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瑩
(上海市閘北區芷江西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70)
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當今,醫療資源的相對不足,使得大多數經醫院住院治療病情穩定的患者在家中接受康復治療[1],由照護者給予生活照料和護理。由于大部分照護者缺乏護理專業知識又無護理經驗,照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2],居家老年臥床患者中各種護理風險的發生率有居高的發展趨勢。
近3年本中心出院后居家康復的老年患者,30%發生一至多處壓瘡感染,多數患者存在不同的護理風險,并導致各種傷害。為對居家照護者開展有針對性的護理指導,降低護理風險,我們于2011年5月至7月對本轄區內120例居家臥床老年患者的照護者進行了護理風險認知調查,結果如下。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閘北區芷江西路街道范圍內、居家臥床老年患者(因病長期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的主要長期照護者120名為調查對象(包括患者家屬或保姆)。所有對象均未經專業培訓。
自編問卷,調查居家護理風險防范認知水平和風險的發生。認知調查主要是墜床、壓瘡、窒息及燙傷4個居家臥床老年患者最易發生的護理風險,每個風險包括發生原因、危險因素、預防與護理3個問題。答案分完全知曉、部分知曉,完全不知曉,分別給予2分、1分、0分。問卷滿分24分,每個風險因子得分范圍0~6分,分值越高知曉越好。
照護者平均年齡(60.63±4.71)歲,照護年限(5.16±1.01)年;患者平均年齡(75.00±3.13)歲,臥床時間(5.71±1.55)年(表 1)。
調查顯示,照護者風險認知水平普遍較低,問卷滿分24分,平均得分3.78,得分率為15.75%。過去一年發生的護理風險,壓瘡最高(35.83%),燙傷最低(13.33%)。風險的發生與認知程度存在一定相關性,得分率高則風險發生率低,說明照護者對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高低,對護理水平與質量具有一定影響(表2)。而不同性別、年齡、臥床年限、照護年限等與風險的發生關系不大。
表1 被調查者人群基本特征 (±s)

表1 被調查者人群基本特征 (±s)
分層 人數 構成比(%)照護 性別 男 32 26.67女88 73.33年齡(歲) ≤30 6 5.00 31~40 1 0.83 41~50 25 20.83 51~60 43 35.83>60 45 37.5照護年限(年) <1 20 16.67 1~5 70 58.83 6~10 18 15.00>10 12 10.00患者 性別 男 52 43.33女68 56.67年齡(歲) 60~70 37 30.83 71~80 42 35.00>80 41 34.17臥床時間(年) <1 17 14.17 1~5 66 55.00 6~10 19 15.83>10 18 15.00

表2 護理風險防范認知與風險發生調查結果
臥床老年患者,普遍缺乏自我照顧能力,且由于其抗風險能力不強,容易發生各種意外事件,嚴重的甚至可危及其生命。而各種意外的發生、發展與照護者掌握的醫療和護理知識密切相關。本調查顯示居家照護者護理風險認知度比較低,抗風險能力薄弱。社區護理人員可以開展培訓,或直接入戶給予針對性和個體化指導,提高照護者護理技巧和風險防范能力,避免風險事件,減少患者并發癥,這是目前家庭病床服務需要開展的一項工作[3-4]。
參考文獻
[1] 曾維, 趙蕓蕓, 陳敏琴. 101例院前帶入壓瘡相關的因素分析及住院社區干預[J]. 中外醫學研究, 2009, 7(8): 127.
[2] 郝素文. 對院外壓瘡留院觀察患者健康指導的效果觀察[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9, 26(7): 70-71.
[3] 蔡靜芳. 社區老年護理患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上海醫藥, 2013, 34(2): 46-48.
[4] 楊慧穎, 倪英, 樊華, 等. 老年科全程優質護理管理實踐的效果與評價[J]. 上海護理, 2011, 11(4): 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