆者認為,前一主張雖不具體,但相對穩妥。而后一主張則是一種極不成熟的立法體例選擇方案,理由有二:第一,“特殊救濟程序”的立法用語極易與現行立法第十五章“特別程序”相混淆;第二,該主張所稱之“特殊救濟程序”的含義與現行立法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一詞的含義并無本質差異。但其主張之將傳統“再審之訴”與“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加以區分的立法方案是值得肯定的,因為盡管二者均屬確定判決之瑕疵救濟程序的范疇,但其制度設計的價值趨向不同,其程序運作之基本原理也有著本質的差異。
綜上,就案外人撤銷訴訟程序之立法體例,筆者認為:第一,應將其置于現行《民事訴訟法》第二編“審判程序”之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中。第二,應將現行《民事訴訟法》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分為五節,第一節“一般規定”、第二節“法院依職權啟動再審”、第三節“檢察監督再審”、第四節“當事人申請再審”、第五節“案外人撤銷訴訟”。
就案外人撤銷訴訟之程序規則,筆者認為:第一,原則上應就其期間、提起程序、因“不合法”或“顯無理由”而駁回、審理范圍、審理程序、裁判的效力等程序事項準用“再審之訴”(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相關程序規則〔22〕江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295.;第二,就案外人撤銷訴訟之原告主體資格、被告主體資格、客體、管轄法院、程序效力、裁判結果,及保障程序等特殊程序事項則應作出相應之特別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