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彩云:學不來的示范課
應彩云老師,在此次會議中,跟隨黃瓊老師的隊伍,作為教師代表來發言。很多年前,就見過應老師在上千人的舞臺上上示范課,那種從容、淡定、敏捷的反應,還有一點人文的氣息,令人驚嘆:原來課可以這樣上啊!應老師是明星老師,集體提問環節,多數的提問都是針對她的。
有老師直接站起來說:應老師,你的課,我們都錄下來,一句一句來學,可是,怎么還是學不會呢?
這個學習很難,它帶有應彩云的個人特色,需要對教育的理解和深厚的積淀,應老師的演講是故事性的,偏感性。也有專家反對應老師出來上示范課,因為帶來的不完全是好的影響,比如,上面提問的那種情況。而應老師,堅持在第一線上課,對于她來說,在第一線才是她的王道,因為只有短暫的接觸,所以,將她的演講整理出來,給大家以參考和借鑒。
我個人認為做老師,從本質上來說,我們的成長和發展促進孩子的發展。
所以,真實而可靠的行動,是教師應該做的。曾經在學生時代,有一次我的語文書沒有帶,離上課還有15分鐘,如果回去拿書,一來一去要10多分鐘。我是一個很猶豫的人,周圍同學勸我:去拿吧,遲到了老師會發現,不去吧,還是會被老師發現。5分鐘過去了,拿書還是不拿書變得更為煎熬。我現在都還記得語文老師在走廊上抽煙的樣子,他說:重要的是行動,早行動的話,現在就在路上了。從此以后,“重要的是行動,我們應該在路上”的師訓,讓我獲得了更多的體會。
有一次過端午節,我想要和孩子們一起,讀一本關于端午節的書,叫《粽子里的故事》,我在想什么教育形式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學會其中優美的句子。那天工會發了粽子,我想,讓孩子吃吃粽子,成為學習的動機,可是大班的孩子會吃嗎?考慮再三,我決定試試,重要的是行動。
我把大班的孩子叫到我的辦公室,一男一女,我說,我把粽子放微波爐里熱一下,等會可以吃粽子,講講粽子里的故事。男孩很冷靜地看了我一眼說:“吃粽子就算了嘛,有什么事情趕緊說。”我一下子傻掉了,說:“哦,沒事了,你們回去吧。路過弟弟妹妹班的時候,找兩個中班的孩子來。”兩個中班的孩子進了辦公室,我心頭有點涼意,說:“孩子們,這里熱著粽子……”話還沒說完,兩個中班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說:“好的好的,等熱好了以后,我們一邊吃一邊講故事。”
在“吃粽子”的過程當中,我收獲了:大年齡的孩子好像很喜歡玩,而小年齡的孩子更中意吃。所以,一個幼兒教師,她在實際的教學當中一點一點的積累的教育經驗,一步一步地寫實著教師的教學技能。有一個剛從師范畢業的老師帶班,對著一個尿褲子的孩子袖手旁觀,我跟她說趕緊弄些熱毛巾來擦屁股。她對我說:“幫小孩子擦屁股,我是不會的,我到教室里來是為寫論文的。”她不是來做老師的,這樣的老師即便是寫出有專業水平的論文,我想應該跟孩子也沒多大關系,和孩子的發展沒關系,和我們幼兒教育的實質也沒有多大關系。
當然,一個有理想的老師,即使有深厚的實踐經驗,也應該有理性的研究,要在教育現象中探尋內在規律,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當一個教師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時,她的教育就會變得很自由。
曾經,寫第一份科研報告,這是我非常不擅長的。在報告的格子里,我用非屬于我的視角和語言填寫,蹉跎了很多光陰后,這份報告送到了科研專家的手里。那天,我遇到了上海市教育科研德高望重的李老師,看到我的報告之后說,她說:“其實,你不必在乎我們的視線,因為你看到的和我們不同。”她又說:“你不用學習我們的語言,因為我們的語言孩子是聽不懂的,你的語言,孩子可以聽懂,你只要用你的語言表述就可以了。因為,你是個幼兒教師。”從此以后,我擅長的教研主題,加上我稍不擅長的科學研究方法,這樣的模式,慢慢成了我專業發展中的研究立場。
現在好多人問我,你為什么還在不斷地展示著自己的課堂?也有年輕老師對我說:看到你在上面還在帶著孩子上課,有一點點心疼,我問“為什么”?她說:感覺不夠高檔嘛。
其實年輕教師,如果沒有感性的厚積,很難有屬于自己的薄發,課堂可以激起老師實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對于幼師而言,這句一定是:實踐是永恒的,堅持實踐,慢慢成長起來。
除了實踐外,我覺得,學習是可以使我們成功的核心。
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決定了一個人成長的速度。學習什么呢?有人說,向書本學習,還有向孩子學習,還有向同伴學習,值得提出是,我們還得向自己學習。我的體會是:反思的習慣,可以促進年輕教師快速地成長。反思什么呢?并不是反思自己的短處,一開始,為了增加自信心,我對年輕教師說:來,我們反思一下今天的課堂,他們會變得一臉的沮喪。
反思是要讓自己擁有專業的自信心,反思就是反思今天做得好的,你擅長的。當老師的自信心建立起來以后,再看看有哪些做得不好。我有幾十萬字的教育日記,每天,我一定要把我反思的記下來,哪怕到凌晨2點。
還有,向生活學習,生活可以帶給我們很多觸類旁通的一些東西,有很多人說,你是很有靈感的,其實,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并不是很聰明。我想說,向生活學習,向自己的愛好學習,有一段時間,我很迷戀韓國影星裴勇俊,他演過的戲,臺詞我都會。我們說向生活學習,并沒有蹉跎,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會在行動中有所投射,而且是很大程度的投射。所以,不要嘲笑這個辦法。
我是一個很執著很細膩的人,有一個很著名的電影,裴勇俊演了一個很聰明的、數學很好的學生。當老師問他,你是怎么做到的時候,他冷冷地說:那是因為好奇心和想象力。有一次,我設計課,設計完了之后,幾個拷問的前輩,問我:“你今天這個環節為什么這么設計,孩子們為什么這么投入?”我說,那是因為我考慮的是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下就從嘴里溜出來了。后來我仔細一想,各位,孩子的教育活動的設計,哪怕是集體活動的設計都是為了讓孩子保有想象力和好奇心,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