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選選 王 強
(鄭州大學 水利與環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推進水利信息化見者,全面實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設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和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利管理、和工程運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內容涉及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即3S 技術)、計算機技術、水資源數據采集與傳輸技術、預測預報技術、數值模擬技術、數據庫技術、科學計算可視化以及相關的流域數學模型,建立水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洪水預報、洪災監測與評估。確定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為未來的水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水利信息化將是未來水利發展的一個新臺階,也是目前工作中需要認真思考的一部分。水利事業的發展,加強了各水利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同時水利事業也需要大量的信息作為支撐,指導水利建設,從而,水利信息化將是水利建設的必然趨勢。如今科技迅速發展,信息的傳播也趨向多元化,為水利信息化提供了技術支撐。
水利信息化,為滿足國家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流域和區域管理的要求,加強水利科技的創新,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和利用水利信息資源,包括對水利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處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資源的應用水平和共享程度,從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設和水事處理的效率和效能,是水利現代化的基礎和重要標志。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了水利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獨流入海河流和內陸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基本建成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這也為水利信息化的建設任務提供了依據。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我國水利信息化的建設任務可分為三個層次。㈠國家水利基礎信息系統工程的建設㈡基礎數據庫建設。㈢水利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水利信息化起步于20 世紀70年代,當時主要是圍繞信息匯總、處理展開的。隨著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進步,水利信息化有了技術支撐,提高了信息化的水平。20 世紀90年代前后,水利信息化逐步向以網絡為平臺轉型。1998年洪水之后,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的構想加快了進程。2001年水利部黨組確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的發展思路,同年召開的全國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將水利信息化建設定名為“金水工程”,2001年是水利信息化建設標志性的一年。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為國家十五期間要建設的12個重點業務系統之一。到2003年全國水利信息化規劃正式出臺,標志著全國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開。目前在電子政務、防汛抗旱、水文系統、水土保持監測系統、水資源調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通過加大水利投入進行水利建設,未來的水利發展呈現良好態勢,水利信息化也將應用于諸多領域,如基礎設施領域、防汛減災領域、行政辦公領域、水資源管理領域、水環境管理領域等。未來的發展應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信息技術滲透在水利行業中,為其服務。堅持水利信息資源開發,不斷建設和完善水利信息采集、傳輸網絡。以需求為導向,實行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相結合,統籌規劃,分期實施,逐步推進。努力營造保障環境,繼續實施“金水工程”,充分利用國家的信息公共基礎設施和相關行業的信息資源,實行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全國水利信息網絡,為水利行業各業務應用系統提供信息資源。以帶動水利現代化為主要目標,重視人才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術管理人才,不斷推進水利工程的建設,逐步完善基礎水利設施,進一步構建與水利改革與發展相適應的水利信息化綜合體系,“健全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力爭在水利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實現新突破,獲得一批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力度”,為新時期水利工作的總體要求提供相適應的水利信息化支撐。
水利信息化是未來水利發展的必然趨勢,水利信息化已經成為防洪減災、水資源管理、水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術支撐,將會開創水利事業的新局面。隨著水利信息化的不斷成熟,水利信息化將更加完善,能更好的服務于水利建設,滿足各方面的工作要求,將會更廣泛的應用于社會公共事業的諸多領域。各項系統建設逐步完成,對突發事件能做出及時的反應并積極應對。我們要攻克難題,堅持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Z],2010-12-3.
[2]許航.關于我國水利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趨勢的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
[3]左其亭.水科學的學科體系及研究框架探討[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1,9(1):113-117.
[4]劉培鋒主編.水利工程信息化及供水工程經濟分析.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