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波
(三亞學院財經分院,海南 三亞 572022)
隨著信息網絡科技的應用,網民速度強勁增長,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普及, 微博、微信、陌陌等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人人都可以在網絡上隨意的發表意見,網絡的社會影響力急劇增長,成為了信息的集散地和輿論平臺,群體性事件和網絡謠言等一些負面信息在網絡上頻現、放大,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危機。建立一套完善的輿情監測、預警、引導機制,及時掌握社情民意和了解社會動態,成為政府部門化解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其中手機網民數量為4.2億,移動互聯網的比例也繼續提升,達到74.5%,其第一上網終端的地位更加穩固。涵蓋了社會各階層,各年齡段,各個區域.可以說當今的網民無處不在,數量眾多且成份復雜。
除了BBS論壇、博客、網站等載體外,近年來,發布信息和互動更加快捷靈活的博客、微博、微信、陌陌、QQ群等迅速崛起,成為我國主要的網絡輿論場,此外在各網站上的跟帖、留言、評論、論壇帖文的傳播擴散也不容小覷,并在一系列重大突發性事件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目前我國微博用戶數已達網民數的一半之多;隨著三網融合、無線上網、手機上網等新技術的應用,上網方式不再局限于電腦終端,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移動聯網發布信息,2012上半年,我國手機上網人數首次超過使用電腦終端人數。傳播內容不再局限于文字,還可以將現場拍攝的圖片、視頻上傳,對重大突發敏感事件進行“現場直播”。信息傳播的人數、傳播的信息量、傳播的速度和傳播個體的主觀性都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
與傳統媒體傳播不同,新媒體的顯著特點就是自由的、多面化的交互式傳播,使得網絡輿情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動員力。一是隨意性。表現為網絡輿論信息任意發布、評論、轉載、轉發的現象。特別是網上虛擬組織、虛擬社區等不斷涌現,催生了大量帶有社會屬性的網絡群體和網上社區。同時,現實世界的各種社群也建立了基于網絡空間的虛擬社群,這些社群通過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的互動來達到交流信息、溝通思想、聯合行動的目的。二是互動性。表現為新老媒體的互動。近兩年來,網絡事件的發生、發酵、擴散基本遵循網絡新聞或者微博發布信息、論壇形成熱點、媒體擴大宣傳的模式,網絡輿情經常引發傳統媒體的跟蹤報道評論,新老媒體交互,形成輿論熱點,集聚更強的影響力。
網絡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有時政府一個規定、一個行動、一個事件可能很快就形成一個熱點,迅速在網絡上擴散,在社會中流傳,“一點就著”、“一觸即發”,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由于缺少對網絡輿論的有效監督和引導,使得網絡成為一些人肆意發泄的空間,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社會的一些片面看法,都利用網絡宣泄.因此在網絡上更容易出現灰色、偏激、庸俗、反動的言論,造成歪曲事實、危言聳聽、有意摸黑、制造混亂的后果。
當今社會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社會不穩定因素突出,隨著公眾自由、民主思想和法制意識的提高,維權意識的增強,對侵權、腐敗、 等諸多社會敏感問題引發的突發事件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越來越高。網絡已經成為敏感事件輿論傳播的平臺、抗議集會的場地,一個熱點事件加上一種情緒化意見,引發了大量的負面輿論風暴。
微博、社交網站、即時通訊等新型網絡的應用,推動形成了“無中心、交互傳播”的信息傳播新模式,導致突發群體性事件往往在事前沒有預謀和挑頭人物的情況下,在很短時間內,經網絡傳播由毫無關聯的網民共同醞釀完成。
近年來,一系列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維權輿論旋風的事件幾乎都發端于互聯網,在網絡民意的推動下,一步步發酵升級,并最終解決,“信訪不如信網”已成為當下許多利益受損群體信奉的法則。
網絡虛假信息,謠言數量龐大,加之網絡的隱秘性,使得真假難辨,交叉傳播,使得有目的的危害變得非常容易,產生了惡劣的現實影響,使得政府的處置成本變的非常高。
當今社會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輿情隨之產生,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面對基于新的傳播途徑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思想認識之后,沒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提前謀劃應對的措施,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應對網絡輿情的新機制,以至于沒有相關的應對的工作預案,存在消極被動應對突然事件的現象。
目前我國互聯網管理以國務院新聞辦、工業信息化部、公安部三個部門為主,分別主管互聯網信息內容、互聯網行業發展、互聯網安全監察。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存在職責不清、職能交叉、多頭管理、協調不力、效率低下,行業管理與內容管理、內容監督與技術手段之間相脫節,整體合力尚未形成。
市、縣一級政府部門新聞辦公室機構不夠健全,有些地方形成虛設,沒有真正有序的開展工作。但受各種因素制約,目前政府部門網安部門的人力普遍不足,區縣級網安機構基本未設立,不能有效實現網絡安全監管、網偵技術向基層一線延伸。
目前政府網安部門針對微博等新興傳播媒介巡查缺乏有效技術監管,新媒體傳播擴散速度快,政府信息處置的速度滯后于輻射狀的傳播速度和網絡輿情的形成速度。
當今,政府部門應重視網絡輿情的管理工作,積極應對新媒體給社會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全面檢測網絡輿情動態,監測網絡輿情走勢,評估輿情影響,及時引導輿情走向,掌握網絡上話語主動權。
加強互聯網信息監控中心建設,構建網上監控發現、處置、防控、調查一體化的互聯網信息監控工作體系,推動網上監控工作正規化、專業化建設。選擇有政治敏感性且有專業特長的人員到監控隊伍,同時加強網絡監控體系和引導體系的建設。
新媒體短平快的傳播特點,決定了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的處置要爭分奪秒,尤其是對一些負面信息要在尚未形成的初期,做到早發現早控制早處置。建立健全高效的處置機制,暢通網絡辦,新聞辦,重點運營網站,運營商的協作渠道,建立全時段的有害信息處置通道。
為了解決網絡監管警力的不足,要整合一切可以動用的警力資源和社會資源,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大基層信息員隊伍建設,形成網上網下通力合作的管控新模式。對在基層發現的信息苗頭提前設置關鍵的搜索詞,構建網絡輿情處置的第一道屏障。
利用網絡上一些熱愛網絡管理,有正面影響力的一些”意見領袖”,發揮他們的作用,使他們在關鍵時刻能發出正面的聲音.引導輿論的走向。
政府要設置相關部門第一時間針對一些負面的輿情事件第一時間調查公布真相,發出權威信息,解釋疑惑,對負面輿情進行正面引導,壓縮負面輿情傳播空間,掌握輿情的話語權。
著眼于微博,即時通訊,移動互聯網新技術帶來的難題,應加強無線上網管控,盡快推進車站,機場,咖啡廳等無線上網場所的安全監管平臺建設。加強微博,微信等管控手段的建設,加強網絡警察隊伍建設。加強網絡綜合平臺建設,有效整合,分析原始數據,最大限度的提高網絡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
首先,網絡輿情是社情民意的重要表現形式,公眾的訴求與不滿通過網絡媒介表達和迅速傳播,針對網絡輿情應該認真分析,去偽存真,重點展開專項輿情的引導,及時澄清事實,批駁謠言, 其次,對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網上負面信息、網絡謠言等不利于社會穩定的情報信息,也要及時搜集關于社會進步、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的意見,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再者,實行網絡實名制,促進建立網絡媒體自律公約,推動網站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嚴格落實網站主體責任制,督促落實網站信息核查、先審后發、技術過濾等管理措施,強化負面輿情源頭管控,防止負面輿情事件的蔓延擴散。最后,更加注重重大突發事件網上應急預案的建設。對網上重大突發事件分級響應,根據事件等級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應急措施,調動不同的力量和資源應對,做到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臨陣不亂、有條不紊,掌握主動權。
[1]孟慶濤,劉業興,唐勇.高校網絡輿論的特征及其引導[J].科技信息,2007.32.
[2]張瑜,焦義菊.高校網絡輿論的傳播特點、影響機制及其引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8.
[3]胡勇軍.淺談高校BBS傳播的危機管理[J].中國青年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