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鐵毅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哈爾濱150080)
淺析大學生宗教信仰根源及應對思路
宋鐵毅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哈爾濱150080)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客觀形勢的變化,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正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乃至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關系著國之未來,因此必須正確看待和謹慎應對這一個逐漸凸顯的問題。不難發現,客觀形勢與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呈現出新的發展與變化,是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發,通過對其進行創新發展,以適應時代與大學生思想特點的新發展與新變化,也就成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有效途徑。
宗教;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
據估算,我國目前信教群眾人數大約在1億以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尤其是近年來,信教群眾的人數呈現上升趨勢,并且其構成特點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以往,信教群眾構成主要體現為“五多”的特點,即老年人多、婦女多、農民多、文化水平低的人多、偏遠窮困地區的人多等[1],然而,就目前的態勢來看,高學歷群體、高收入群體以及青年群體愈加成為了信教群眾構成的主體,主要體現為大學生信教人數的激增。這一現象不但為我國目前的宗教事務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也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剖析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根源,是宗教事務工作者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們正視新問題的重要前提,唯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真正地做到轉變思路,有效應對這一新變化。
一份對昆明理工大學學生所做的調查問卷顯示,在回收的67份問卷中,有7.5%的同學具有宗教信仰,且全部為佛教,余下的92.5%的同學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其中近六成的同學認為以后可能會有宗教信仰,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對于宗教持有肯定的傾向。
盡管,這一份調查問卷由于地域與民族因素,不能夠成為說明我國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整體狀況的絕對證據,但是我們同樣能夠以此為基礎,對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即大學生宗教信仰應該引起社會更加廣泛的關注,進而給予這一問題以高度的重視。
眾所周知,按照我國的相關規定,在保證人民群眾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時,不允許中國共青團員以及中國共產黨員有任何宗教信仰,而大學生不但是中國共青團員的主要組成部分,高校更是中國共產黨員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可謂影響深遠,然而,切實做到防微杜漸的第一步就是正確認識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根源所在。
首先,從歷史發展方面來看,目前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根源于我國社會轉型特殊時期的現實。社會轉型,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在社會轉型期間,不僅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會為國民的思想以及思維方式帶來重大的影響。
就我國的現實來說,現代化進程逐漸瓦解了傳統農業文明的思維范式,但是舊有的思維范式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與此同時,工業文明的弊端在西方世界日趨明顯,從而使植根于后工業文明的各種思潮大行其道,并已經對我國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可以說,我們正立足于歷史的十字路口,多種思潮在此匯聚,矛盾叢生,多種歷史的可能性于此展開,使人彷徨。在此背景之下,我國舊的文化范式瀕臨解體,而新的文化范式又尚待建立,勢必會導致思想領域亟待填補的真空,帶來一定的問題,包括我們所謂的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等。與此相伴隨的,是在思想領域中對于舊有思維范式的批判與新的思維范式的建構。著名哲學家尼采,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預言了“上帝之死”,并要求重新評估一切價值。所以,在新舊思維范式交替之際,大學生的思想極易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潮的交織形象,展現出其不確定性的特點。作為人類歷史長期發展的文化結果,宗教以其自身的特性優勢必然會在這一時期對于人類思想產生影響,從而推動我國宗教信眾比例的持續上升,其中當然包括了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
其次,就現實狀態的方面來說,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根源于目前大學生對于我國現實缺乏正確認識。正如馬克思所說:“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2]525在多種思潮交織影響的復雜情況下,人們的思想往往會受到影響,而有效消除這一影響的關鍵因素,并非是糾結于繁復的各類思潮,而是在于從現實出發,正確地認識現實。但是,我們的大學生往往缺乏正確認識和接觸現實的途徑,以致于會輕易地受到各類思想的左右。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伴隨著網絡的逐步普及,大學生越來越多地沉溺于虛擬的社會,而遠離現實社會。在虛擬的社會中,他們所接受的大量信息都或多或少的夾雜著宗教因素,西方國家所宣揚的普世價值,歸根結底就是以基督教為背景和基礎的文化傳播形式;日本的動漫占據著絕大多數青年人的業余時間,其中不乏傳達以日本神道教為核心的文化思想。因此,在虛擬社會中的沉溺,局限了大學生接觸現實的途徑,其最終結果就是部分大學生脫離了現實,而單純地從雜多的觀點出發,為了彌合多種思潮的矛盾,而迫切尋求一種具有確定性特質的思想基礎,這也就為宗教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滲透提供了溫床。
再次,就大學生個體方面來說,其宗教信仰問題根源于信仰的缺失與價值觀的偏異。如上所述,從客觀角度來說,我國現今特定的發展時期為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復雜化提供了前提條件,而當代大學生信仰的缺失與價值觀的偏異則成為了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觀根源。一方面,傳統的道德標準體系逐漸更新,市場經濟中,西方現代性的“物化”思維方式不斷侵浸著我國人民的思想,大學生在這種氛圍中耳濡目染,必然會對他們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物欲橫流的大潮中,炫富、仇富等極端表現在青年群體中屢見不鮮,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也在不斷地物質化。精神追求的缺失致使部分大學生苦于沒有擺脫這種現狀的有效途徑,在試圖遠離物質拜物教的同時,反而陷入到了精神上的拜物教,最終尋求宗教上的精神慰藉。另一方面,時代的發展與進步過程中,人的全面發展使主體性得到了張揚,在張揚主體性的同時,價值追求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單一的價值取向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但是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并非是完全積極的,因此,必須以主流的價值觀對社會價值取向進行必要的引導。然而,如前所述,大學生往往缺乏了解現實的渠道,極易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加之青年人的心理特質為主流價值觀的引導方式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所以,目前的引導方式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最大效能。如此一來,就致使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產生了偏異,從而導向了宗教信仰所宣揚的價值目標。
最后,從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方面來說,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根源在于目前我國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形式缺乏創新。綜上所述,大學生的思想及其行為方式與時代發展的形勢密切相關,因為對于高校思政工作來說,必須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不斷進行創新。就目前來說,大學生對高校公共政治課的重視程度及教學效果等不能盡如人意,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不能夠被大學生普遍接受的陳舊形式,自然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從而導致他們對于教學內容的抗拒。這樣,本應對于塑造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起到重要引導作用的教學內容,非但沒有起到作為,反而引起了學生的反感。一旦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作用減弱,那么非主流意識形態對于大學生的影響作用就會無形地增強。這也就是我國大學生的信徒人數在短時間內陡增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地來說,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根源是多元的,除了特定的民族、習俗等基本的傳統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幾乎全部同我國發展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種種問題相關聯,需要我們去正確地認識并積極地加以應對。
首先,從宗教自身的發展方面來看,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應逐步轉變對于宗教的傳統認識。長期以來,我們形成了宗教觀念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消失的傳統認識,然而,現代性的“物化”思維方式不僅沒有令宗教發展喪失土壤,反而成為了宗教發展的推動力。因此,必須清醒認識到宗教將長期與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乃至世界歷史共存,正如2001年中央召開的宗教工作會議所做出的重要判斷那樣:宗教走向最終消亡可能比階級和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2]4。因此,從根源上解決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問題,就必須轉變原有的對于宗教傳統認識的思維方式,重新建構社會主義宗教觀。
第一,要使學生正確認識宗教的本質。馬克思對于宗教的批判是及其深刻的,宗教雖然內蘊了人類追求超越的本質精神,但它卻是作為人類本質異化的結果以虛假的形式出現的,“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4]。所以,宗教本身并不能為人類帶來救贖,相反它往往會成為人類自我救贖,即立足于當下的實踐活動的阻礙,而成為人民的鴉片。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在高校開設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核心的相關宗教文化課程,以期使廣大學生們能夠正確認識宗教的兩面性及其本質,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高校心理疏導機制,及時對于廣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所面臨的困惑與彷徨進行疏導和危機干預,使其能夠合理應對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困難與壓力,遠離精神訴求領域中虛假的宗教形式,從而以正確的方式和途徑建構自身的價值取向。
第二,要正確看待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宗教自身的兩面性決定了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作用的兩面性。一方面,宗教思想能夠導人向善,為社會主義事業積極發揮正能量,另一方面,宗教形式的虛假性又從思想上阻礙了人們改造世界,即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并且,我國從根本上保證人民群眾對于宗教信仰以及信仰何種宗教的自由與權力,因此,必須正確對待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夠簡單地定性。對于由于本民族傳統而選擇信仰宗教的學生,要給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對于選擇宗教信仰的非共青團員以及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部分大學生而言,不能對之進行歧視,差別對待,要一視同仁,不得干涉和阻礙其參加合法的宗教活動,同時還要積極地引導他們充分發揮宗教信仰的正能量,主動為他們創造能夠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途徑;對于有宗教信仰的共青團員或中國共產黨黨員大學生,要對之進行黨性的教育,使其認識到宗教的本質,并明其作為共青團員或者中共黨員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需要承擔的相應責任。不僅如此,還要在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時刻警惕和防范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們參與非法的宗教組織及其活動,這不僅僅是出于維護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們自身的生命財產安全的考慮,更重要的,也是出于維護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的考慮,避免境外反華勢力以及國內非法組織利用偽宗教手段對于大學生思想的侵浸,從而消除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所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以及對社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
其次,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現狀的方面來看,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應從實際出發,積極推動自身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抵御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主要陣地和堅強堡壘。但是長期以來,以兩課為內容的思政政治教育課堂教育由于過分重視內容,而忽視了傳授的形式,不僅沒有充分發揮其最大效能,有時甚至是適得其反,被大學生們所詬病。就時代的發展與高校思政工作的特點變化而言,單純灌輸式、填鴨式的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目前教學的需求,因此必須在其形式上加以創新以適應其在新時期下的發展。除此之外,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目前高校的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輔導員老師承擔,但是,輔導員還要承擔各項管理工作,很難在這一方面發揮主動性,并且仍然是以說服教育為主要方法,這也就使得在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以外,輔導員并沒有有效措施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為宗教信仰不斷侵蝕大學生思想埋下了隱患。綜上所述,只要在課堂教育與日常教育兩個方面著手,創新形式,以適應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的變化,才能夠在根本上遏制宗教信仰在新時期大學生群體中蔓延的趨勢。
第一,要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及時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利用多種創新手段,積極引導其正確對待各類問題。大學生對于宗教的信仰,有其獨特性。如上文所述,大學生涉世未深,在遇到困惑時,往往會尋求外在力量的寬慰,這就決定了一方面大學生極易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宗教信仰也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樣穩固。因此,只要能夠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對他們進行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就能夠防患于未然。當然,這也就為高校輔導員的日常工作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他們切實地做到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實際,包括學生的思維、生活方式甚至是話語方式等的特點出發,換位思考,不但要了解心理學基本常識,還要可以有效地加以運用。同時,也要積極地走進學生的生活,融入他們的生活,消除師生之間無形的阻隔,使輔導員自身能夠成為一名傾聽者。所以,必須利用多種創新手段以作為支持,近年來,社交網絡與即時通訊系統的發展為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興的平臺,并且已經日益成為一種常態的手段,為輔導員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對他們的思想波動進行疏導,以及排解學生心理問題等工作帶來了便利。
第二,要切實做到立足現實,豐富內容,以新穎的形式推進課堂思政政治教育教學水平的穩步提高。如上文所述,大學生往往由于缺乏正確認識現實的途徑,而輕易地被形形色色的思想所左右,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的大學生沒有認識現實,了解現實的渴求。相反,現實中的熱點問題或者真實的案例會引起他們的極大關注。因此,一旦能夠引導他們使其以正確的觀點和角度看待當代世界上的風云變幻,看待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凸顯出來的問題,進而正確看待馬克思窮盡畢生精力所形成的學說以及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求索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等,就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降低宗教思想對于大學生產生影響的可能性。這就需要任課教師能夠以教材為基礎,又要超出教材,緊密聯系實際,并且能夠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不僅在內容上,而且在形式上標新立異,在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于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度。如果說我們的教學工作能夠被學生所認可的話,那么大學生才會知其然以及其所以然,才會真正地、主動地去接受,也就會自覺地抵御宗教思想的影響。實際上,充分發揮大學生自身在抵御宗教思想影響的主動性,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然而這種主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其自覺為前提,但是歸根結底這種自覺來自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付出。總而言之,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問題已經初露端倪,并且愈加引起學界乃至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因為它不僅僅會為我國的宗教事務工作帶來更加復雜的局面,更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未來。盡管,這一問題的出現存在著諸多客觀上的因素,但是,能否將事態引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并且盡可能消除其負面影響則取決于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水平與深化程度。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社會主義宗教觀建構過程的不斷展開,在堅持宗教發展的長期性、群眾性以及特殊的復雜性的基礎上,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入手,創新方式、方法,著力促進其與我國宗教事務工作相結合,將是應對和解決大學生的宗教信仰這一問題的總體方向和有效措施。
[1]馮今源,胡安.對新形勢下我國宗教問題的理論思考[J].河北學刊,2002,(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葉小文.構建和諧社會與重新審視宗教[J].外交評論,2005,(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責任編輯:曲占峰]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Religious Roo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deas
SONGTie-yi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the religious issu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more and more scholars and even the whole society's. This special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s our country's future, so the attention must be attract correctly and respond to th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ssue carefull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objective situation and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howing new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what is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lies religiou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rough it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new changes,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religious students in an effective way.
Religion;Marxis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8-7966(2013)05-0150-03
2013-08-01
宋鐵毅(1983-),男,河北盧龍人,哲學教研部講師,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