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蘭, 左敬龍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學院,廣東茂名525000)
校企共建實驗平臺是學校與企業在教育資源、教育形式等多方面進行深度合作的產物。校企共建實驗平臺能夠充分融合高校實驗室資源、人才資源、企業高新設備資源、行業管理技術、行業最新技術等多種優勢資源,實現人才培養效益指數級提升[1]。通過實驗平臺培養的學生具備良好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就業能力,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符合企業期望,解決企業招聘難題,達到學生、學校、企業三贏。各高校當前正積極施行的人才培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大多基于校企共建實驗平臺進行落實和延伸[2]。由于校企合作受到學校科技水平、發展規模、企業經濟實力、企業效益期望、地域等因素限制,大多數普通工科院校、大多數普通本科專業無法落實深層次校企合作,所以,探討建設基于校企共建的創新實驗平臺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對于科技實力雄厚的科研型高校,如南京大學,建立科技園區,實施實訓、科研、就業式等多種形式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建立實驗平臺,本身就具有極大的社會優勢[3-4]。然而對于普通高校的普通本科專業而言,在沒有特定政策支持下,建立一個能基本承擔實踐實訓的校企共建實驗平臺是非常困難的。
電子信息技術產業是新興的支柱產業,其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主導地位,電子產品制造業的發展和建設是我國重要的建設目標,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對行業建設加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對于電子信息類專業而言,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畢業生顯然是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的重點方向[5-8]。然而,由于電子信息類行業的本身規模限制,諸如本地企業資源、學校培養規模、層次定位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該專業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與企業建立共建培養合作關系。
這種現狀源于市場的調節和配置。校企合作的根本在于合作本身能帶給參與各方雙贏的效益,從企業方來看,就是經濟效益。大型電子信息技術類企業,或有能力進行合作共建的企業,往往著眼于科研實力更雄厚的高校[9-13],作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普通工科院校,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不具備這種先天條件;茂名地處粵西偏遠地區這一現狀也給企業合作愿景增加了阻力;因為行業的地域分布特點,或因規模太小,使得茂名本地的電子信息類企業又不具備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提供完整的合作實驗平臺的能力;即使在政府推動下,相關企業因經濟效益的因素與普通高校的合作也往往流于形式[14-15]。普通工科類院校普通專業的校企共建合作淪入令人尷尬的境地。
如何將人才培養帶入資源規模受限的企業中接受企業培養,如何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培養訓練平臺,如何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培養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普通高校普通專業突破條件限制的關鍵在于“資源規模”上。我校在推進校企共建實驗平臺過程中,進行了多種途徑的創新探索,將多個中小規模企業聯合起來,在企業能力范圍內聯合培養,建立了分布式校企共建的創新實驗平臺。
建設創新實驗平臺的思路就是“分解合作規模,擴大合作企業,擴展合作途徑”。
以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為例,通過與多個企業在多個培養層面進行綜合合作培養和管理,將多個企業的資源通過分布式的配置管理改造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符合卓越計劃要求的企業培養環境,再通過在校內建設創新培養平臺,實現多個企業在多個層次上與學校共建分布式創新實驗平臺。對于單一電子企業,僅在自己的資源限制范圍內負責有限的人才培養工作,通過創新實驗平臺的整合,將多個電子企業在邏輯上合并在一起,根據需要分批培養,使得所有企業均能夠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培養規模覆蓋專業需求,達到卓越計劃同樣的培養效果。
(1)與多個企業合作建立聯合培養基地。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將對學生的培養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也是卓越計劃的精髓。由于電子類企業本身的規模限制、生產研發機制的限制,存在單一小型企業無法一次性接納整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問題。本方案分解合作規模,按照同時與多個相關企業建立基地的方式,輔以分布式配置管理的管理手段,根據學生的技能特長分散派送到多個企業進行培養。在企業層面,每個企業接納的人數是在企業的承受范圍之內,在專業層面,所有的學生均能深入企業接受培養。基地規模以8~12人為宜,基地4~6個,派送學生直接進入基地,在企業完成培養。
(2)企業出資,在校內建立專項實驗室。因成本限制,企業在場地規模、人員聘用薪酬等方面有較大的限制束縛使得發展受限,而學校擁有良好的實驗環境和大量優秀的人力資源,企業迫切希望能夠將企業的部分產品研發地點由企業轉入校內,我們可以與企業聯系合作,建立專項實驗室。專項實驗室的建立既減少了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又解決了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規模問題,尤其是直接將最新的企業技術引入校內的學生培養環節,對學生的培養極為有利。專項實驗室大概可以容納15~25名學生,根據我們前期調研的情況,預計可有1~3家企業會建立專項實驗室。
(3)建立校內創新實驗室。隨著合作的深入,校內創新實驗室也可接納企業部分定單,以項目合作的形式,專業教師為主導完成產品設計、測試,將設計樣品交給專項實驗室或企業本部進行成品測試和運作。此舉可實現對教師的創新能力培養,從根本上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同時也可以作為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培養。校內創新實驗室可建立在專業實驗室內部,容納學生30~40人。
分散的聯合培養基地、引入校內的企業實驗室和校內自主的創新實驗室形成了分布式校企共建創新實驗平臺,解決了中小規模企業與普通高校普通專業的聯合培養的一些共性問題,其優勢體現如下:
(1)解決了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建設難題。類似電子信息類企業,由于規模限制,無法很好地建設為實踐基地,通過多企業共建的形式,將多個企業資源聯合起來。這種合作共建的形式很好地實現了多方優勢互補,將效能提升了一個層次。
(2)解決了非卓越計劃專業人才培養問題。非卓越計劃專業因資金、政策等方面限制,無法很好地將學生送出去。分布式創新平臺在條件限制下不僅建立校內創新實驗室,還派送學生進入企業、與企業在校內共建專項實驗室,突破了資金的限制,并通過高級工程師、骨干教師、優秀學生的交互,以及校內教師的引導,可獲得與卓越計劃類似的效果。
(3)建立了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通過三種不同形式的實驗室的建立,將企業的管理制度、方法引入校園,改善了實驗室管理制度,對整個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革新,建立了一種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電子信息工程系將分布式校企共建方案引入實踐,取得了創新實驗平臺的管理和運作的寶貴經驗:
(1)培養基地由企業管理,學生帶薪實習。培養基地由企業獨立管理,派駐學生以帶薪實習的形式接受企業管理,按照企業制度實行薪水浮動。2011年初,我們先后派送7名學生在深圳高新技術公司進行帶薪實習,經過多月努力,這幾名學生成功為企業研發成品一項,產品成功上市,獲得公司的賞識,除2名學生自行擇業到三星(廣州)研發中心工作外,其他5名學生均以高薪酬標準繼續留駐實習公司就業。
(2)參照企業管理,融合企業管理經驗。專項實驗室由企業提供管理建議,學校按照學校政策落實管理,將企業管理經驗帶入學校培養環節。在前期調研溝通中,有兩家企業有意在我校建立專項實驗室,實驗室設備由企業提供,我校提供場地及其日常管理,企業將企業定單的一部分工作交由專項實驗室來完成,并不定期派駐企業高級工程師指導和落實工程進度。
(3)獨立管理,與企業建立聯合開發協議。創新實驗室由學校獨立管理,按照合同項目形式接收企業定單,并培養學生。創新實驗室機制在我院各專業已落實多年,尤其在電子信息工程系,創新實驗室培養的學生成績優秀,多次參加各類電子設計大賽獲優異成績,畢業設計效果優勢明顯,完成了門禁系統、畢業設計管理系統。2011年第二季度,我系創新實驗室接納企業定單多項,包括充電器開發、智能家具部分模塊開發、設備管理系統。
(4)平臺運作,并加強校企合作交流。企業與學校建立定期交流協調機制。派出骨干教師定期到培養基地了解情況,并將企業培養方式帶回校內實驗室;企業定期派遣企業工程師到校指導實驗室工作,解決核心問題,校內學生舉行技能、就業等方面的講座;創新實驗室由項目負責人安排與企業交流。通過對整體合作的配置管理和運作,將多個企業在多個層次實現交互式人才培養機制。在培養模式中創建的各層次實驗平臺用于實驗教學環節,有利于擴展學校社會影響力、擴增實驗室資源、引入先進且符合企業需求的實驗室管理機制、有利于師資隊伍培養。
本科畢業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綜合就業能力是高校培養人才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16]。充分發掘高校、中小企業資源,建立校企共建實驗平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采用多方位的分布式校企共建創新實驗平臺能夠使得高校、學生、企業實現優勢互補、利益趨同,達到參與各方多贏的效果,是校企共建實驗平臺的改革與創新。這種校企合作模式對企業規模、高校人才培養類型適應性很強,對于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普通工科院校而言,有很好參考價值。
[1] 劉和東.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8(7):37-39.
[2] 林 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質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1(6):19-21.
[3] 舒衛英.“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6(16):38-40.
[4] 胡昌榮.“校企合作”與“訂單培養”研究綜述[J].決策管理,2009(15):28-29.
[5] 劉電霆,周德儉.電子設計競賽對電子信息類課程體系改革的促進[J].高教論壇,2007,10(5):63-67.
[6] 劉 艷,朱昌平.開放式電子信息類學生創新平臺的層次化管理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3):165-167.
[7] 徐 輝,郁漢琪.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平臺 提高大學生學科競賽水平[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12):153-155.
[8] 朱昌平,葛 蕤.“校企合作”提高IT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6):103-106,119.
[9] 姚金水,劉建安.校企共建實驗平臺及聯合培養研究生[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2):129-130,188.
[10] Ciro A R,Joaquim C,Alex E.university cooperation to enhance manufactur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5,24(3):277-287.
[11] 唐勇奇,黃紹平.校企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以湖南工程學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例[J].教育探索,2011(12):71-74.
[12] 金長義,陳江波.德、美、澳、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17):27-29.
[13] 張經強.高校產學研合作中的若干問題及思考[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6,27(1):92-94.
[14] 李德海.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校企合作培養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5):29-30.
[15] 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3):18-20.
[16] 宋風琴,朱昌平.改革實驗教學,培養創新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8):96-9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