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FRONT
女性教育的本質是男性教育
列寧說:在所有的藝術中,電影對于我們是最重要的,是教育群眾最有力的工具。
今年夏天,電影《小時代》票房過五億,觀眾大多是大學生和中學生,這電影自然也成為重要的教育工具。美國《大西洋月刊》撰文稱:《小時代》對中國女性來說是嚴重倒退,影片中的女性向往奢侈生活,穿名牌時裝,為相貌出眾的男性神魂顛倒。文章說,我們被這明目張膽地炫耀財富、男權,表現“女性就想要這些”的電影驚呆了,其思想之低俗以及完全缺乏自知之明,十分驚人。
顯然,評論文章是對當下自以為是的男權自戀、財富自戀的批評。但這樣的批評是軟弱的,只要看看我們的媒體和網絡,看看我們的高等教育和大多數基礎教育,一切以升學、以成功為最高目標,人們有什么資格指責財富不可以炫耀,男權不可以自戀。
在成功與財富之外,人生還有別的價值嗎?教育有沒有為學子們提供呢?也許是有的,導演張以慶拍攝的著名紀錄片《幼兒園》里,一位幼童對著鏡頭闡述了自己的理想,時值9·11不久,他說:“開飛機,丟炸彈,炸死美國的王八蛋。”
這樣的價值觀自然是虛妄。中國教育前30年的全面蘇聯化,后30年的逐步美國化,這樣的教育成果成了絕妙的諷刺。
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因性施教的女性教育也許還不是時候。
西方的女性教育,一直以來存在著保守和激進的巨大沖突。保守主義者對女性教育的看法根植于宗教傳統:“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艷麗是虛假的,美貌是虛浮的,唯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贊”(《箴言—31》)。
而激進主義的女性觀卻認為“賢妻良母”是對女人的性剝削、性束縛。激進的女權觀念適應了全球化的經濟發展,并深刻影響到了東方,日本作家神島二郎在《日本人的婚姻觀》里表達了一個重要觀念,日本的現代化之所以能快速達成,單身本位的婚姻觀是其重要原因,單身者切斷了與家族的聯系,沉迷于工作和消費,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樣,職場女性較長時期內的單身本位,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價值。
“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價值”——傳統中國則認為女性的社會價值應該由家庭來體現,與西方保守思想一樣,強調女人的“德容言工”,強調女人的謙卑和敬畏。
西方文藝復興以來,文學作品里的女性首先是爭取女人的解放,女性爭取自己的幸福已初露端倪,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里的鮑西亞, 漂亮、聰慧、勇敢,她假扮年輕律師,巧妙對付夏洛克,挽救了愛人安東尼。鮑西亞的斗智斗勇,無非是要與安東尼做一份人家。
西方的文學作品有其文明的真精神,同樣的,在中國的文藝作品中,林黛玉“妾身未分明”的唏噓感傷,白娘子水漫金山斗法海,七仙女思凡下人間,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她們都只是想做一份人家。這世上,無論神仙妖狐,名媛閨秀,這才是最大的想念,這份想念里蘊含了人世的尊嚴和神圣。
這樣的作品,更是對中國男性的教育與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