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最終極的泡沫將從制造業的大面積破產開始。這場炒作盡管可能不是華爾街的策劃,但是,一定有華爾街的影子。否則,為何挑在這個時候爆發?因為這個時間節點,正好選在中國金融風暴前夕。
終于開戰了。
在3大電器商巨頭都無法生存時,最后的瘋狂便是價格大戰。2012年8月14日,“京東”劉強東在騰訊微博上發出挑戰:“今天,我再次做出一個決定,京東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如果三年內,任何采銷人員在大家電加上哪怕一元的毛利,都將立即遭到辭退!”劉強東高調宣布,自8月15日起,京東所有大家電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隨即,“蘇寧”、“國美”進行猛烈反擊,聲稱一定比“京東”優惠。
“蘇寧易購”執行副總裁李斌回應:1.“蘇寧易購”包括家電在內的所有產品價格必然低于“京東”;2.如消費者發現價格高于“京東”,會即時調價,并給予購買反饋者2倍差價賠付;3.從8月14日9:00開始,“蘇寧易購”啟動史上最強力度的促銷;4.宣言將“幫劉總提前、超額完成減員增效目標”。
“國美”官方在“騰訊微博”上宣布:“京東賣1元,國美就賣9毛5。廢話不多說,明天(15日)9:00起,國美電器電子商城全線商品價格比京東商城低5%。”
一場規模宏大的炒作開始,無疑,這3家電器店的巨頭都是贏家。戰后,有的宣布,商品價格僅僅只是下降4.2%,有的宣布當天的銷售規模增大10倍。那么,誰是輸家?我心里很清楚,中國所有的電器制造商都是輸家。
近年來,由于實體經濟被房價、人工、原材料拖累,生產價格大幅上漲,使售價進入高位,加之次貸、歐債外部多重危機,導致以加工業為主導的中國制造業產品嚴重積壓。外部環境無法改善,政府提出拉動內需,于是電子商務網站爆炸式增長。電子商務成為最受追捧的投資熱項,資金大量流入,大鱷級別的商務大佬們以擴大市場占有率為目的,采取一攬子價格戰,結果導致以低于成本出售及變相地壓榨“中國制造”,由此熱錢的涌入得以持續。其結果是,房地產最多算是泡沫,電子商務更像是炸彈。一旦資金鏈斷裂,制造業的壞賬將難以計算。
中國制造業的處境:1.外銷不暢;2.內需不足;3.壞賬;4.全面上漲的房租、人工、原材料、匯率。而這些因素成鏈條反應。那時,不管房價是10萬元一平米還是1萬元一平米,對于國民已毫無意義!數字而已!發展的路子走錯了可以改正,電子商務才是中國民族資本的掘墓人!
正如我在前面所說,2013年2月前后,Swap(金融衍生品)到期,我們將遭遇一場大的洗劫。不管以什么形式發生,對我們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對國家、對個人都很攸關。現在,我只是在推測怎么發生,會產生什么后果。
第一,源于匯率斷層的價格體系最終將被摧毀。
什么是源于匯率斷層的價格體系呢?我來給大家做一下解釋。在2012年4月16日之前,中國屬于固定匯率的經濟體,這種匯率由中國央行自己定出,每天給出中間價,在美國的要挾下,人民幣10年來一直處在單邊升值的通道上。因此,10年前,中國制定的稅收政策是出口退稅、進口加稅。
中國制造業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一定具有競爭力,可以不考慮利潤低價銷售,因為出口退稅就是一筆可觀的利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是國家為了鼓勵出口創匯特地制定的政策。國家的考慮也很簡單,只要你出口,我就印鈔給你,國際結算由政府來完成,然后把這部分錢放在美國作為外匯儲備起來。企業也很簡單,省去了結匯上的麻煩。這樣一來,企業就產生了一種嚴重的依賴性,只要接到單子就能賺錢,利潤就是出口退稅,所以接單時可以不考慮利潤,一直把價格壓到很低。假如,人民幣一直升值,那么,就不會出問題,每年賺匯率的錢就有收益。但是,只要人民幣一停止升值,或者出現金融危機,損失就很大,沒有利潤設計的制造產品一旦失去匯率方面的收益,企業就只有一條出路:破產。
而進口加稅則是,按照國家制定的稅務政策,所有進口到中國的產品都要加稅。這在客觀上是為了保護民族工業,因為我們當時很落后,但這樣就造成進口商品和國際價格的不平等。比方說,一輛“寶馬3系”車在歐美等國只要3萬美元,在中國加稅后達到38萬元人民幣,按照匯率相當于6萬美元。這種巨大的價格落差,直接影響了人民幣的價值。而且,這種情況是在人民幣單邊升值時發生的。如果人民幣一旦停止升值,這種落差就會逐漸被抹平,這樣就逼迫中國的所有汽車重新定價。所有的制造業都存在這個問題。
這種價格體系,在金融風暴發生后如果立馬抹平,那么,對中國的制造業就會是一次重創,80%的制造業企業將面臨破產。而在爆發金融風暴之前,他們首先將破壞中國制造業的價格體系,就會發生類似“京東”等炒作出來的價格大戰。
第二,外匯儲備將被逐步耗盡。
我們的外匯儲備不是我們直接創造的財富,而是政府利用外匯管制的辦法囤積起來的。其真實的財富已經通過當時等值的人民幣給予了社會財富的真正創造者,也就是說已經在國內消化完畢了。
我們的外匯儲備已經購買美債、兩房債券和其他金融產品,這些產品是以美元計價的,而不是美元本身。也就是說,不管美元貶值到什么價位,我們所持有的債券等產品只記數量不計價值。如果我們一直在升值的狀態下,這只是資產的縮水與保值的問題,而一旦發生金融風暴,那就是有和無的問題。一個簡單的問題,匯率變化的最大效應,就是人心渙散。中國城鄉居民儲蓄總額為38萬億元,過去在高通脹的蠶食下大多縮水嚴重,引發城鄉居民的不滿。匯率一旦發生變化,很多人就會將人民幣換成美元,而外匯儲備只有3.2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只有23萬億元,極易引發匯率崩盤。
貨幣數量巨大是因為房價上漲,而房價上漲必然創造貨幣。最終,泡沫將會現形。
第三,房價泡沫破滅。
房價泡沫的衍生是因為買房保值,這屬于投機性炒作出來的價格,因此而被創造出來的泡沫必然要被揮發。平時大家都不為所動,金融風暴一來,將直接引發不動產的拋盤潮。這是資本的天性,是必然的。試想,630萬元人民幣的住宅折合美元為100萬,人民幣貶值到22元兌換1美元時,100萬美元可兌換2200萬元人民幣。如果賣掉住宅,可以買現在的住宅三套,而住宅的價格將處在長期的下降通道,根本沒法上漲。持有住宅不僅會一直貶值,而且,無法變現。多少標價都無所謂,因為沒有成交。當然,人民幣從6.35元貶值到22元需要多久的時間,我們無法評估,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一旦市場確定人民幣會貶值到22元后,就面臨人民幣儲蓄存款被擠兌。對付這種局面,唯一的辦法是提高人民幣的存款利率,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另外,對開發商來說,尤其是借了美元這個因素的開發商,或者是有海外房地產信托產品的開發商,這時要提防匯率巨幅波動的風險,以免一夜之間債務突然增加。
2010年,隨著中國房產調控政策的出臺,銀行信貸緊縮,一些高杠桿經營的房地產企業融資產生困難。為了尋求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一些房企將融資渠道轉向海外。據統計,僅在2011年上半年,恒大、碧桂園、華潤置地、中海外等10大標桿房企便進行海外融資324億元,超過前一年的總和。整個2011年上半年,房企向海外資本市場融資的規模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內地房企海外融資始于2007年,隨著融資規模連年遞增,發債息率也在逐年上升。根據世聯地產、香港聯交所的數據,2007~2009年,內地房企海外發債息率保持在5%左右,2010年上升至8%~10%,而2011年則飆升至13%~15%。
對于內地房企的總體海外債務規模,目前尚無權威統計。據陳勁松估計:“過往一年左右,在香港發行的中國房地產離岸的私募債,以項目為例大概有1000個,大概是兩年期,2012年中陸續到期。”
房地產海外債務與國內債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們會隨著匯率市場波動而影響還債成本。由于中國房企“借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再兌換成美元償還債務。除了借貸利率超過12%外,房企還面臨巨大的匯率風險,借貸過程需要經過兩次貨幣兌換,因此匯率會導致非常高的償付風險。”葉楚華說。比如,中國房地產商在人民幣匯率6.5時向海外拆借美元資金利息是12%。如果拆借100億美元資金,利息12%,到期應該歸還112億美元。此時,匯率維持在1美元兌6.5元人民幣時,企業需要拿出728億元人民幣,如果此時人民幣匯率升值達到6元兌1美元,房地產商只需要用672億元人民幣去結算這筆債務,房企的融資成本與債務負擔較低。但如果人民幣貶值,房企的償債壓力將陡增。
(摘自中國商業出版社《牛刀說貨幣:貨幣狼煙》 作者: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