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世亮
還是要強調尊重科學規律
——讀《自然》雜志報道有感
江世亮
一開始看到英國《自然》雜志這組報道有點驚奇,怎么會做這種新聞關聯度不強的選題?但仔細讀后才體會出編輯選稿的深意,他們其實是在提醒人們說,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索活動是需要長期投入、跨代積累的,有些甚至要幾代人的時間,《自然》雜志文章舉的 5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其實類似的例子在諾貝爾科學獎中就有一些,如被稱為“玉米夫人”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芭芭拉·麥克林托克在上世紀 40年代初提出導致基因跳躍現象的 “轉座子”假說并獲驗證,盡管此后 40年時間里這一理論一直為主流生物學界所不容,但她一直堅持相關實驗,最終為生物學界接受并獲 1983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科學研究需要長期積累,絕不能浮躁取巧。這個道理可能誰都知道,但現實生活中卻是問題多多,而且國內外都難免。例如盡快擺脫經濟不景氣,提振民心,往往需要科學技術的某些項目加快進度,或尋求一些突破點。應該說有些技術,特別是工程類的項目或有可能在工期上稍作調整而外,但科學探索類項目是很難限定時間的?!蹲匀弧返倪@篇報道把科研活動比作馬拉松,而非短程賽跑,實際上是提醒社會,要了解和尊重科學研究的規律,善待科研,善待科學家。
我們在認識和尊重科學規律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包括對基礎研究價值的認識、重大基礎性科學研究的評判、考核機制等;從科學共同體內部而言,現在還有多少真正熱愛科學研究,把它視之為畢生事業(而不僅僅是一份職業)的科學工作者是一個問題。但就中國而言,熱愛科學并將其視為一生追求的還是有一批人的,按照科學規律,珍視并發揮好這些科學中堅力量的作用尤顯重要。
尊重科學規律,就是希望更多的政府官員能真正理解科學發展規律,和科學家交朋友,做好“后勤部長”。英國財政大臣前不久應邀到英國皇家學會作報告,就未來國際科學研究可能出現的8大熱點領域和英國的科學優勢等做了評析,并承諾給英國皇家學會以足夠力度的支持,受到英國科學界的很高贊譽。不知中國的財政部長或類似的官員何時能有這樣的舉動?
基礎性、探索性科學研究的本質是探求未知,其更大的意義是加深了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其對經濟或許可能有的拉動作用也是間接的、非意料中的,清醒認識這點對決策有好處。如果有人問丁肇中,其正在進行的對宇宙反物質、暗物質的探測即使能有所發現那將對人類社會有什么實際的好處,他的回答一定是不知道。
就中國國情而言,這些年來實施的以應用為導向的科研方針無疑是有其合理性的,也是符合國情的。但是在這個大方針的前提下,似也應考慮對一些事關國家長期發展的課題加大支持力度,例如現在國人最關注的大氣、水和土壤的研究就應大力加強?,F在說到霧霾,特別是PM2.5的成因,由于拿不出足夠長的研究比較數據,以至于現有的一些研究的份量或權威性受到質疑,水和土壤也有這方面的問題。
是時候了!從長計議,部署一些長遠性、基礎性、前瞻性課題,讓一些真正有志于做科學的人心無旁騖地做下去,一代人,二代人,甚至幾代人持之以恒,那時的中國才是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的國家。
[責任編輯:則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