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有著諸多敵人,但這其中最為危險的敵人,莫過于那些冗長而費解的法律的締造者。
當今世界經濟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受到一些人的見解的影響,你可能會以為癥結在于金融監管不力。有相當數量的著名評論員表示,致使2007年爆發金融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而這一危機似乎至今并未結束。
普林斯頓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寫道,“在里根執政的時代,法律變化基本終結了新政在抵押貸款方面的限制。在里根的寬松管制政策之后,美國的生活節儉之風才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同樣主要是得益于里根時代的寬松管制政策”,金融體系“才敢用微薄的資本在市場上放手一搏”。
持這種觀點的并非只有保羅·克魯格曼一人。
歷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機就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之中,這就是所謂:寬松管制政策難辭其咎。自1980年以來,放開手腳的金融市場得意忘形,銀行忘乎所以,結果咎由自取。現在,它們必須束手束腳,重新來過。
我想說明,我無意為銀行家粉飾。但是,我的確不認同上述觀點。一方面,這次美國危機中有個重要方面不容忽視,即它以貝爾斯登公司和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的崩潰作為開端,這兩家都是純粹的投資銀行,完全也可以是因為管理不善于1999年前就宣布倒閉。全美金融公司、華盛頓互惠銀行以及美聯銀行也是同樣,這幾家商業貸款銀行雖未涉足投資銀行,但也沒有避免關門大吉的厄運。另一方面,所謂美國經濟在羅納德·里根在位之前的表現
優于在位之后,就得益于1980年之前對銀行的從緊控制,這種說法更站不住腳。1950年到1979年,美國生產力的增長的確較1980年到2009年快了很多,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間,又要比70年代快了許多。而且,在1979年之后,其增速一直快于加拿大。與保羅·克魯格曼不同的是,我認為在過去70年間,還有其他一些改變生產力增長的因素在發揮著作用,首先躍入我腦海的有諸如科技進步、教育以及全球化因素等。但是如果我也簡單套用他的理論,那么很顯然與美國相比,加拿大一直保持著較嚴的銀行管制體系,生產力本應較美國增長更快,可實際情況卻相反,這就無法自圓其說。
對于沒有美國背景的英國聽眾而言,嚴格監管金融市場可以加速經濟增長,反之,放松管制就會導致經濟危機,這種說法就越發難以令人置信。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英國銀行業也在執行從緊的政策,倫敦舊城被類似傳統同業公會般的限制層層束縛。作為承兌行委員會尊貴會員的商業銀行,至少在概念上,也會對接受商業匯票、發行債券和股票心存顧慮。商業或零售銀行還要受到大型“高街銀行”聯盟的控制,后者負責設定存貸利率。在證券交易市場,獨立的經紀商賣出,特殊交易商買入。對所有這些紳士資本家,英格蘭銀行的監管方在一旁慈祥而又不失威嚴地觀望,只消動動眉毛就能察覺出是否存在不當行為。在所有這些條條框框之外,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前及之后設定的大量法律法規需要遵循。
但在這金融嚴格監管的時代,英國并沒有出現所謂的“經濟騰飛”。相反,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觀點認為英國在經歷著19世紀20年代以來金融體系災難性的10年,當時不僅銀行業出現嚴重危機,股市也在崩盤,房地產泡沫破裂,并且還有兩位數的通貨膨脹,多虧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介入,才使英國渡過難關。但如果把這些舉措誤以為是放寬管制就大錯特錯了,新的監管體系稱為《競爭與信貸控制條例》,它要比所取代的原有體系更加復雜和煩瑣。此外,惡名昭彰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錯誤,對于隨后而來的金融危機也難辭其咎。在我看來,20世紀70年代英國的經驗教訓并非錯在放松管制,其實,不當的監管才是罪魁禍首,在貨幣和財政政策不力的前提下,更是如此。對于如今我們所處的危機而言,我相信這也依然適用。
(摘自中信出版社《西方的衰落》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譯者:米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