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170年
THE 170 YEARS OF ENGLISH LEARNING
1.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辟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實行自由貿易。貿易的實用需求,使廣州出現了一本英語教科書,《鬼話》(Devil's Talk)。它是一冊粗淺的英語入門書,以漢語注音。例如:把today 注為“土地”,把man注為“曼”。
2、1847年,容閎以及其他幾名在澳門教會學校就讀的學生跟隨學校校長、美國傳教士布朗先生前往美國留學。回國后,容閎在上海從事翻譯工作,后入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幕府。洋務運動中,使用的大量外國機器,急需懂洋文的技術人員。容閎提出“留學教育計劃”,曾國藩與李鴻章由此聯合上奏清廷提出:“由政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得到清廷批準,并在上海成立了“總理幼童出洋肄業局”。
3、1862年7月,恭親王奕?、李鴻章、曾國藩奏準在北京設立同文館,為培養翻譯人員的“洋務學堂”。最初設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陸續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學等班。除漢文外其它課程多由外國人擔任教習。
4、1872年,清政府向美國派遣第一批官派留學生。第一批留學生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120名,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預計留學時間15年,經費由清廷支付。首批留美幼童之中,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5、1884年,上海點石齋石印行中國最早的英語900句會話書,書名叫《無師自通英語錄》。這部書突破了以單詞為核心的編排方式,代之以譯成漢語的英文句子。它仍采用漢語的字詞來標注英文的讀音。例如:How many chapter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這句英文被注成了“好美呢卻迫忒兒司阿兒則兒意因祭司不克”。
6、1903年5月,京師大學堂合并京師同文館改為譯學館,正式招生開學,分設英、俄、法、德、日五國語言文字專科,學制五年畢業。這是英語進入大學教育,成為一門學科的初始。
7、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1919年廢科改系,北京大學分為14個系,年輕的留美教授胡適擔任英國文學系主任。胡適與英文系的另一位著名教授辜鴻銘分別代表了當時新文化運動中的新舊兩派。
8、從外文系創建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轉移到昆明。辜鴻銘、顧孟余、胡適、梁實秋、梁宗岱、林語堂、徐志摩、郁達夫、周作人、朱光潛、吳宓等著名學者曾在此任教,他們大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學校還專門聘請了外教,外教為了教授學生,甚至專門編寫教材,一位外教專門編了一本書,書名《HOW TO READ ALOUD》,由英國兒歌組成,因為押韻容易上口也便容易記住詞的用法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