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之爭
WHO?ENGLISH OR CHINESE?
政協委員:“中國學生深受英語之害”
今年3月,一份關于“高考不一定非得考英語”的政協委員提案,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討論會上,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委員認為,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荒廢正常的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到毀滅性打擊,漢語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黨委書記黃德寬也表示,英語目前一語獨大,如果不能從宏觀上科學規劃外語教育,對公共外語教育單一化傾向的蔓延熟視無睹,聽之任之,后果必將會是嚴重的。
中庸派
拿所謂的“英語無用論”和“語言民族主義情緒”說事,顯然失之偏頗。
我們還有必要學英語嗎?
文_洪丹
反對英語熱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止過,原因各種各樣,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如兩位委員所言,中國已被英語引入一個危險的兩難境地,已是關乎民族自強自立的問題。法國是一個語言民族主義情緒很強的國家,法國人抵抗英語的影響,理由是捍衛法語的純潔性。但我們“叫停英語熱”的語言民族主義,用的卻是一種讀書無用的理由——“英語無用”?!皬男W一路拼殺到大學,16年的英語學習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是為了幾個考試?!蹦愠虺?,英語萬惡啊,浪費莘莘學子多少寶貴青春,而且真正出來工作就業,還很可能一輩子不需要和英語打交道。既然如此,我們還有必要學英語嗎?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全世界有45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英語的普及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為對于大多數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已經不再是一門外語,而成為一種實用的基本技能??v觀全球,“英語熱”絕非中國獨有,這并非因為英語就象征什么民族的榮耀,而是英語以其簡潔的發音與簡單的語法在歷史發展中,優勝劣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語。國際交往愈來愈頻繁,我們需要用一種你我共通的語言進行交流,學習英語目的便在于此。學習、運用英語與中國文化自強并不矛盾。廣泛的英語學習非但沒有“誤國”,相反,幫助造就了更多的人才,開闊了整個科學研究的眼界,提高了中國的學術水準。拿所謂的“英語無用論”和“語言民族主義情緒”說事,顯然失之偏頗。
我們面臨的問題更多應著眼于如何學英語。確實,目前國內學生學到的基本都是啞巴英語,只注重英語做題,埋頭做題,卻忽視了口語交流,一旦遇到現實交流,還是近似于沒有學習過英語一般。這與我們只注重英語應試教育有關,中考英語、高考英語、四六級英語、職稱英語……似乎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考試,至于能否交流一概不管,面對老外就嘴唇直哆嗦。這種形式的英語學習,不僅導致了本末倒置,而且連英語作為一種基本的實用技能都未能掌握。因此,英語熱才會如此受人詬病。英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當英語成了競技的考試學問,英語學習的功能被無限夸大時,英語遠遠超出了語言工具的范疇,便背離了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
我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正以積極的姿態融入世界經濟的大舞臺,同時也面臨著全球化人才缺乏的現實。作為全球化人才,除了要具備全球視野、全球化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國際通用語言,具備全球化的溝通能力。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學英語嗎?
a_漢語的優點無與倫比
文_網友
(1)聯合國6種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一本一定是漢語;
(2)漢語的精確性已為蓬勃發展的中國科技事業所證實;
(3)計算機語音輸入最具有希望的是漢語;
(4)漢語是穩定的是收斂的,英文是不穩定的是發散的;
(5)漢語是二維信息是生動的是高效的,英文是一維信息是密碼型的是枯燥低效的;
(6)在英文世界里能讀文學名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是所有受過大學教育的人都能干的。如閱讀《荊棘鳥》中用英文描述的非洲的一些植物真是艱澀無比,一般英美人也只能囫圇吞棗而已;可在中文世界里,又有誰會對僅有中學學歷的人讀完四大名著而感到驚奇?
(7)當今雖是英語文明的蓬勃期,但在歷史的長河中,英文世界的文明史遠比漢語世界的文明史短。英文是先進文明的語言是沒有根據的。
激進派
英語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為開放的語言,而漢語則偏居一隅,不斷走向封閉。
英語當為中國官方語言
文_吳三興
語言問題引起社會激辯本身,是一件大好事。這說明中國在反思。因為,語言是一個社會中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有什么樣的語言,就有什么樣的民族精神和文明程度。語言是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
漢字所代表的語言,經歷了兩次陷落,最終它成為了一種封閉性的語言。第一次是秦始皇以小篆統一了文字的書寫;第二次是新中國以普通話統一了文字的讀音。統一書寫和讀音,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過分了,就是一件壞事。正所謂“過猶不及”。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經過這兩次的“大一統”之后,漢字的“義”顯得十分緊張。又由于中國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漢字、漢語最終獲得了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這與字母文字的語言,判然有別。漢語重視文字——上層建筑,其他語言(主要指“印歐語言”)重視聲音——世俗生活。
然而,需要清楚的是,漢語與印歐語言的分離,并非自古如此。現在的漢語與印歐語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很多研究成果已經表明,漢語與印歐語言曾經有著近親關系。也就是說,從淵源上看,漢語不一定就比英語更古老。
古英語形成于公元700年左右,而漢字則出現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然而,現在的英語字母可以一直上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的第一份古埃及的字母表。這份字母表產生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之后,字母文字的語言在中國以外的歐亞大陸遍地開花。當前的英語由此變成了當今世界最為開放的語言。而漢語則偏居一隅,不斷走向封閉;而受到漢字影響的文明,其文字、語言全部都完成了“脫亞入歐”的“歐化”過程,只有自創的韓文字母是一個例外。現在的漢字及漢語,成為了世界語言的“孤家寡人”。而且,中國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語言的祖宗。
世界語言現象,現在差不多只有一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了。這就是:究竟誰是世界語言的“始祖”?本博不做定論,僅僅舉例說明一下這個問題。
1、饒宗頤先生曾經將印度古圖形文字與殷墟甲骨文字進行比較,發現印度河谷文字的構造方法與古漢字的關系非常密切。(其他學者更多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很多古文字在音、形、義上,都跟印度或中亞的古代語言文字有關聯。)
2、11卷本《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則認為:“印度是我們西方人的故土,梵文是我們歐洲語言的母語,她是我們的哲學的故鄉……數學的故鄉……是體現在我們基督教里的宗教理念的故鄉……也是自治與民主的故鄉,一句話,她是我們的文明之母?!?/p>
上面的例子說明,漢字是當今世界碩果僅存的“始祖”級別的文字。她當然是值得珍惜的,而且,她也不可能消亡。然而,作為一種語言現象,我們不得不看到,漢字、漢語是一個封閉性的語言系統,如果得不到其他語言的補充,語言的革命性就會消亡,社會就不可能正常地新陳代謝。
可以預見的是,將來的世界只有兩種“官方語言”,即英語和漢語,而其他國家的語言將成為各種各樣的“方言”。為此,我們必須面向未來,在語言文字政策上未雨綢繆。學習英語其實就是適應世界形態的變化。當今世界、文明、人類的“符號化”越來越明顯。中國人必須去適應這一點。實際上,中國人早就開始“符號化”的歷史進程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最直接的例證。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一種語言文字政策?先應當說明的是,因噎廢食,取消英語學習制度,是毫無前途的。相反,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中國人學習、研究語言的努力還遠遠不夠。語言文字政策是一個必須全盤考慮的事情。我想,緊要的無非兩點。首先,英語應該成為中國的官方語言。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次,中國必須改革英語教學的“應試教育”體制。這是全社會的呼聲。此兩點牽一發而動全身。果真能夠這樣做的話,中國社會將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良性發展格局?;ヂ摼W是革命,但是,真正革命性的源泉還是語言。
保守派
中華文化宏大精深。漢字不僅是方塊字,它還有情有義,有血有肉。
漢語是最優秀的語種
文_胡野碧
國人心里有這樣一種成見,認為漢語遲早要被英語所淘汰。記得本人讀中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上堂而皇之地寫著:“走拼音化道路是漢語的必然趨勢”,其中最主要的一條理由便是,英文可以打字,而漢語不能?,F在回想起來真可笑。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漢字的鍵盤輸入速度已遠遠超過英文,而且還在隨著技術進步而不斷快速提高。可英文呢?滯步不前了吧。
現代所有學科領域,中國都有很好的學者,沒聽說哪位因漢語“不精確”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國的火箭照樣可以精確升空,中國的原子彈照樣可以精確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獻都可以翻譯成漢語。漢語文獻影響力正隨著國力的增強而在世界范圍內增強。
漢語作為一種存在數千年的語種,其邏輯性和藝術性確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目前,英文詞匯已突破40萬,預計下世紀中葉,將突破100萬大關。而漢語則相對穩定,現在中學生還可以瑯瑯上口地讀屈原的楚辭。英文就難了,太不穩定?,F在的人們讀莎士比亞的原著已困難重重,更不用說讀400年前英國詩人喬叟的詩了。學GRE的時候,注意到很多韋氏詞典收錄的詞匯竟是本世紀初的新詞,如“Gargantuan”(巨大的,龐大的)取自拉伯雷的小說。這也不奇怪,畢竟英文400年前才統一了拼寫。
中華文化宏大精深。漢字不僅是方塊字,它還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漢字的關系不是凌亂的、偶然的,它像拉丁文字一樣,有著規律,是一種有邏輯的語言,而且其內在意義超出我們現代中國人的想像(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漢字雖然是一種有美感的文字,但沒有規律,需要死記硬背)。每個漢字都是一個象,這些星星點點的象,又被一個大網匯集成一個有機的信息系統,這個大網就是易的思想,按照對立統一,陰陽統領,漢字從頭到腳,從里到外,表現了非常豐富的人文世理。
舉例說,“儒”字,從人從需,講的是人的需要,需要什么?一需食物,二需教育。營養食物從母乳起,教育從孺子起,所以,儒字由人和需組成,與“乳”同音。
再說“羞恥”二字,羞字,此事做得差(從羊),看起來丑(從丑);恥字,耳朵還沒聽到嗎(從耳),還不止住你的行為嗎(從止)?
更形而上一點的,比如“存在”二字,存,是“有”和“子”的重合。有子即存,延續生命。“存”音通“寸”,
b_崇拜英語是不自信的體現
文_王沖
除了中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家會把英語強調到比本國語言還重要的程度。這絕對令人悲哀。語言的背后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后是實力,英語在世界范圍內的盛行是英美體系獲勝的結果。中國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軟實力不夠,語言文化的發展落后于經濟的發展,自信心不足,故而才有對英語的崇拜;對英語的崇拜,實際上是對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的體現。
目前,全世界20億人在學英文,其中大量在中國,兩億多中學生為了英語考試而奮斗,大學生也為了過四六級狂背單詞。歐洲國家可以講兩三種語言者大有人在,但德國、法國這樣的大國,都重視對本國語言的保護。在德語不斷受到外來語沖擊的情況下,德國政界和學界一再提出,制定一部法律來保護德國語言,德國語言學學會也提出,德國文化部以及各州文化部應改善中小學生德語教學和提高德語教學質量。法國也是如此,如果你到法國旅游用英語問路,甚至會有人裝作聽不懂而不予理睬。
c_大學的黃金四年被浪費
文_網友
大家都知道,美國中小學校的基礎教育很差,為什么出了那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中國政通人和,從上到下無不重視教育,加上中國人勤奮聰明,為什么出不了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呢?
很多外國研究機構對世界上著名科學家的研究表明,科學家的思維水平和創造力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呈加速度衰減。3/4的科學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在35歲以前。正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一個人如果在30歲時還沒有發表科學見解,那么他一輩子就難以在科學界有所作為了”。大家可以用反推法就可以算出,只有在大學階段學好現有的科學知識,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善于調動個人學習研究的潛能,才有利于人才的發展和脫穎而出。這些脫穎而出的人才再經過幾年專門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學家的最佳年齡。而中國大學四年黃金時間,就是在學“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笑掉牙”的啞巴英語。錯過了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最佳時機,當然諾貝爾獎只能和中國人說bye-bye。如果目前的大學教育不改革,大家只能在夢中見到美麗的諾貝爾獎。指寸寸光陰,“存”字是指時間的,意味著一代又一代走在路程上,一代傳一代以至無窮;在,是“有”和“土”字的重合,有土即在,這個字是指空間的,土即何處鄉土的意思。“在”音通“載”,人和所有生命都共載在一艘諾亞方舟上,向著不可知的目標前進,這里有高深的問題,我來自哪里,到哪里去?這就是“存在”這兩個漢字帶給人們的無限遐思。
再比如“道”字,首是頭,走之是腳,既指人看得見的道路,又指“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具有形而下和形而上的雙重意思。
比如“公”又與“頌”聯系在一起,“頁”字是指人的“腦”,代表思考的意思。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是無論如何也頌不起來的,一個為大多數人著想的人,在任何朝代都是大家歌頌的榜樣。而頌字的對立面“貶”字,從貝,貝字當頭的拜金主義與公字當頭的頌恰恰相反……漢字就是這樣互相聯系,闡明世理。
知識匯總為文化,文化的含義是什么?“化”字從何而來?其實這是一個人和七的組合,七是人之七竅,七竅通了就是化,才能文而化之,進入化境。
令人震驚的是,到目前為止,任何科學上的發現,都沒超越古老漢字的覆蓋范疇。
比如宇宙一詞,“宇”指的是空間,“宙”指的是時間。宇,空字頭,于字身。于,往往作為介詞,定地點,定時間。如××人的著作寫于××地方。這個于就是一種空間和時間的自由度。“宇”音又通“輿”——小到房屋,大到地球的一種空間。又通“羽”,告訴人們這是一個循環飛翔的宇宙,在圍繞著一個更大的宇宙飛翔,這完全符合現代天體物理學的發現。宙指時間,寶蓋之下的“由”字,一種生命的本體從田中升起,或從天降到田地。它是指生命和時間的由來。宙音通晝,時間一天又一天,永遠流淌。在現代物理學發現以前的許多民族,總是從空間角度考慮宇宙,誰從時間無限的角度看宇宙了?只有漢字。
最后分析“科學”這個詞的含義。禾為科首,代表生產第一。斗為北斗,是說系統全息??埔敉ㄕn,屬于細分課題。斗為量器,內涵數學規律。這四句話說出了“科”字所表達的科學四則。
語言的好壞其實取決于兩個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夠用很少的記憶來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夠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識?用一句極限的話來講應該是:最好的語言是不學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識又最多的語言,或者說,學少而知多的語言。
不知您是否了解“混沌”這一邊緣學術領域?如果接觸過,您便會理解人類的藝術、哲學、感覺看似不“精確”,但實為目前它們超越了當今人類的知識水平所能精確描述的范圍。隨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它們逐漸會被人類以全新的知識結構所精確地把握,以上所舉的新學科只是這一新知識結構序幕的小插曲。漢字集中體現了東方藝術哲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之所在。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它的智慧我們尚不能完全認識,但正在方興未艾地被發掘。
這種說法不是空洞的,也不是盲目的,畢竟15年前的人們沒有意識到傳統漢字出版業要被淘汰;10年前的人們沒有料到漢字的輸入會比英文快,而且會更快;5年前的人們沒有想到傳統的報業媒體會被逐漸淘汰,會與百年老報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互聯網上搶碼字新聞。誰又敢橫著心大膽地講10年之后、20年之后漢字編程不可能或不如英文呢?是啊,天曉得后輩們的本領會有多大!還是對未來多一份信心的為好。
漢字是靈活的,但需要靈活的人使用;漢字是聰明的,但有賴于聰明人的開發;漢字是充滿智慧的,需要有智慧的人認識到她的價值。
d_學英語有如“大煉鋼鐵”
文_網友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人們開始自覺地學習英語。然而,由于英語學習的升溫,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及人事主管部門開始頭腦發熱,在人才培養和選拔上,設置層層英語考試。
看看我國目前的人才培養和選拔制度。不管你是搞中醫、中藥、古漢語、二十四史的,還是做教師、工程師、技術員、編輯、記者、搞企管的、做內貿的,一概不管你的專業能力,也不問對提高工作的業績有多大幫助,只要你晉職、評職稱、升中學、上大學、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學不好英語,只有兩個字:“沒門”。
在這種無知的人才培養觀的影響下,再加上我國加入WTO,2008北京奧運會,也許世間再也找不到如此壯觀的場景了:一個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幾乎每個人都在為這門語言瘋狂。
據統計,英語教育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產業。年產值高達數百億元人民幣,為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一,相當于中國一個較發達的中等城市的年產值。學習者數以幾億計。 英語教育市場的構成,包括,林林總總的培訓學校、補習班;五花八門的考試、測驗;種類繁多數以萬計的英語課本、參考書、辭典,各式各樣的教育器材等等。
現在中國學習英語如同當年的“大煉鋼鐵”一樣,最近路過南京,去了總統府,在參觀大門時,看到鐵門的介紹,說是原來的鐵門在當年大煉鋼鐵中,拆去煉鋼了,現在大家看到的鐵門是根據原來的照片重新修的。在當年那場運動中,不知道有多少國家的財富化成毫無實際價值的鋼鐵產量。我們經常聽人說“那時的人為什么那么傻”,我倒要問:我們現在變聰明了嗎?哈哈,可悲啊,到了21世紀,我們又看到了這樣的場面。
關于英語和英語教學,還有很多問題值得繼續討論,如,1,兒童應該從什么時候學英語?2,學英語才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嗎?3,中學英語教學改革應該怎么進行?等等。
我們熱切歡迎各界人士交流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信箱:the_educator@126.com
下期雜志,我們將繼續進行英語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