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_文迪
重塑中華女性之美
本刊主筆_文迪
上世紀70年代末,一部日本電影《追捕》風靡中國很多年,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充當了中國人性別教育的啟蒙教材。
中國男人仿佛一夜間發現,原來男人應該像高倉?。褐腔?、滄桑、勇敢。不需太多財富,但要有一副敢于承擔責任的肩膀。
中國女人也發現,原來東方女子可以像真由美:美麗、溫婉、柔美,夫唱婦隨,小鳥依人。而不必“婦女要撐半邊天”,不用再當“鐵姑娘”,“不愛紅妝愛武妝”。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男女平等、政治正確的口號下,“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的意識形態抹殺了東方傳統女性的柔美和含蓄。“民兵姑娘”、“煉鋼姑娘”、“殺豬姑娘”、“掏糞姑娘”等女性榜樣層出不窮,服飾上也一律取消了女性特征,珍珠粉、雪花膏、甚至香皂也被稱為資產階級的“香風臭氣”。文藝界更是添油加醋,舞臺上再也不見才子佳人,僅有的幾位女性形象,也是苦大仇深的李鐵梅,悲慘絕倫的祥林嫂……著名作家叢維熙描寫隊里的“鐵姑娘”在冬天抬土時和男人比賽,累得子宮脫出,她自己往回一塞,繼續抬土。
在這樣的背景下,《追捕》里的男女性形象對于國人的震撼可想而知,大街小巷流傳著《追捕》的臺詞,東方的女性美漸漸在民間復蘇,傳統戲劇里沉睡了幾十年的東方美女形象經過文藝下鄉、廣播電視的傳播重新回歸民間生活:白娘子、七仙女、穆桂英、樊梨花既神通廣大,又美貌無雙;《拾玉鐲》里大膽追求愛情的孫玉皎、《牡丹亭》里俏皮潑辣的春香原來是這么生動而又熟悉。
戲劇舞臺上的中國戲子講究“有聲必歌、無動不舞”,她們以凝集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女性風姿(昆曲里的碎步又稱禹步,來自夏禹時期的樂舞),在重新塑造著80年代的新一輩。正如陳獨秀言:“戲子,是人民的教育家?!?/p>
而在學校教育里,“因性施教”的女性教育仍然是東西方都在不斷探索的領域。
西方近現代的學校教育出現之前,教育主要由教會來達成。
與中國不同的是,西方社會歧視女性有其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如亞里士多德說:“男女之間的高低之分是合乎自然的,因為男人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欲,而女人往往成為情欲的俘虜?!?/p>
同樣,《創世紀》認為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做的,夏娃偷吃伊甸園的禁果,因而女人是罪惡的、不潔的,在宗教活動中女人也不能參與祭祀。
于是,人們普遍相信,女人智力不如男人,沒有任何培養和深造的價值;女人的一生就是為丈夫生兒育女和操持家務。西方家庭和教會的女性教育,可用易卜生戲劇《群鬼》里曼德牧師對阿爾文太太那句臺詞來說明:“你的義務就是低聲下氣地忍受上帝在你身邊安排的苦難。”
由于西方文明中的女人是不潔的,因此,西方天主教國家如愛爾蘭女性直到1996年通過全民公決才爭取到離婚的自由。天主教教會對于西方婦女的壓迫,見諸易卜生的戲劇《玩偶之家》,中國“五四”時期的進步文人也紛紛加以借鑒,如魯迅喊出了“娜拉出走之后”,用以反對“封建禮教”(新時代電影里曾出現的把奸夫淫婦“浸豬籠”,翻遍中國的地方縣志至今未能找出一例)。
當然,傳統中國不同于西方的女性觀,相對于亞里士多德的情欲論,中國人認為“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禮記·樂記》),君子與淑女都能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欲望,《詩經》第一篇即是歌詠女人之于周室的王道教化。而《詩經》里“清揚婉兮,美目盼兮”的莊姜,也正是中華民族的第一位女詩人和仕女代表。
隨著工業文明的興起,女權主義在西方國家應運而生?!澳壤鲎咧蟆?,走出家庭,走向了社會。
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西方女性不斷走向社會,通過與男子從事同樣的工作獲得經濟收入,引起了婦女性別角色的變化。工業化的迅速發展,使得社會對勞動者的素質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西方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大為增加。18世紀,越來越多的婦女參與公共生產,形式多樣的女子教育機構迅速發展起來。
1826年,第一所公立女子中學在波士頓成立。1842年,瑞典通過男女接受同等的初等教育法令;1850年。在英國創辦了著名的“北倫敦女子高等學?!薄?9世紀中葉后,經濟規模的擴大,公共事業的發展,帶動婦女大規模地走向社會,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改造傳統的女性教育。他們從女性自身發展其知識和智力的角度,擴充學科范圍,傳授歷史、 地理、數學,并爭取對兩性實施同等教育的權利。
女權運動也涌現出一批杰出的女性,她們以開放的思想、身體力行的教育實踐,對西方婦女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女性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埃米麗·戴維斯,她認為,不應把對婦女的教育僅局限于讓女性更好地做妻子、母親上,而應當為她們提供更廣泛的教育。并認為男女智力水平并沒有明顯不同,她們應該接受完全意義上的教育,并希望通過使男女接受同樣的教育,消除男女之間的不平等。
19世紀中期,女權運動者自覺地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與爭取女權的目標聯系起來。雖然女性逐漸改變了被拒之于中小學校門之外的現象,但高等教育仍是例外。工業化初期形成的“男性掙錢,女性管家”的兩性分工,仍成為女性進入高等院校的障礙。
現代教育并不兼顧男女的生理差異,讓少女承受長達十余年的、將來也用不著的各種基礎教育。在過去,因女性的發蒙往往早于男性,14歲的女子大多已成才,比如女詩人薛濤8歲已寫出名詩佳句,民國少女呂碧城12歲揚名詩壇。
女權運動者利用各種形式宣傳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批判阻礙女性上大學的各種言論,并取得顯著成效。其后,世界各國陸續以各種形式向女性開放了高等教育。l837年,美國的奧柏林學院首次招收了4名女生。至1900年,全美80%的大學都錄取了女生。到了20世紀,至少在教育權利上,女權主義運動完全達成了男女平等。
然而,在學科專業、教育過程等方面,女權、或曰女性主義運動依然任重道遠。
其一,在學科專業上,高等教育、碩博之門雖對女性開放了,但部分專業仍以“女性不宜”為由限制錄取女生。部分高校專業提高女生的錄取成績,如醫學院、法學院等對女性實行配額限制,規定女性只能占學生總數的10%左右。
在專業選擇上。大多數女生選擇的秘書、會計、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行業,在高校中,女生主要進入綜合性大學,而理工科大學中的女生比例偏低。相反,在文科高等師范學校中女生高達53.6%。
其二,在教育過程中,性別歧視依然大量存在,女權主義者研究發現,無論在幼兒園還是在大學里,無論教師是男性還是女性,在教學過程中,對女生的偏見一直存在著。并借助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等手段向學生灌輸性別歧視觀念,比如,初、高中女生必修家政學。再如,高中畢業時的志向咨詢,學校常常會暗示女生把自己在學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內容,與她們今后的妻子或母親的角色相掛鉤。
教材內容上,兒童漫畫的插圖和故事大多以男孩為主角,男孩形象通常表現為堅強、勇敢、愛戶外活動;而女孩則大多在家里,養花草或玩布娃娃。教科書的教學內容也明顯有“性別偏見”,比如:對男女性別的模式化,將女孩形象限于被動、柔弱、服從,限制了女性的個性和全面能力的發展。以美國為例,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中,女性出現的次數不僅比男性少,而出現的也更多是傳統性別角色。
那么,娜拉出走以后,男女是否應該做到更加平等、絕對的平等?女性主義者的以上訴求,也受到了西方學者的置疑。
西方女權主義興起后,也隨著西方文明的船堅炮利傳到中國,于是有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婦女解放和婚姻自由。
但中國人對男女平等的接受卻是囫圇吞棗,全盤接收。很多五四新青年為反抗舊道德,以離婚為時尚,不離婚就覺得不進步,比如有民國“神仙伴侶”之稱的語言學家趙元任與楊步偉夫婦也曾有過離婚的打算。
而在中國傳統中并不講男女平等,因為“男女有別”。所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子和女子陰陽屬性不同,體力上有強弱,生理上有差異,性格上有主動與被動,男女差異是天理,是自然規律,是人類必須面對的,不顧客觀現實的差異一味抹平了說男女平等,那就是“縱人欲”而“滅天理”。
中國的夫妻也不講平等,夫妻是乾坤兩儀的位份,寅恪于天,在神前的位份是平等的。之所以有“男尊女卑”,只是依于“天尊地卑”的自然之理,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國不像西方經歷了漫長的奴隸社會,所謂“尊卑”,在人世風景里不過是女人的一種客氣。
于是,有保守人士反對婦女解放和男女平權,比如辜鴻銘認為,中國女子的地位比西洋女子高,中國人的婚姻遵父母之命,注重女人的廉恥名節,西洋女子不一樣,為求偶殘酷競爭,在社交場合取悅男人。這樣,美貌者占了優勢,而相貌平常、但溫柔賢淑的卻吃虧,也就是說,西洋的婚姻自由是不道德的,它損害了女人的人格,驅使她們獻身以釣取男人的歡心。
政府也對婦女解放持一定的保留意見,1931年,南京人張鈞霖擬辦婚姻介紹所,政府駁回稱:“歷來為媒妁者,皆為親戚故舊,未聞以為業……既不適于國情,且有倡導不良風俗之嫌疑,所請不準,特斥此批!”
由于民國時期受到西方和中國自身傳統兩方面的影響,民國時期的女校培養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東方女性。同時,民國時期中國婦女的地位明顯好于同時期的西方女性。比如,小學女教師的工資是警察的20倍,縣長的2倍。再比如,由于中國傳統教育講究因性施教,女性的生命規律不同于男性,舊時代少女14歲及笄,青春期開始,女性的教育則必須完成成年教育,而現代教育并不兼顧男女的生理差異,讓少女承受長達十余年的、將來也用不著的各種基礎教育。在過去,因女性的發蒙往往早于男性,14歲的女子大多已成才,比如女詩人薛濤8歲已寫出名詩佳句,民國少女呂碧城12歲揚名詩壇,19歲出任總統府秘書;張愛玲17歲已開始發表長篇小說;北魏馮太后23歲開始國家的全面改革……
女權擴張一百多年來,男性和女性并沒有因此變得越來越美,而越來越有中性化的傾向,而在中國校園里,“偽娘”和“假小子”層出不窮,在生物學上這是退化的表現。
找回真實的中國女性之美,這不僅是女性教育的使命,也是男性教育的使命。因為,英雄美人、或曰紳士淑女是相互滋養、相互成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