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省平, 劉瀟瀟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080)
當前,各醫學院校紛紛整合優化實驗室資源,實行中心化管理,其目的在于促進實驗室資源高效配置和共享。然而在共享法規和機制缺乏,共享氛圍不濃的情況下,投入不足與共享不夠往往長期并存。因此,實行共享后的實驗室資源,其正常的運行與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予以保障。
2007年,中山醫學院參照國際、國內醫學教育基本要求,遵行醫學教育階段性和循序漸進規律,全面推進資源共享,打造涵蓋醫學教育各個階段的全程性、連貫性、系統性和完整性,構建階梯式、開放式醫學實驗教學大平臺(即中山大學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簡稱“大中心”)。該模式在全國率先提出并探索建立了統一管理的,包括公共課教學、基礎醫學教學、臨床技能教學及醫學專業教學在內的綜合性醫學實驗教學大平臺,為推進基礎和臨床實踐教學內容的有機整合提供了基礎,從而為克服基礎與臨床知識教學分隔的弊端提供了條件。在管理模式方面實行“五個統一”與分級管理制度;在隊伍建設方面積極推進實驗教師與實驗技術人員協同發展;在實驗教學改革方面以項目管理的形式帶動平臺各項工作;在資源利用方面以“教—管適度分離”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大中心擁有儀器設備5000多臺/套,設備總資產為5600多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的貴重儀器設備56臺/套[1]。
2010年以來,中山醫學院在已有醫學實驗教學大平臺的基礎上,面向全校醫學科研需求,新建科研儀器管理中心和動物實驗室,改擴建生物安全實驗室和核醫學實驗室。大中心陸續配置了激光共聚焦系統、全自動激光捕獲顯微分離系統、分選型流式細胞儀、體內可見光成像系統、高通量測序儀、活體動物影像分析系統、分子相互作用儀、全自動血液體液培養系統、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及藥敏分析儀、多功能全自動樣本制備工作站等可解決醫學科研技術瓶頸的高端儀器;擁有我國華南地區唯一一家的人類病原BSL-3實驗室;建成了包括病毒操作區、細菌操作區和PCR操作區的BSL-2實驗室;建成了具有廣東省科技廳頒發的SPF級和普通級動物實驗許可證的動物實驗室;建設了符合廣東省環保局頒發的丙級非密封放射性物質工作場所輻射安全許可條件的放射性實驗室。在教學實驗室方面,完成對醫學數字化實驗室和語音室等的改擴建,建成并啟用了擁有大體標本7 540多件、玻片標本1 000多件的醫學標本館。大中心擁有的儀器設備達6 500多臺/件,設備金額達10 700多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設備114臺。
大中心全面統籌所轄各實驗室工作,內部實行“五個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規章制度、統一設備管理、統一教學任務、統一協調師資和統一考試標準。通過實行“五個統一”,原本分散的實驗室和教學資源得到優化重組,實現對人、財、物等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中心專設網絡媒體與設備維修室,負責全中心顯微鏡、計算機、離心機 、恒溫箱 、超凈工作臺等常規設備的維修工作,有力地保障了設備完好率。中心專設綜合事務室,不斷加強內部資源共享,并致力于促進教學實驗室向科研實驗室延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例如,所轄的醫學數字化實驗室、醫學標本館等公共平臺既為基礎醫學教學、醫學專業教學服務,也為臨床教學服務;動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實驗室、放射性實驗室等專業實驗設施既為全校醫科科研PI組服務,也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臨床實習見習服務;分子醫學實驗室、人體解剖學實驗室、形態學實驗室、語音室、醫學數字化實驗室等既為本科生實驗教學服務,也為全校醫科研究生實驗教學服務。
各功能實驗室實行主任負責制,各主任負責制定本實驗室建設和發展計劃,制定本實驗室設備、家具與低值易耗品預算和方案,落實本實驗室設備使用、保養與維修等有關制度,指導相關技術人員開展各項實驗工作,牽頭或組織實施實驗教學研究和改革工作,協調實驗教學師資并落實各項教學任務。大中心與各功能實驗室之間實行扁平化管理,各室實驗資源由大中心根據任務需要統籌調配、共享。各功能實驗室日常運行費實行全成本預算制,預算一旦批復下達,各功能實驗室將預算作為協調工作的基本依據,確保控制年度預算目標的最終實現。大中心在業績考評過程中增加預算考評因素,體現權、責、利的相結合,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各功能實驗室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力。運行扁平化預算管理能夠提高大中心總體決策能力,降低各功能實驗室與大中心之間的信息溝通延滯,同時又能加強大中心對各功能實驗室的集中管理,特別是對各類重大任務、經費、大宗采購等日常運作環節起到強有效的監控作用,讓有限的實驗資源發揮的效益最大化。
明確大中心的職能定位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在此前提下,做好實驗室建設、日常管理與安全保障;儀器設備購置、維護、維修與運行管理;實驗耗材的計劃、采購與管理;實驗教學資料和檔案管理;教學標本等實驗教學資源建設、管理與保障;實驗教學預實驗、課前準備、課中技術指導等;完成實驗教學任務情況下對外提供技術服務;公共儀器和專用實驗設施向PI提供開放共享服務等。大中心為教學服務而不具備直接教學職能,課程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由各教研室負責;大中心為科研服務但不具備直接從事科研的職能,鼓勵所屬實驗技術人員開展與崗位相關的實驗研究和學生開放基金,但不直接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在職能定位清晰的前提下,以“三個分離”的原則,即管理者與使用者分離:管理者不使用儀器,執行嚴格的使用準入制度,所有儀器面向有需要的研究人員開放,給予使用者獨立自主的操作機會,實現儀器的最大化利用;管理者與財務分離:收支兩條線,實現便捷的財務付費服務,從而保證儀器使用的公平性;管理者與托管教授分離:以“虛擬貨幣”支持部分使用者,儀器管理者直接由中心聘任,不歸屬任何教授課題組,從而保障對外共享服務的客觀性[2]。
中心執行“管—用適度分離的儀器設備管理機制和“教—管適度分離的實驗教學運行機制”,在實驗室日常建設與管理過程中強化“學校設備與實驗室管理處—學院/中心—各功能實驗室”軸線管理。在設備管理、實驗操作規程、實驗室安全管理、實驗教學資料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規章制度。2011年以來,我們將RFID技術和同步視頻監控系統引入貴重儀器共享管理,全面實現儀器使用者授權、儀器開放預約、儀器分管共享、儀器實時管理、經費結算和效益評估等工作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截止2012年底,儀器使用次數達30 000多次,儀器使用機時達87 000多小時,注冊用戶1 200多人。儀器設備的服務對象由原來的少數院內課題組擴大到校內外的370多個課題組,貴重儀器的使用效率明顯提高,技術人員的管理和共享服務能力均大大加強,公共實驗室建設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實驗室建設離不開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實驗技術隊伍,才能實現中心的自身可持續發展[3]。從近五年的建設效果看,大中心的凝聚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每年均有1~2名實驗技術人員申請加入黨組織;先后榮獲中山大學女教職工文明示范崗、中山大學先進黨支部、廣東省委組織部城鄉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活動先進單位、廣東省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衛生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通過開展“技術服務團隊”、“探索性實驗”等活動,實驗中心分子醫學實驗室、機能學實驗室、形態學實驗室、病原生物學實驗室、動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實驗室等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得到全面加強,在中心內已形成了實驗技術互相補充和協作的良好態勢。
大中心實行開放式教學,為學生提供技術指導和相應經費支持,激發了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熱情,促進強化了臨床技能操作訓練,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儀器設備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4]。本科生于2009、2010年獲“畢昇杯”全國電子創新設計競賽二等獎2次;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特等獎1項(2009);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2009);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2011);首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實驗設計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2010);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實驗設計大賽一等1項、二等4項、三等2項(2012);第二屆、第三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總決賽特等獎各1項(2011、2012)。我校醫學生參加全國臨床醫生執業醫師考試連續五年排名前三(其中有兩年是第一)。
大中心建成了“基礎醫學”和“臨床技能”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于2009年被批準為國家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臨床類別)廣州考區考試基地,每年完成2 300多名考生的考核工作。與學校相關附屬醫院合作,已逐步成為了華南地區的醫學繼續教育培訓基地,面向社會舉辦執業醫師考前技能培訓班,開展麻醉、急診等各學科現代醫療技術培訓班,培訓專業醫護人員10 000多人次/年。依托標本館、遺體捐獻接受站和“醫心遺意”學生志愿團隊,與紅十字會合作成立廣州市首家遺體捐獻服務基地,每年組織各類活動志愿者達1 000余人次。中心現已成為學校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年已接受國內外100多家醫學院校的教師(團)的來訪交流,深受好評,并接受新疆醫科大學、西藏民族學院、大理學院等高校數十位教師進修學習,示范輻射效益良好。
參照國際醫學教育基本要求,遵循醫學教育階段性和循序漸進規律,在綜合性大學體系下,打造涵蓋醫學教育各個階段(包括公共課教學階段、基礎課教學階段、臨床教學階段、專業課程教學階段)的全程性、連貫性、系統性和完整性,以及階段性、模塊化、開放式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全面提升醫學生基本科技能力和臨床技能。
統籌教學科研實驗室資源,促進科研支持實驗教學,服務人才培養,使醫學生及早進入系統的科研訓練,開放實驗室,為學生自行設計并完成實驗提供條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5],向醫學生傳授科研理念、科研文化、科研價值,激發科研興趣,啟迪科研思維,培養科研道德,提升醫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與醫療衛生行業密切結合,在臨床醫學、法醫學、醫學檢驗學、康復治療學等專業,建立專業實驗與專業訓練、專業技能培訓與實踐體驗相關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打造貼近實際的模擬實驗環境,承擔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任務,面向社會舉辦執業醫師考前技能培訓,以及麻醉、急診、急救等各學科現代醫療技術培訓服務,實現專業實驗與社會應用相結合。
(References):
[1] 陳省平,吳玨珩,賈延江,等.醫學科研儀器設備共享管理探討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1):151-154.
[2] 賈延江,黎孟楓.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與發展[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9):66-68.
[3] 施開良,要天陽,俞慶森.創新型人才培養規律和模式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3):1-3.
[4] 陳省平,陳瓊珠,夏 丹.綜合性大學醫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4):1-2.
[5] 劉瀟瀟,陳省平,滿 意,等.學院文化及其管理屬性與文化屬性[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4):35-36.
[6] 李紅宇,侯春蓮,陳穗君,等.屏障環境動物實驗室管理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8):373-375.
[7] 陳省平,藍秀健,吳玨珩.淺談儀器共享管理中的“三個分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6):164-165.
[8] 迪力拜爾·馬合木提,郭 卉,肖 晉,等.高等醫學院校創建基礎醫學實驗平臺的探索[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2(2):259-261.
[9] 陳省平,胡黎平,夏 丹,等.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實踐與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8):46-47.
[10] 王金發,戚康標,何炎明.實行研究性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J].中國大學教學,2005(4):8-9.
[11] 劉樹霞.淺談標本館在高校教學及科普教育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09(30):347-348.
[12] 王庭槐,王淑珍.“三早教育”在我校醫學教育中的實施與成效[J].醫學教育探索,2004(6):17-18.
[13] 汪華僑,潘實清,吳忠道,等.基礎醫學實驗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70-73.
[14] 顏少平,汪華僑,胡黎平,等.創建國家級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3):92-95.
[15] 顧明敏,胡涵錦,21世紀初中國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探索與研究[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0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