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蔚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從“陌生人”到“旅居者”
——西方移民研究思潮略論
劉學蔚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陌生人”、“邊緣人”和“旅居者”是西方移民研究的三個重要概念。“文化旅居者”是全球化時代所出現的一個新型國際流動人口群體。國際移民研究正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探索有效跨界交流的可能性;將移民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結合起來;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
陌生人;邊緣人;旅居者;文化旅居者;移民研究
出生于猶太家庭的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于1908年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學概念——“陌生人”(der Fremde,the Stranger),在齊美爾眼中,他所討論的陌生人“并不是過去常常接觸到的今天來、明天走的漫游者,而是今天來、明天停留在這里的潛在的漫游者(potential wanderer):盡管沒有繼續遷移,但并沒有失去來去的自由”。[1](p402)“漫游”(wandering)意味著脫離性,他自由于任何一個既定的地點和空間;而“定居”(fixation)則意味著固定性,是在某一個既定空間的存在。齊美爾認為陌生人無論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是一個更自由的人,他既不同于漫游者,也不同于定居者,而是兩者的統一體。他不是自由無度的流浪者,卻隨時具有繼續漫游的可能性。他停留,但不會定居,他雖然將自己的品質帶入了現居社區,卻無法讓這些品質在那里生根。此外,陌生人在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的時候顯然是帶有較少偏見的,他向人們提供的是更為普遍而客觀的標準,其行為也不會受到習俗、虔誠或先例的限制。
齊美爾是從社會學意義上來闡釋陌生人這個概念的,他定義的陌生人具備以下兩個特點:其一,在空間距離上來看,陌生人是暫時的社區群體成員,這是所謂的“接近”(nearness)。“接近”是成為陌生人的一個必要條件,倘若沒有空間距離上的接近,也就無所謂心靈上的距離,那種無法與既定社區產生任何聯系的人便是“天狼星上的居民”,和地球人并不構成相互的關系。其二,從社會學意義上來看,來自外部的陌生人從一開始就不屬于現在居住的社區,雖然與現居社區成員之間產生了意義,卻在身份上保持著與現居社區的疏離,這便是齊美爾所闡釋的“距離”(remoteness),這種距離指的是心靈上的距離,發生在社會和文化層面,直指跨文化傳播的核心。齊美爾探討了“接近”和“距離”的辯證關系。社會學意義上的“距離”指的是心靈上的隔閡,即齊美爾所闡釋的“陌生”(strangeness),它不同于空間意義上的“距離”(distance)。齊美爾認為,即使空間距離很遠,心靈也有可能是相通的;即使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并隸屬于同一個群體,心靈上也有可能存在著無法跨越的溝壑。
齊美爾進而從三個方面來論述陌生人的基本特點,即“客觀性”、“參與性”和“意義分享的內容”。由于疏離感的存在,齊美爾認為陌生人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主觀上不受任何約束,因此陌生人能夠保持客觀性(objectivity)。這里的客觀性也可以被視為自由,自由的陌生人不會對既定事物產生偏見,亦不會讓這種偏見影響自己的感知、理解和評價。與此同時,齊美爾也強調了陌生人的社區參與性,他認為客觀性是在參與互動之中體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客觀性并不意味著不參與,因為不參與就無所謂主觀或客觀,陌生人是通過一種積極的、特殊的參與方式來體現其客觀立場。另一個與“遠”和“近”有關的要素是陌生人與暫居社區群體成員之間所分享的意義的具體內容。齊美爾認為陌生人和當地人所分享的是一些普遍意義上的品質;然而,一個能夠有機建立個人關系的意義分享,其內容應該是普遍品質在細節上所體現出來的差異——而這恰好是陌生人在與暫居社區成員進行交往的過程中所無法做到的分享,亦是兩者之間無法達成的共識。[1](p404-405)
20年后,曾有幸游學德國并師從齊美爾的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提出了另一個社會學概念——“邊緣人”(the marginal man),并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得到其博士生斯通奎斯特(Everett V.Stonequist)的進一步詮釋和補充。作為芝加哥社會學派的第二代掌門人,帕克是從社會文化學的視角來研究移民的,他認為吉普賽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在其研究范圍之內,因為吉普賽人并沒有給文化生活帶來顯著的變化,其生活方式僅可被視為一種地理上的流動,而不是一個社會現象;他們保持著古老的組織方式和傳統習俗,他們與隨機選擇的社區環境之間的關系雖是共生的,卻不是社會性的。而在美國生活的猶太人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些來自歐洲的猶太人被允許參與到美國社區文化之中,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都是真正的“文化的混血兒”,“被解放了的猶太人是一種具有歷史意義和典型意義的邊緣人,是世界上的第一個世界公民”。[2]帕克認為,在美國出版的大量猶太人的自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邊緣人的故事,這些從歐洲遠道而來的邊緣人在美國城市里尋找著自己的立足點,并尋找著一個“更為自由和復雜的世界公民的生活”。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同化過程在移民個體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2](p892)
通過對芝加哥移民的深入觀察,帕克總結出了邊緣人的特點,“他和兩種文化生活與傳統截然不同的人群密切地居住、生活在一起。他決不愿意很快與自己的過去和傳統割裂;即使他被允許這么做,但由于種族偏見的緣故,他也不能很快地被他正努力在其中尋求一個社會位置的新社會所接受。他是一個在兩種文化和兩個社會邊緣生活的人,而這兩種文化和兩個社會是不可能完全地互相穿透和融合的”。[2](p892)
帕克認為邊緣人是陌生人的一種異化形式,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指涉一種新的人格類型。保持客觀性和超然的態度是陌生人的一個重要特點,這讓陌生人不受任何成規的約束,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人。這種被解放了的個體難免會在一定意義和一定程度上成為世界主義者,并以一個陌生人的超然姿態學著去看待這個生他養他的世界。相比陌生人而言,邊緣人無疑有著更為復雜的文化心理,帕克將其描述為一種“分裂的自我”(the divided self)的沖突,即一種存在于過去的自我和嶄新的自我之間的沖突。這種復雜的文化心理在斯通奎斯特那里有了更為精細和詳盡的描述和闡釋,他重點論述了兩種或多種文化環境如何造成了混血兒的兩重或多重文化認同方式。這些混血兒,無論是生理上的混血還是文化上的混血,也無論他們屬于哪個群體,都有著很多共同的心理特征。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矛盾的心理中備受煎熬,比如驕傲和羞恥,愛與恨。他們一方面可能會更加認同占主導地位的群體,另一方面又不愿放下自己的傲慢和自尊。他們每天都在不同的群體之間進進出出,因此也將注意力放在了群際關系上面。[3](p6)
1930年,芝加哥社會學系的華裔博士生蕭振鵬(Paul C. P.Siu)開始了一項對芝加哥中國洗衣工的參與式觀察研究,蕭本人就是中國洗衣工之子,這項研究持續進行了20多年,最后以博士論文的形式完成。在1952年發表的一篇名為《旅居者》(The Sojourner)的文章中,蕭提出了另一個重要的社會學概念——“旅居者”。在進行中國洗衣工研究的最初10年里,蕭在分析研究材料的時候借用了“邊緣人”的概念,這是一段他認為并不成功的努力,因為他逐漸發現沒有任何他所研究的中國洗衣工能夠被視為邊緣人,這導致他需要從另一個角度去審視其研究對象。與此同時,蕭被斯通奎斯特的一個觀點所啟發,后者認為“更有權利或更具主導權的群體并不會讓自己去適應他人;只有次群體才被期待著去適應、順應和同化——或是保持著孤立的狀態。有一些次群體或少數群體成員能夠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之中,或至少能夠自給自足,避免受到主導群體文化的巨大影響。他們和主導群體是一種共生的關系,而不是社會關系”。[4](p2)中國的洗衣工有著自己的組織方式、聚眾和娛樂方式,他們認同自己本族的文化傳統,并有著孤立生存的傾向。這往往會在長時間內妨礙他們被所居住的社會同化。蕭認為應該用另一個概念來描述這一類人群,他首先想到的是芝加哥大學格里克博士在其論文《夏威夷的中國移民》中所使用的“旅居者態度”(sojourner’s attitudes)和“定居者態度”(settler’s attitudes)這兩個術語。蕭認為“定居者”雖然也是陌生人的一種類型,卻是大規模移民的產物,并在長期的涵化過程中達到了某種統一并最終成為了占主導地位的群體。相比而言,“旅居者”則是小眾群體的成員,蕭對旅居者的定義是“一個在另一個國家度過了很多年卻沒有被同化的陌生人”。[4](p34)
“同化”(assimilation)是這個定義中的一個關鍵詞,蕭對同化的理解來自于帕克和伯格斯的論述,后者認為同化的本質是“一個人或集體獲得另一個人或集體的記憶、感知與態度的一個互相滲透和融合的過程,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歷史,并在共同的文化生活中進行合并”。[5](p735)而對于旅居者來說,他們是很難被旅居國文化所同化的,這種受阻礙的同化過程要么進行得極其緩慢,要么在一段調整和適應的嘗試之后仍然選擇一種被孤立的生活方式。他們和邊緣人有一些相似之處,同時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邊緣人和旅居者都是陌生人的異化類型。對于他們所旅居的另一個國家來說兩者都是陌生人,都是兩種文化相遇及發生沖突的產物。然而,邊緣人有強烈融入另一種文化的意愿,這種意愿遭遇了居住國成員的排斥,最后導致他們在兩種文化中都處于邊緣。旅居者只是暫居在另一種文化之中,并沒有強烈融入旅居國文化的意愿,他們依附于本族的文化傳統并保持著本族的文化習俗,這是旅居者最基本的特點,也是他們和邊緣人的最本質區別。
隨后,蕭從旅居者的動機和目的出發分析了旅居者理論的一個基本要素——“工作”(或任務,the job)。蕭認為大量居住在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是典型的社會學意義上的旅居者,比如他花了20多年時間研究的中國洗衣工。同樣,這個概念也可以應用到居住在其他任何國家并保留了旅居者特點及態度的外國人,以及所有類型的在全球不同地區流動的群體,如殖民者、留學生、外籍商人、外交官、外國傳教士、國際新聞記者等等。這些群體之所以旅居到另一個國家并停留下來,其主要原因是為了他們的工作或任務,留學生為了完成學業,外商為了貿易投資,外國傳教士為了特定的宗教使命,國際記者為了他們所進行的新聞調查。他們原計劃在短時期內完成這個任務,因此除了與工作有關的事務之外,他們也許會較少地參與其他社區生活。但由于任務完成時間長短的不確定,他們在旅居國停留的時間或許會超出原計劃,但這種旅居方式的特點卻得以保留。
與旅居者的工作或任務有關的另一個要素是他們“不確定的停留方式”(staying on indefinitely)。由于這些任務的難度和進展程度因人而異,有時取決于旅居者的能力,有時也取決于運氣,旅居者在國外的停留時間也許和他們計劃的時間不一樣,這時他們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一種困境,不知道自己是應該繼續留在國外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們往往已經在旅居國的新環境中獲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調整,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也變得比以前更加復雜了,并對自己的旅居終點持有模糊的、不確定的態度,但就一般情況而言,在他們尚未取得成就感之前,他們并不太可能返回故土。
另一方面,當旅居者已經找到了一種適合于現狀的生活模式之后,他們也進一步失去了參與新社區生活的動力和渴望,即使參與,也僅限于與工作有關的事務,而不是社會性的活動。他們的對手往往是本族群體成員,而不是當地人。旅居者是一個扮演著某種功能的群體,是與其工作有關的外來人,他們并不會在旅居國享有某種社會地位。本族群體,也就是我們所經常提到的“內群體”(in-group),蕭認為在共同利益和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旅居者傾向于和內群體成員聯系在一起。這種“內群體傾向”(the in-group tendency)是旅居者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比如說享用同樣文化背景的內群體成員往往會集中居住在一起,于是有了唐人街、希臘城、猶太人區、黑人貧民窟、拉美移民區等等。這種地理和社會意義上的隔離無疑是不利于旅居者和當地人之間的跨文化交流的,居住在唐人街的中國旅居者隨著其人口的增長和區域面積的擴大,即使他們不會使用當地語言,也不會對其在旅居國的工作及生活產生任何影響。這種移民聚集區獨立于本土社區之外,他們共享同樣的語言、藝術、飲食、文化背景和傳統習俗;他們的朋友產生于此,競爭對手亦產生于此;他們往往主張種族群內通婚,而不太鼓勵子女們涉及跨國婚姻,以避免其子女變成典型的邊緣人并由此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交際圈。但事實上這種尷尬的情形又是很難避免的,其原因與其受教育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聯。這些旅居者的子女們在公立學校里受到美國式的教育,回到家里其父母又在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教育和引導他們,這恰好是斯通奎斯特所提出的造成邊緣人格的雙重文化情境。
蕭提出的旅居者的最后一個重要特點便是在旅居國和故土之間“往返流動”(movement back and forth)的過程,這種往往返返的流動也許會一直持續到其旅居生涯的結束。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非法移民、經濟困難的貧民和政治難民等,各種各樣的個人問題與困擾會阻礙旅居者的回歸。雖然這種往返的流動過程是旅居者的重要特點,但并不是決定性因素。一些從來沒有回祖國探親的海外居民也有可能是旅居者,只不過他們無法享受和家鄉人團聚的滿足感。
最后,蕭從方法論角度對旅居者理論的發展提出了兩點期待。首先,蕭認為更有意義的研究不是針對在不同國家建立相似社區的同類旅居者群體,而是在既定國家并存的不同旅居者群體。此外,由于一部分流動人群既不是典型的旅居者,也不是典型的邊緣人,所以我們在研究這兩類人群的相似點與差異的同時,還必須去考慮介乎兩者之間的案例。
從整體上看,無論是邊緣人理論還是旅居者理論,都是芝加哥學派移民研究的產物,并且都是從同化論的角度來審視移民現象。帕克的核心觀念是認為雖然土生華裔移民已基本上被美國化,但仍然受到主流社會的歧視與排斥,因此處于兩種文化的邊緣。而蕭則認為正是美國主流社會對華裔移民的排斥讓后者采取了一種旅居的心態,他們傾向孤立于主流社會的生活,只關心與工作有關的事務,有自己的聚集中心和娛樂方式,他們不愿被美國主流社會同化,也很難被其同化。
如今,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以及全球信息時代的到來,國際流動人口呈現出豐富多元的特點,齊美爾的“陌生人”也延伸出更多的異化類型。學術界意識到不能再以“同化論”的單一視角去審視國際移民和流動人口了,他們的注意力從“消除差異”(同化)轉向了“尊重差異”,從“適應”轉向了“共存”,從“分離”轉向了“協商”。馬克·奧比(Mark Orbe)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提出了共文化理論(Co-culture Theory),他認為對于那些較低社會階層的群體、邊緣的群體、緘默的群體(muted group)、未被充分代表的群體(underrepresented group)來說,順應主流社會并非是他們有效融入主流的唯一選擇,而是可以在主流社會結構中憑借特定的傳播和交流方式與主流社會群體進行差異的協商,以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成功——既能保持自身文化的特點,又能與主流社會群體和異文化群體交流與共存。[6]
“文化旅居者”(Cultural Sojourners)便是研究者在共文化理論的視角下所注意到的一個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流動人口群體,他們持有不同的文化交流目的在世界各地游走,不在此處,就在彼處;無論旅居時間長短,無論暫住在哪個地方,參與當地的社區生活及文化活動是他們的首要目標;他們既無意去同化他者,也不會輕易地被他者同化;他們肯定差異,并且還能夠生產差異。他們具有“陌生人”的自由的特性,但與陌生人不同的是,即使他們只在既定社區作短暫停留,也會嘗試著將自己的品質和文化帶入該社區,與社區成員分享差異,并努力拉近彼此心靈上的距離。和“邊緣人”相似的是,文化旅居者不屬于任何一個社會的主流,或者說在多個社會和多種文化中都處于邊緣;但邊緣人以差異為“恥”,他們希望同時被兩個社會接納,卻又因為無法和某一種文化完全決裂而遭遇到了雙重的偏見或拒絕,而文化旅居者則以差異為“榮”,他們并不附庸于任何一種文化,更不期待被同化,即使在某個階段被某一種文化所深度影響,也隨時有變化的可能性。文化旅居者雖然具有傳統“旅居者”的多項特點,卻又明顯區別于后者:從動機和目的來看,文化旅居者也帶著特定的工作或任務在全球不同地區流動,傳統的旅居者因為工作的原因而較少去參與當地的社區生活,但對于文化旅居者來說,深度參與旅居社區的文化生活恰好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傳統的旅居者具有“內群體傾向”,因此拒絕不同文化和習俗可能對其產生的影響,而文化旅居者所具有的是“共文化群體傾向”,他們因共享的文化而形成凝聚力,卻又對異文化敞開胸懷,并在與異文化的交流中尋找著相互聯結的中介元素;傳統的旅居者具有不確定的停留方式以及在旅居國和故土之間往返流動的過程,文化旅居者則更加居無定所,他們在多個旅居地漫游,具有多元的出口和入口,從而也模糊了旅居國和故土之間的界線。總的來說,文化旅居者是全球化時代所出現的一個新型國際流動人口群體,我們可以將其視為陌生人的一個最自由的異化類型,他們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卻又因共享的文化符號而凝聚成特定的文化群體,并力求與旅居地的異文化群體之間相互接納、寬容和理解,以產生相互之間的關系。
移民研究在21世紀仍是學界的關注重點,并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學術界開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關注國際流動人口跨國、跨文化的社會實踐。新興的研究范式是1960年代興起的新社會史理論與1980年代以后的全球化跨國主義理論的結合。前者向主流知識分子發出挑戰,為底層人民和邊緣群體發聲,試圖改變刻板印象、抵抗種族歧視、抗議壓迫和剝削;后者關注失去中心的多樣性和流動性,關注那些在地理上分散卻由情感、文化、歷史、信息維系在一起的族群,更是進一步探索文化認同的建構與轉變。[7](p111)當今的移民研究呈現出以下幾個發展趨勢:其一,移民研究不僅關注不同國籍、民族、種族、宗教移民群體和主體國成員之間的交流與相處方式,更是進一步去探索有效跨界交流的可能性。其二,移民研究和跨文化交際研究結合起來,在對概念進行重新審視和修正的同時,更是在全球視野下進行本土化的理論建構。其三,移民研究將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并試圖打破研究對象的局限性和自上而下的研究視角,移民研究的重點不再繼續放在由“南”向“北”的移民身上,那些在發展中國家旅居的西方發達國家移民也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線之內。
[1]Simmel,Georg.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M]. London&New York:Free Press:Collier MacMillan,1950.
[2]Robert E.Park.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6).
[3]Everett V.Stonequist.The Problem of the Marginal Ma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5,(1).
[4]Paul C.P.Siu.The Sojourner[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52,(1).
[5]Robert E.Park and Ernest W.Burgess.Introduction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4.
[6]Mark Orbe.Constructing co-cultural theory:An Explication of Culture,Power,and Communication[M].SAGE Publications Inc,1998.
[7]潮龍起.美國華人研究理論范式的變遷[J].史學理論研究,2010,(3).
責任編輯 張曉予
C91
A
1003-8477(2013)10-0105-04
劉學蔚(1984—),女,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