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田
(安陽工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自1981年國務院批準在沿海開放城市籌設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等概念的提出往往都引起了相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關注。當前,我國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正如火如荼,反映出我國城市發展的產業化趨勢。對其進行相關研究,揭示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意義重大。
一般認為,產業集聚指某種特定產業和相關支撐產業,或不同類型的產業在特定地域空間內的地理集中。產業集聚區是指關聯產業或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集聚在城市空間特定區位的產業組織實體,是產業發展的一種新型空間載體。包括企業(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聚區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和功能集合構建。產業集聚區形成模式大體上可以分為:市場創造模式和資本轉移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聚集類型:自發成長型產業集聚、企業擴張型產業集聚、市場帶動型產業集聚、科技驅動型產業集聚、外資帶動型產業集聚。
產業集聚大致分要素集中階段、企業關聯階段、區域創新階段、快速發展階段四個階段。其中,要素集中是產業集聚發展必經的低級階段。在此階段,政府的首先需要進行合理的產業集聚區選址,規劃產業布局,通過減免稅費、補貼等措施促使來要素集聚。企業關聯階段是產業集聚極其重要的階段,沒有此階段,要素集中的區域內企業仍是一盤散沙。除了合作和分工不力外容易出現惡性競爭。政府可以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防止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區域創新階段是集聚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主要階段,也是集聚區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力量。政府需要在資金、人才、技術、資金等方面發揮孵化器作用。快速發展階段將極大地推動地區整體經濟水平的上升,將引導該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政府需要進一步完善服務工作,而不能過河拆橋。
近年來,產業集聚區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組織形式和載體。產業集聚區發展模式成風,這主要因為產業集聚區可以強化專業分工、發揮協作配套效應、實現信息資源和基礎服務設施共享、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等,是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必然趨勢。引導和促進產業集聚區發展,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區域和產業競爭力。我國產業集聚區發展現狀主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受國內外經濟環境影響,我國產業集聚區發展迅猛。但長期以低端加工制造業為主導。(2)主要從事處在產業價值鏈利潤低端的紡織、服裝、鞋具、箱包、電子、五金等加工制造業。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3)市場變化嗅覺靈敏,但抵御風險和競爭的能力弱,創新研發面臨人才、資本、技術設備等資源瓶頸。(4)企業間協作與惡性競爭并存。(5)創新力不足,山寨化嚴重,知識產權風險大,發展缺乏可持續性。
(一)產業集聚區缺乏配套制度體系規范和引導。目前產業集聚區的企業很大程度上憑企業意愿參與進來,政府服務程度較低。
(二)自主品牌意識和創新意識薄弱。
(三)低成本、低利潤,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沒有打破。
(四)融資仍然不順暢。
國內方面,如杭州西湖區通過產業培育平臺、技術支撐平臺、科技金融平臺、法律保障平臺、公共服務平臺促進電子商務產業集聚。
國際方面,西方早在1250年就有生產集中現象的記載。英國的曼徹斯特以及德國的海德堡等地區形成了較早的產業集聚區。1990年哈佛大學波特教授提出“產業集聚區”概念。大體上,美國的產業集聚區規模大、成熟。德國產業集聚區出現的時間僅晚于英國。意大利產業集聚區主要是消費品產業集聚區。法國產業集聚區發展較晚。拉丁美洲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歷史比較短。
國際產業集聚區的作用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情形:自發形成的產業集聚區形成了強大的產業競爭優勢,一經形成就獲得持久地的產業競爭優勢;印度班加羅爾產業集聚區獲得軟件業競爭優勢是政府利用產業集聚區方式發展軟件業的成功典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戰略方式的產業集聚區。如被譽為“中小企業王國”的意大利,其產業集聚區最大特點是中小企業集聚。其他類型的產業集聚區還有:作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戰略方式的產業集聚區、作為“大企業病”解決方案的產業集聚區、作為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推動方式的產業集聚區和作為區域創新系統促進方式的產業集聚區等。
從這些國際產業集聚區發展可以得出的基本經驗是:首先必須確認產業集聚區體現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從目前發展中國家產業集聚區熱潮可以看出工業化進程和產業集聚區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產業集聚區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占據戰略地位。產業集聚區效應的強弱直接影響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產業集聚區往往自發形成,但也有順勢規劃而成的成功經驗。政府對產業集聚區發展作用具有兩面性。
推進產業集聚區科學規劃、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結合我國產業集聚區發展的實際,產業集聚區建設需要重視產業集聚區定位問題。準確把握、正確理解產業集聚區的科學內涵。產業集聚區的科學內涵,注意發展產業關聯性強、企業集中度高和環境友好型產業。需要高度重視產業集聚區規劃問題。產業集聚區規劃編制要注意優化空間布局、合理確定發展規模和規劃具有銜接性。需要重視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要注意解決好土地問題、加快產業集聚區道路、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其承載力。
也就是說,克服我國產業集聚區轉型困難,管理和服務層面主要需要政府加大財政和金融支持,完善相關配套服務和管理制度,鼓勵企業大力發展自主品牌,整合產業集聚區資源。
[1]甄峰,顧朝林.信息時代空間結構研究新進展[J].地理研究,2002,(2).
[2]楊貞,李劍力.河南產業集聚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