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友維,蘭家友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遂寧 62900)
論當代社會思潮對高職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積極影響
姜友維,蘭家友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遂寧 62900)
當代社會思潮對我國普通本科院校的影響日益擴大,高職院校同樣也不例外。高職院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線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重任,因此,在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加大對當代社會思潮發展狀況研究,認真總結其規律特點,正確認識和引領當代社會思潮,讓其對高職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打上積極健康的烙印,顯得十分重要。
社會思潮;高職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
當前,高職教育是全國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職大學生同其他大學生一樣都是國家未來發展、實現偉大復興的棟梁。他們同樣思想開放、精神活躍,樂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所以其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就很容易受到當代社會思潮的影響,容易成為各種社會思潮的忠實追隨者。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但我們主要探討其積極的一面,期望能為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切入點。
1.1 當代社會思潮的涵義
有研究證明社會思潮并不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它們的存在甚至可以追溯至人類文明的起點。社會思潮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可以說人類的思想史也是一部社會思潮的變遷史。
我國最早提出“社會思潮”這一概念并進行深入研究的是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代表人物梁啟超,他在1902年《論時代思潮》一文中指出,“今之恒言曰‘時代思潮’。此其語最妙于形容,凡文化發展之國,其國民于一時期中,因環境之變遷,與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進路同趨于一方向,于是相與呼應洶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則其‘思’必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凡‘時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時代,必文化昂進之時代也”。進而后人在此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對社會思潮的內涵界定也就各有千秋。
關于社會思潮,當今在學術界一般有兩種理解,一種稱之謂“綜合說”,就是把社會思潮看成是在特定環境中,人們的某種利益或要求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影響的思想傾向或趨勢。它有時表現為有一定理論形態作主導的思想,有時又表現為特定環境中人們的社會心理,是社會意識和社會心理的綜合表現形式。”另一種稱之謂“中介說”,把社會思潮放到整個社會意識系統中進行考察,認為社會思潮是社會意識構成中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形態的中介。
筆者還是支持“綜合說”的觀點。即社會思潮是在某一歷史時期內,一定階級階層和社會群體的普遍利益訴求和思想愿景,得到廣泛傳播并對社會生活產生特定影響,有一定理論指導作用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心理的思想潮流。
而當代社會思潮就是社會各階層在當下思想觀念的整合和融匯,代表著各類思想的發展趨勢和潮流。
1.2 當代社會思潮的特點
一般而言,社會思潮與社會精神、社會心理、社會文化屬同一系列的范疇。總體說社會思潮具有地域性、現實性、歷史性、政治性等特點。而當代社會思潮由于其時代性,又具有其不同的、獨特的、新的特征。
1.2.1 階級性與時代性并存
當代社會思潮仍然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縱覽世界發展史,每一階級、階層為維護自身集團的利益和要求都有其特定的社會思潮影響。但這種特定的社會思潮影響、興衰、起落又與時代發展的需要緊密相關。其產生與發展都正好符合該時代人們的實際利益要求和愿望,從而形成對人們的心理感召和趨向,以此推動各種社會思潮的形成與發展。
1.2.2 反傳統性和極端性并存
當代社會思潮是當代現實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它是在反對傳統思想的斗爭中興起和發展起來的。更直接體現了現實社會中不同的階級、階層或集團的利益要求和社會主張。比如當人們看到傳統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博愛等思想也并不能拯救人類的命運,而且資產階級內部的矛盾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立都無法用其傳統思想、理性思維等來解釋和說明,更不能預測社會發展的未來和指導人們的社會行動時,積極尋求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真理等新思想、新思維在當代許多國家廣泛傳播并指導革命的斗爭實踐取得成功時又形成了新的社會思潮,可見當代社會思潮具有明顯的反傳統性。
但從歷史發展進程上看,一種新的社會思潮的流行,是因為在一段時間內適應了廣大人們的心理需求,所以發展很迅猛,使之相對立的社會思潮暫時受到抑制和掩蓋。但經過一段時間,這種社會思潮又不能反映和實現人們的現實利益訴求時,借助思維對比和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容易走向該社會思潮的反面,從而把某些思想因素推向某種極端。比如當我國民主革命時期以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為核心的右傾思潮被人們拋棄后,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思潮馬上隨之冒了出來。而近代西方理性主義思潮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以后,與之相對立的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就大量涌現出來,就是如此。
1.2.3 現代性和復雜性并存。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的教育和知識積累的速度越來越快,當其思想認識和利益訴求等系統地表達出來獲得社會上一定范圍的認可并發展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就逐漸形成當代新的思潮。而當代社會思潮的傳播方式也不再局限于面對面的交談和書籍等傳統載體,而是更加現代、先進、豐富的網絡等傳播方式;其關注點較之以往也更加現實、直觀,不再局限于政治構想、藝術文化、哲學思考等,人們的衣食住行用都可以是當代社會思潮的關注對象,對飲食習慣、休閑方式、人際交往方式的觀點都可以形成社會思潮。這又充分體現了其復雜性的一面。但其復雜性是由社會現實的復雜性決定的,就是說有什么樣的社會現實才有可能產生與之相應的社會思潮。因此,當代社會現實呈多元化趨勢,當代社會思潮在性質內容、表現形式和社會影響上就學派林立、內容龐雜、變遷迅速。
2.1 高職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現狀
高職院校現在我國高等教育已占半壁江山,其主要職能是以社會需要為目標,培養堅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實踐操作技能強,同時又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可以說高職大學生的政治態度、人生價值觀取向、思想行為狀況同樣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走向,甚至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從全國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調查情況看,高職大學生思想行為狀況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上積極上進。絕大多數學生政治方向明確,政治立場堅定,又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表現出較強的上進心。普遍認為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該服從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二是學習生活觀念多樣化。在市場經濟浪潮、現代網絡文化等的沖擊下,高職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消費的方式和觀念從封閉、保守、單一的觀念中解放出來,發生了新的變化,逐步趨向多元化、個性化。三是關注自身素質及其發展。大多數高職大學生還是不太滿意自己的教育層次和教育類型,希望繼續學習深造。而且并沒有把知識局限在專業課上,而是比較注重知識的全面性,這有利于高職大學生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建構及今后的發展,以適應當今時代的需要。
大多數高職大學生積極向上,勇于進取,但深入剖析,同樣也發現一些藏在部分高職大學生思想深處的困惑、矛盾與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參與政治活動思想矛盾沖突。要求進步但熱情性又不高,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不主動、不積極,部分學生還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甚至有逃課的現象;對班級組織的民主生活會、社團,學校組織時政講座、報告等政治活動不熱心,有時還認為是多余;對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也表現出冷淡、漠不關心的態度。二是思想行為上知行不一。對一個人價值取向普遍認為是人格高尚、對社會貢獻大,但自己卻不愿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對極端個人主義思想都表示反對,但遇到與自己有關利益時,卻又毫不相讓,甚至爭得面紅耳赤;當看到不文明的社會現象時,認為不對,但又不去管它、糾正它,聽之任之,表現出二重性的特點。三是成長成才上愿景不高。高職大學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成才就是高學歷,缺乏對人生整體目標的規劃。同時高職大學生的自卑感普遍較重。他們雖然認為高職大學生也是大學生,但與本科總有差距,因此部分學生思想上信心不足,對個人前途覺得渺茫,所以精神萎靡不振,學習缺乏動力,奮斗缺乏目標。
2.2 高職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形成的原
2.2.1 高考成績差異導致
高職生的錄取分數線與批次,客觀地反映了高職生與本科生的差別。200分左右、甚至更大的分數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參加高考的高職生與本科生之間在知識水平上的距離。普遍原因是這些學生缺乏學習自覺性和刻苦精神,而且這些因素至今還仍在影響著他們現在的學習態度。學習一旦提不起興趣,其注意力就必然要放在其他方面。
2.2.2 現實心理落差導致
高職院校大學生,是大學生中相對特殊的一族,他們中間有的是客觀原因導致高考失利,沒發揮出應有水平、有的確因基礎薄弱,成績一般、有的是家庭貧窮、無法復學等諸多原因而帶著矛盾、徘徊的心情來到高職院校,本身就有一種挫折感、失敗感,進校后又感覺與心理預期相差甚遠,所以各種思想情緒交織、纏繞、摻雜在一起,表現出思想行為的復雜性。
2.2.3 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導致
高等職業教育與其他普通高等教育最大區別就是在培養目標上,其他高等教育是側重學歷教育、研究教育,而高職教育更重視職業教育、實踐教育。教育部在2000年就專門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中對人才培養目標作出規定:高職高專教育要“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所以高職大學生培養目標更強調應用性,是面向第一線的,這與高職大學生進校的初衷不一致。
高職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相比本科大學生,其思想行為更容易受到當代社會思潮的影響和沖擊。所以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認真研究當代社會思潮對高職大學生的影響,適時采取應對措施,化解和抵御負面影響,促進和推動積極影響,幫助高職大學生健康成長。
3.1 利用當代社會思潮促進高職大學生三觀的形成
當代社會思潮對高職大學生三觀形成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基于互聯網以及其他媒介的廣泛傳播,讓高職大學生體驗到世界是一個整體,增強學生的全球意識,這樣全球性思潮就會促進其世界觀的形成;弘揚社會主旋律的思潮具有相當沖擊力,激起具有社會正義感和良知的、有覺悟的高職大學生的熱情回應,可以喚起學生對人生的重新思考;在校園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大力宣傳主流社會思潮,形成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3.2 利用當代社會思潮促進高職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當代社會思潮對高職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必然導致其行為方式的改變。摒棄如享樂主義、悲觀主義、消費主義、利己主義等這些消極社會思潮,把艱苦奮斗、樂觀主義、環保主義、與人為善等積極社會思潮融入、滲透、延伸到高職大學生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之中,促進高職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地進一步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
3.3 利用當代社會思潮促進高職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當代社會思潮除了影響大學生對于世界、人生的看法和價值判斷之外,還會對大學生選擇走怎樣的發展道路、做怎樣的人產生深刻影響。高職大學生本就對自身缺乏自信心,對不良的社會思潮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只有利用當代積極的社會思潮幫助其樹立遠大理想,開闊思維視角,活躍思想觀念,激發創新意識,促使他們對現實問題的多角度思考,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發展有機融合,去祖國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服務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個人價值,健康成長成才。
[1]戴鋼書,付菊梅.當代社會思潮對高校師生影響的研究現狀與思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06).
[2]秦劍軍.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校園的影響與滲透[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0,(03).
[3]單剛.當前高校社會思潮的傳播特點及引領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06).
責任編輯:鄧榮華
G711
A
1672-2094(2013)05-0098-03
2013-05-09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編號:CJS12-057)的階段性成果。
姜友維(1974-),男,四川巴中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和職業教育。蘭家友(1973-),女,四川內江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館員。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