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曾贊軍
育女手札(三)
文_曾贊軍
編者整理《育女手札》已經有三期了。這卷手札是曾贊軍先生自2006年開始記錄的,時隔7年,今天讀起來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場感,這與手札本身“日記”的體例相關,更能得益于曾先生事無巨細的真實記錄和獨到的見解。
小哲現在126天大了,按照親戚朋友們的說法:她很乖!
她偶爾也出去串門做客,從來不會無理哭鬧,該吃就吃,該睡就睡,沒有不良習慣。這一切,我想是父母平時對她的態度產生的影響,姑且稱之為早期的朦朧教育的效果。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有些非正常情況會導致孩子反常的哭鬧,比如重新調整飲食規律的幾天里,或者有時訪客打破了她的睡眠規律等等。每次面對她的反常哭鬧,我都是小心慎重對待的,因為知道在每一個事端的最開始時候,家長如何處理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事端本身的起因當然要把好脈,可是對于孩子哭聲的處理態度卻是需要獨立對待的一項工作。
孩子有時候晚上1點鐘還不肯睡(平常在12點之前),并且會間歇性激烈的哭鬧,這時候大人會有點煩躁。她反常的原因我猜想不外乎(排除生病的可能):1、客人來訪打亂了她原先的規律;2、房間的溫度有了變化(夏天有時候天氣稍涼了不開空調);3、口渴;4、某種腦部活動導致的驚悸不安(類似于惡夢);
在孩子哭的時候,我阻止她奶奶抱著她用高頻率的晃動加上乞求的安撫語氣來對待孩子(這是許多家長的通病,為了讓孩子不哭,想盡討好辦法,只看眼前不顧后果,類似于飲鴆止渴)。
我一般先不抱起孩子,而是放在床上,一邊用關切及安撫的語氣和她說話,一邊用手輕柔撫摸她的頭部和臉頰。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就在身邊,正在理會她。實在止不住哭聲,過一陣子才抱起來,溫和地安慰她。抱一陣子又放下。慢慢地孩子會感覺到大人的態度,也就逐漸平靜下來。哭累了不失時機地用奶瓶裝些清水讓她喝,喝完也就基本上不鬧了,很快就睡著了——從小哲出生到現在我都是用這樣的方法應對她的哭聲。
面對每一次不明原因的反常哭鬧(就是排除生病,饑餓和尿濕等情況),我都是耐心溫和地對待孩子。在教育方面,我遵循“慎乎始”的原則,孩子是一張白紙,你怎么對她,她就會適應你給他的一套規則。
在實際操作中感到,對孩子盡量不要急躁發脾氣,用眼神用語氣用態度使他感覺到事情的尺度,只要做到“溫和而堅定”,以講道理的姿態來對待孩子,這樣才會使她性情顯得溫和而舉止有度。
一些孩子身上的壞習慣也是父母本身方法不當造成的。明白了這一點,很多壞習慣是可以一開始就避免的。而大多數為人父母的,并不意識到自己方法的錯誤導致了孩子后面的惡習,其實大部分情況下,孩子的頑劣都是父母錯在前面的,只是許多人認識不到或者不愿承認而已。
建議:多動腦筋,少發脾氣。
……
隨著孩子月齡增長,腦部活動增加,出現了更多的情緒和初期個性,這時候對待孩子的態度應該更為小心細膩。
喂孩子吃東西的時候,如果孩子有抵觸或者不肯吃,需要耐心加耐心。我一直注意提醒孩子的媽媽和奶奶,孩子不肯吃時不要發脾氣或者用嚴厲的口氣批評孩子。大人煩躁的情緒孩子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孩子會因此而不安和沮喪,這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一旦重復幾遍,孩子就會把進食與某種不愉快的經驗聯系在一起,這樣就會更加難搞。孩子往往會更加抗拒,甚至不停哭鬧。
孩子不會說話,我們只有通過觀察和思考來判斷孩子的需求。吃東西本來是生物本能,是挺愉快的事,可是有些孩子每次總是要一番抵抗哭鬧,說明了孩子將某種動作判定為不愉快的體驗了。這樣需要耐心來糾正。
所以每一種苗頭都要慎重對待,一旦錯誤形成習慣,要糾正會更加困難。
在耐心和愛心方面,小哲的媽媽已經做到95分了。小哲的健康成長完全歸功于母親的巨大辛勞和付出。我們都清楚:“知道”和“做到”是很不同的。能做到的人,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朝向目標前進的人才是真正能實現構思的人。
在和別人交流教育問題的時候,我覺得許多人不是不懂得道理,而是無法駕馭自己的情緒和個性,常常作出自己也曉得不對的言行。真叫人遺憾!
小哲的媽媽已經休完產假,上周開始上班了。在對小哲的照顧上,出現了一點困難的情況。我必須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孩子。希望這樣的困難局面在不久后能夠很好地解決:我們已經打算為了照顧孩子而賣掉現在的房子,搬家到小哲媽媽的單位附近。
在陪伴小哲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觀念的沖突和有趣的事情。趁著今天周末有空,信手寫下幾段趣事,作為記錄。從這些趣事當中,大家也可以看看我們處于怎樣的環境中。
1、小哲滿月后,在外婆家住了幾個月。那是一個粵東北山區的小城市,人們的觀念比較封閉落后。外婆家的小區大院整天都聚集了一群40-60歲的婦人,她們一般不上班,在院子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打牌和關心別人的家庭信息,還有一部分女人同時在院子里放牧孩子。
有一天傍晚,老婆抱著小哲到院子里散步,看見圍墻邊有一塊玻璃鏡,于是抱著小哲過去照鏡子,目的是讓孩子明白鏡中人是自己,建立自我意識。這時候院子里的一位阿姨滿臉熱情地走過來,用權威般關懷的口吻教育老婆:小妹,孩子還小,是不能夠照鏡子的,否則晚上小孩會驚叫的。老婆笑笑說:我們的孩子不會的。但是礙于禮貌,她還是抱著孩子慢慢離開了鏡子。第二天散步同樣如此,她抱孩子照鏡子,另一位阿姨立刻責無旁貸地走過來相勸(可以理解,她們是有責任心的婦人,以教育其他少不經事的年輕女人并且拯救孩子的靈魂為己任);可是第三天老婆同樣如此抱孩子照鏡子,阿姨們勸告的語氣就加重了,并且背后開始對這個不聽勸告的年輕母親議論紛紛;后來她還是每天傍晚抱小哲下去散步并且照鏡子,她們搖頭嘆氣,也不說話了。
2、現在我們都知道,小孩的成長是很需要陽光的。陽光的照射可以合成人體成長必需的某種維生素和鈣,所以每天讓孩子適當地曬太陽是有益的。可是院子里的婦人們有另一套教條。老婆常常在上午或下午陽光不強烈的時候抱著小哲到院子里曬太陽,這些婦人總是在使命感的驅動下用悲天憫人的語氣好心相勸,說孩子是不能夠曬太陽的,否則皮膚會紅腫長爛瘡等等。老婆自然是尷尬地一笑帶過,對于別人的善意我們除了好言相謝還能怎樣?可是這群好人終于發現這位新母親跟她們不是一堆的,而且是一位不可救藥的頑劣分子——每天還是如常抱孩子照鏡子、曬太陽。后來她們就不再勸告或警告,而是在一邊竊竊私語,無非說誰家的女兒很不懂事很不聽話在糟蹋孩子等等。幸虧我們只是暫住在那里,那些強大的世俗力量我們可以一笑置之而不必臣服。
3、小哲一直很少在深夜哭鬧。在外婆家期間,有時候晚上12點之前的哭鬧是正常的,我們應對孩子的哭聲并不是一哭就馬上抱起來的,有時候會讓她哭一陣子。
數天后,小哲的外婆在院子里被那群富有責任感的婦人揶揄,說你們家閑人挺多的,怎么好像人手不足,孩子哭了都沒人抱抱?!
你知道,小哲外婆是生活在那里的,群體的聲音她不能無動于衷。于是當天晚上,小哲哭了(當時是晚上9點左右,并不擾鄰),她外婆就急忙走過來抱起小哲哄,我們說不要太緊張孩子的哭,外婆說在外面被別人說了,說我們家難道全部人都那么忙沒空抱孩子?我哭笑不得,在小地方,人言可畏……
4、小哲四個月大時,回來深圳家里。她奶奶是一個拜菩薩的農村老太,有一回小哲半夜驚啼,哭鬧不止,全家人都醒了,我們夫婦倆在哄孩子止哭,她奶奶卻起床點了一捆香,跪在菩薩像前念念有詞,乞求她的神讓孩子別哭。那情形真像白蓮教的招數,讓我又好氣又好笑。
以上幾個生活片斷,不過是成長中諸多故事的花邊小品。當我們打算用更加理性科學的方法來培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遭遇到來自世俗和成見的干擾,這些干擾有時候會來自你身邊很重要的人,使你不得不正面應對解決阻礙。這是教育孩子中無法逾越的一道障礙,我們都要有長期的心理準備。所謂教育孩子,其實就是生活中一項十幾年如一日面對大量瑣碎困難的工作。可是我們只有面對,不能回避。
可能前些天搬新房的原因,小哲不慎感冒了。沒有發燒,只是咳嗽有痰。坦白說,現在的醫院很讓人不放心。孩子生病了能夠自己弄好最好就不上醫院,在這個思路下,我們還是打算自己耐心調理小哲。
頭兩天我們給她吃合生元增強免疫力,加上保嬰丹,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還是老樣子。做奶奶的當然焦急,鬧著要我們帶孩子上醫院,為了讓老人安心,我們帶孩子去了趟醫院。見到大夫,我們首先表明態度:絕不打點滴!其它方法你看著辦吧。醫生曉得我們的心態,照例檢查一番,給開了三種藥,共70元。回家后吃了兩天醫院的藥也不見好,這時候小哲的外婆打電話來告訴我們,有一種便宜的藥治療小兒咳嗽很管用,叫“八寶驚風散”(我不敢隨便向別人推薦藥物,各地情況不同,用藥的效果也因人而異。我在這里提到這個藥名只是代表了它對我的孩子曾經起作用了,希望朋友們小心甄別),我們到藥店花幾塊錢買來,第三天就基本不咳嗽了。然后細心調理了三天,防止反復。現在小哲病已經痊愈了。看著孩子病愈重新高高興興活蹦亂跳的真是開心。
昨天一位朋友帶著孩子來我家玩。他們談起帶孩子上醫院的經驗,讓人不安。她們的孩子這一年來得了幾次感冒發燒的小病,每次上醫院都是讓醫生給嚇唬得不輕。小孩如果咳嗽,醫生裝模作樣看一下就說是肺炎,要住院,讓家長準備錢辦手續入院。他們不相信,懷著巨大的壓力和勇氣不聽醫生的話,回家自己問朋友買一兩盒普通藥物,細心調理下沒兩天孩子就好了。幾次過后,他們不再相信醫生,那些唯利是圖將人不當命的東西。
現在跑到醫院,看到小兒科里小朋友們但凡生病就被支去一邊掛點滴,這樣過分濫用各種抗生素對身體的傷害是長遠的。有當醫生的朋友告訴我,其實小兒的一般疾病,許多最普通最便宜的藥物就能治好,便宜實用。跑到醫院醫生為了創收,根本不把別人的孩子當生命,用藥狠,為了經濟利益不顧后果,能三天好的病他們一般愿意拖十天。把病人當提款機來慢慢按。
所以,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每個父母都應該學習一些醫療衛生常識。家庭小病憑自己的經驗冷靜處理,效果往往比上醫院還強。現狀如此,我們很無奈,為了家人不被算計遭到傷害,我們無法相信別人,只好自己多學習相關知識,把自己變成各種專家了。
這就是我們身處的時代現實。幸乎?悲乎?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