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平,邵曉楓
(四川師范大學 a.人事處,b.成人教育研究所,成都610066)
泛在學習理論視角下自學考試教育范式的轉變
張紹平a,邵曉楓b
(四川師范大學 a.人事處,b.成人教育研究所,成都610066)
泛在學習理論認為,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使用身邊的學習設備獲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其理論基礎有: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后現代主義學習觀、社會建構主義和情境認知等,該理論強調了學習者的中心地位及主動建構,重視非正式學習和學習過程的交互。自學考試與泛在學習有著天然的聯系,在泛在學習理論視角下,自學考試的教育范式應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改革:確立以考生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完善學習資源信息模型建設、大力發展非正式教育模式、改革學業評價方式等。
泛在學習;自學考試;教育范式
自美國的馬克·威士(Mark·Weiser)于1988年提出泛在計算概念后,歐盟、北美、日本等國的學者也先后提出了類似的概念,表明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獲取和處理信息提供了可能,分布式教學與分布式學習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在這種背景下,泛在學習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最近幾年,泛在學習理論在我國學術界異軍突起,極大地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研究視野。自學考試作為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與泛在學習有著天然的聯系和眾多的共同點,也可以說它本身就是一種泛在學習形式。因此,從泛在學習理論這個視角去審視自學考試,必將對自學考試教育范式的改革有所裨益。
(一)泛在學習理論的涵義
對于泛在學習的概念,國內外都有不少的研究。如國外有學者指出,泛在學習是一種產生于泛在計算環境的學習模式,它能使學習者在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學習合適的事物[1]。國內有人指出:泛在學習可分為廣義的泛在學習與狹義的泛在學習。廣義的“泛在學習”是指學習的發生無處不在、學習的需求無處不在、學習資源無處不在。狹義的“泛在學習”是指以泛在計算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學習,是一種“回歸自然”的學習[2]。還有人提出,泛在學習的標志在于,運用無線寬帶技術與應用服務如環境感知與識別定位技術,創造學習者可以通過使用任何設備如行動手持裝置,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同步或異步的方式,充分獲取學習信息,進行更個人化、情境化、互動化學習活動的教育環境,實現更有效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3]。總體而言,泛在學習理論的核心觀點有兩個方面:首先,學習是泛在的,是5A式的,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都可以通過使用身邊的學習設備(anydevice)獲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anything)。其次,泛在學習理論強調了學習者的中心地位以及學習的永久性、可獲取性、即時性、交互性、教學行為的場景性和適應性等特點[2]。
(二)泛在學習理論的理論基礎
泛在學習理論產生的理論淵源主要有如下四種理論。
1.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
教育價值是指“教育活動的屬性、特點、功能、效果與教育活動主體的需要的關系”[4]99。教育史上對于教育價值的劃分和爭論頗多,如杜威將教育價值分為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前者是指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培養人的價值,強調其對人的發展的作用;后者則強調了教育的工具性意義,即強調其在社會上的功用。縱觀整個教育史,教育的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一直是爭論的焦點,盡管有不少學者和教育家強調了教育要以促進學習者的發展為本,但從總體上看,仍然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教育工具主義傾向。隨著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教育個性化、教育民主化等思潮的興起,以人為本,特別是以學習者為本的價值觀也日益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成為社會的主流教育價值觀。泛在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中心地位,強調學習者的需求和發展等觀點正是以人為本教育價值觀的體現。
2.后現代主義學習觀
后現代主義理論對世界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強烈地沖擊著整個世界的教育觀和學習觀。后現代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福柯(M.Foucault)、利奧塔(J.F.Lyotard)、德里達(J.Derrida)等,其共同的主要觀點在于強調不確定性和內在性,強調去中心,反對權威,尋求各種不同的聲音;反對整體性、同一性。正如利奧塔所說的:“讓我們向統一的整體開戰,讓我們成為不可言說之物的見證者,讓我們不妥協地開發各種歧見差異,讓我們為秉持不同之名的榮譽而努力。”[5]211泛在學習打破了以書本、課堂等為權威和中心的傳統知識觀、教學觀,打破了整齊劃一的培養目標與模式,注重各種靈活多樣的學習資源、各種學習形式及學生個性的發展,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的學習觀。
3.社會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以皮亞杰等人的觀點為基礎,把學習視為個體依靠自己已有經驗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否定了傳統的客觀主義的知識觀和認識論,強調學習者先前擁有的知識、概念等對其學習理解的影響。而以杰根(K.J.Gergen)、羅格芙(B.Rogoff)為代表的社會建構主義者除了肯定這一觀點外,作為建構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流派,其還在繼承維果斯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思想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要“更重視社會的微觀和宏觀背景與自我的內部建構、信仰和認知之間的相互作用,并視它們為不可分離的、循環發生的、彼此促進的、統一的社會過程”。提出要賦予社會關系以生命力,在實踐中形成意義,學習是知識的社會協商等觀點[6]14,重視群體和主體間社會性在建構中的作用。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泛在學習理論不但強調了學習是學習者主動選擇、加工信息的過程,而且還特別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習共同體的建立及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4.情境認知理論
情境認知理論是從心理學視角來研究學習的一種理論,以布朗(J.S.Brown)、柯林斯(A.Collins)、格里諾(J.G.Greeno)等為代表。這一理論強調了學習的情境性,認為學習者是在具體而真實的社會情境中進行的,情境不同,對學習者的影響也不同,學習就是一個學習者自身與物理環境和社會活動發生交互的過程,因此,情境性對學習者的所有認知活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提出要重視學習者對實踐的參與,重視學習的過程,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習者成績的標準之一。在此理論的影響下,泛在學習理論通過強調學習中的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設施、任何信息幾個要素,強調了學習認知的情境性。
(三)泛在學習理論的特點
第一,確立了學習者的中心地位。泛在學習理論特別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的需求、特點及采用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徹底否定了以社會需要及教育者為中心的觀點。第二,從客觀主義轉向建構主義。傳統的學習觀把學習視為被動、靜止、單向地接受知識的過程,強調了教師的權威性,忽略了學習主體的能動性,是一種靜態的、客觀主義的觀點。泛在學習理論打破了這一觀點,強調學習者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第三,從強調正式學習轉向強調非正式學習。傳統的學習主要指正式學習,而且認為只有通過正式學習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才是卓有成效的,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泛在學習理論強調了非正式學習的意義,重視學習環境的設計,認為學習資源無處不在,教師無處不在,學習者也可以時時、處處地進行學習,打破了傳統學習中課堂、教師等的權威地位。第四,從只注重個體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習過程的交互。傳統學習評價只注重學習者的學習結果,一般是注重考試結果,而泛在學習理論注重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等的交流與互動,注重對學習者學習過程的評價。第五,泛在學習理論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這從其起源于“泛在計算”一詞即可看出,而且從目前學術界研究的情況看,人們正致力于探討如何進一步充分發揮現有的信息技術水平,以使泛在學習模式、學習資源建設等更加科學化。
自從庫恩提出“范式”一詞,范式便成為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庫恩指出:“我所謂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它們在一段時間里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和解答。”[7]序,4本文所講的自學考試教育范式主要包括自學考試教育價值取向、學習資源建設、教育模式、教育評價等方面。自學考試這種教育制度,與泛在學習有著天然的聯系,也可以說,它本身就是泛在學習的一種形式。首先,二者都是以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作為產生和發展基石的;其次,二者都體現了以學習者為本的理念;第三,自學考試是一種具有最大開放性的教育制度,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使用不同的設備進行學習,符合泛在學習的基本精神;第四,自學考試中的學習與考生的生活和工作有著緊密的聯系,體現了泛在學習的場景性特點;第五,自學考試制度實行學分制,具有泛在學習成果保持永久性的特點。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自學考試制度與泛在學習在根本特點上是一致的。但是,泛在學習理論在我國最近十來年才興起,體現著最前沿的思想與技術,在這種理論的視角下,自學考試教育范式應進行以下幾方面的變革。
(一)確立以考生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
泛在學習理論是以人為本時代的產物,一切的技術支持和資源開發都只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習者。自學考試制度由考生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幾個方面構成,考生自學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包括考生自主選擇專業,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確定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和考試時間等方面,符合泛在學習以考生為中心的本質特點。在這一理論的觀照下,自學考試制度首先就要確立以考生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
以考生為本的核心是要以考生的發展為本,主要有以下兩層涵義。
1.自學考試教育要以全體考生的需要和特點作為根本出發點。考生是自學考試中最核心的因素,所謂以考生為本就是以考生為教育活動的本體,一切教育活動都要以考生為中心進行,因此,自學考試教育首先就要從考生本身的特點和需要出發,“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8]51。同時,只有以考生為辦自考的出發點,才能真正體現自學考試制度的教育本質。但由于自學考試制度一開始就定位于為社會培養人才,彌補普通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不足,因此,在自學考試中,在確立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命題、編寫教材、教學、考試、助學及學生管理等方面,都對考生的特點和需要考慮不夠,尚未建立以考生為中心的周到便捷的服務體制和學習支持體系。
2.自學考試教育要把考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作為終極目標。全面發展思想是馬克思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一直被確定為我國的教育方針。所有教育的本質功能都是培養人,其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自學考試當然也不應例外。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不是平均發展,而是要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教育,有個性、有特色地發展,即要求學習者在各方面合格,而在某方面表現卓越。泛在學習的直接目標是要促進人們當下的學習,而其終極目標同樣是要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長期以來,在自學考試中,把促進考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作為自學考試教育終極目標的觀念還沒有樹立起來。首先,在自學考試中沒能很好地實施素質教育,不利于考生全面發展。不少人尖銳地批評自學考試是一種典型的應試教育,認為自學考試中考試的功能被擴大化,教育的功能被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國家考什么,考生學什么,助學部門就被動教什么[9]。其次,考生的個性發展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突出表現為自學考試特別重學習內容、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及評價方式的統一,這在保證了基本考試質量的同時,使考生可選擇余地小,不利于其個性的發展。因此,我們在自學考試中特別要注意改變現有的工具主義的教育價值取向,真正把考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作為自學考試要追求的終極目標。
(二)完善學習資源信息模型建設
在泛在學習視角下,學習資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泛在學習的各種學習支持和綜合服務,包括信息資源、技術資源、設施資源、人力資源和環境資源等。在信息時代,泛在學習主要通過泛在學習網絡和泛在學習終端進行,這些學習資源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E-book等。由于自學考試管理機構并不負責教學工作,對學習資源的建設就成了自學考試中的薄弱環節,不能滿足考生泛在學習的需要,而學習資源建設得如何是泛在學習中最關鍵的問題,因為如果學習資源缺乏,泛在學習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作為泛在學習的一種形式,我們應特別注重自學考試的學習資源信息模型建設。有人指出,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習資源信息模型的主要缺陷表現為:忽視學習的過程性信息、忽視人際網絡信息、忽視資源的語義關聯信息、忽視資源的格式展現信息等方面[10]。自學考試在學習資源信息模型上也存在著這幾方面的問題:如自學考試重考試結果、輕學習過程的缺陷,直接導致忽視考生學習的過程性信息的現象;自學考試中輔導答疑,師生間、學員間交流互動較少,沒能充分利用人際網絡這種學習資源;自考教材及教輔資料內容各自為政,未能形成緊密的聯系和系統,不利于考生的拓展學習;學習資源呈現形式單一,即同樣的學習資源不能在多種學習終端上呈現,使考生不能方便地獲取學習資源等,此外,還存在著學習資源針對性差、考生獲取學習資源的成本較高等缺陷。據劉紅對某省自考遠程支持情況調查后發現,現有的自考遠程學習軟件多為購置省外軟件公司或高校的助學系統[11]35。而我國地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從省外軟件公司購置的學習資源就可能存在著對考生針對性較差的問題。同時,購買學習資源也成為了考生特別是一些經濟狀況不好的考生比較大的負擔。泛在學習資源的進化主要表現為資源內容的調整、完善,以及資源內外結構的優化兩個方面[12]。
針對我國自學考試學習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優化自學考試的學習資源信息模型。
1.努力提供更加系統化、個性化和更多免費的自學考試學習資源。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政府為全體國民提供這種公共服務責無旁貸,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學習化社會的大背景下,政府更應負起該負的責任。同時,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政府有能力建設系統的、免費的自學考試學習資源數據庫,可由政府買單、全國考委牽頭,與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以及各企業、機關、社區等溝通聯合,統一規劃,共同研發學習資源,建立自學考試學習信息服務中心、網上學習資源中心、網上教學輔導中心和網上師資信息庫及考生信息庫等網絡學習資源信息平臺,考生可免費進入這些中心了解相關信息及獲得學習支持服務。這樣,一方面,使自學考試學習資源系統化,減少資源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有利于與其它教育形式的學習資源進行很好的溝通與融合,開闊考生視野;另一方面,減輕了考生的經濟負擔,有利于考生的學習,真正盡到了政府應盡的責任。其次,開發更具個性、更符合各類考生需要的學習資源。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社區學院及英國開放大學課程開發的經驗,廣泛調查社會及考生的需要,由專門的人員組成專門的團隊,定期召開學習資源建設聽證會。如針對農村地區考生,應開設一些適合他們需要的專業和課程,編寫適合他們學習的教材及其它學習材料;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考生,可在輔導材料中增設正式課程學習前的一些預備性內容等等。
2.創設交互的學習環境。要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豐富的學習資源是基本保障。然而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任何機構或組織都無力全部承擔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習資源的建設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當前學習資源由專家或某機構單點生產出版的建設模式,讓學習者本身成為學習資源的建設者和使用者,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13]。因此,自學考試應通過自考社區、自考博客、自考論壇、在線互動咨詢、QQ、BBS等多種形式,使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指導者之間實現即時與非即時的互動,形成交互的學習環境。這樣,既豐富了學習資源的內容,又充分利用了不同考生學習的過程性信息。
3.提供多種形式的學習資源。在泛在教育時代,遠程開放教育學習資源將更多地應用“印刷媒體+PC上網+手機終端”,或者是“印刷媒體+IPTV+PC上網+手機終端”,或者是“電子(紙)書+PC上網+手機終端”等多種組合[14]。自學考試也一樣,如何進行組合,需要依據考試機構和教育機構所處的環境條件和經濟支撐能力等來進行選擇,但基本原則是應盡量使學習資源形式多樣化,特別是要考慮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和偏遠地區的考生提供他們能使用的形式。
(三)大力發展非正式教育模式
模式是“為解決特定的問題,在一定的抽象、簡化、假設條件下,再現原型客體的某種本質特征;它是作為中介,從而更好地認識和改造原型客體、構建新型客體的一種科學方法”[15]。自學考試教育模式就是在對自學考試實踐和理論加以分析、抽象與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理論模型,是對自學考試教育模型與樣式的高度概括。在自學考試中,教育模式可以大致劃分為正式教育模式和非正式教育模式。正式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指正規的課堂教育模式,最典型的形式是全日制助學形式,即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專門的教學人員、專門的教學場所、系統的教育內容、規范的課堂教學環節,師生面對面進行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到學習形式都是正式的。自學考試社會助學得到大發展以來,正式教育模式得到了較大的重視,這種以全日制助學形式呈現的教育模式教學和管理規范,考生能獲得比較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較好的校園文化熏陶,有利于其全面發展,因此,這是我們要繼續發展并使之搞得更好的一種教育模式。但這種模式的缺陷在于:對考生的容量有限;要求較高,不適用于在職人員、農村考生及偏遠地區的考生,他們因為工學矛盾、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的限制,不便參加正式的學習。同時,在這種模式下,考生的學習主要是由外在因素發起和規定的,不利于考生自主性的發揮。長期以來,我們注重正式的教育模式,比較忽視非正式教育模式,這不符合泛在學習理論提倡的“5A”理念,也不利于自學考試制度本身的發展,因此,轉變自學考試教育范式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要大力發展非正式教育模式,以滿足考生的不同學習需要。
非正式教育模式主要指在一切非正式場合進行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及專門的教學人員,教育內容不系統,無規范的教學環節,師生大多處于分離狀態,也就是說,這種模式從教學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到學習形式都是非正式的,當然,在這種教育模式中,考生進行的也就是非正式學習。所謂“非正式學習”,是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學習時間和地點接受新知的學習形式,主要指做中學、玩中學、游中學,如沙龍、讀書、聚會、打球等。其主要特點表現為:非正式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起、自我調控、自我負責的;是社會性的;學習形式多樣;更強調協作;可以是有明確目的的,也可以是偶然性的[16]。在終身學習背景和泛在學習視野下,非正式學習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自學考試考生中,大部分為在職人員,他們的學習主要是以非正式的方式進行的,什么時候學、學什么、怎么學等方面都是由他們自主決定的。在這種模式下,考生的學習無處不在,他們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習方式靈活,學習內容實用,學習資源隨處可以獲取,更體現了考生在學習中的中心地位。同時,非正式學習能充分運用其所處環境的教育資源,使學習具有情境性特點,在泛在學習視角下,這是一種最具生命力的學習模式。因此,自學考試應該大力發展非正式教育模式。首先,要激發考生非正式學習的動力。考試機構和教育機構可派專門的輔導教師對考生在非正式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畏難、倦怠及各種困難予以疏導,也可借鑒英國的經驗,派志愿者從事這項工作(為了調動成人非正式學習的積極性,英國政府在社區中挑選志愿者做“社區學習先鋒”,以帶動周圍的人進行非正式學習,這一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還可經常推出考生中的榜樣人物,以激發考生非正式學習的信心和動力。其次,優化考生非正式學習過程。除了要盡量提供考生非正式學習所需的基礎設施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改變自學考試學習資源儲存模式。有人指出,傳統學習資源一般采用單點集中式資源存儲模式,無論從資源存儲量上還是從資源獲取的快捷性上都無法滿足泛在學習的要求。因此,需要把當前的資源存儲模式改變為分布式網絡存儲模式[17]。自學考試學習資源儲存模式應作同樣的改變,以利于考生隨時隨地獲取自己所需的資源進行學習。同時,這種單點集中式資源存儲模式一般學習的內容較長、較多,應注意使學習內容“小顆粒”化,以利于考生利用小塊時間隨時進行學習,更好地解決工學矛盾。
(四)改革學業評價方式
學業評價是對學生學業進展與行為變化的評價,是教育評價的核心組成部分,因為任何教育質量的高低最終都要通過學生的學業水平反映出來。學業評價按評價主體不同,可分為自我評價、他人評價與社會評價;按評價目的不同,可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泛在學習特別強調要關注學習過程及對學習過程的評價,而自學考試學業評價主要采用國家終結性考試的方式,這種過分注重社會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質疑和批評。如日本學者大塚豐對自學考試提出“高等教育的所有內容僅僅通過考試來認定學歷的作法是否有效”的問題[18],國內也有學者指出,自學考試這種注重目標考核,忽略過程考核的評價方式,實質還是應試教育[19]。一般認為,教育評價具有診斷功能、指導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20]416。 學業評價作為教育評價的核心組成部分,當然也具有這些功能。如果我們只注重社會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勢必難以實現對自學考試考生的學業進行科學診斷的功能,也就難以對教師和考生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激勵作用及科學的導向作用。
作為一種泛在學習形式,自學考試中對考生的學業評價應遵循以下的改革思路。
1.將國家的終結考試成績與考生學習過程性考核成績結合起來。自學考試具有的學習情境性和永久性特點,都決定了考生不僅是學習資源的使用者,同時也是學習資源的創造者。也即是說,考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產生大量的信息,如學習的經驗、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等,這些信息對學習者本人及其他學習者都是有益的,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這個過程也體現了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等,應納入評價的范圍。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嘗試開展網絡注冊學習過程性考核工作,適當增加過程性考核成績,將國家的終結考試成績與網絡注冊學習過程性考核成績結合起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江西藍天學院,該校的具體做法是:過程性考核成績占30%,國家考試成績占70%。在過程性考核中,網上課程學習占25%,階段測評占30%,綜合測評占30%,平時表現占15%。平時表現主要由線下指導老師根據規定給予判定,其他各項均由網絡注冊學習過程性考核平臺的后臺服務系統自動生成[21]。對于參加全日制助學的考生來說,當前大多數助學單位也在實行這種評定考生成績“三七”開的模式,但由于過程考核主要采用課程測試、作業等比較單一的方式,一些考生參與過程考核的積極性并不高,還需助學單位進一步改革平時考核的方式。
2.將社會評價與考生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結合起來,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首先,引導考生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自學考試是一種以考生為中心的自我導向性學習,是考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教育機構和考試機構應引導考生依據學習的要求和目標,對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反思,這一方面有利于以評促學,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培養考生的元學習能力。其次,教師和學習伙伴的評價是考生學業評價的重要方面。泛在學習的交互性特點決定了考生在自學考試的學習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加強與伙伴、教師的互動,形成學習共同體。學習伙伴的評價有利于克服考生本人在自我評價中產生的主觀片面性;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指導經驗,對自考生學業的評價更具準確性。因此,學習伙伴及教師對自考生的學業評價有著重要的意義。
以上評價的具體方式應根據不同的學習科目和學習目標,既可以采用量化的評價方式,包括大型標準測驗、教師自編的小范圍測驗、考生自測、問卷調查等,也可采用質性的評價方式,如個案研究、教師觀察記錄、作品分析、實驗報告等,同時,還應根據不同情況把各種不同的評價方式結合起來使用。
此外,泛在學習理論視角下的學習打破了各學習形式之間的界限,也就意味著學習成果的互認,而目前只在繼續教育內部部分實現了對自學考試考生的學習成果與其它成人學習成果的互認,因此,我們應致力于研究和建立學分銀行,實現自學考試與成人教育、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等學習成果的互認。
綜上所述,泛在學習理論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理論,為自學考試教育范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我們應進一步研究如何以泛在學習理論來審視和指導自學考試在教育價值取向、學習資源建設、教育模式、教育評價等方面的改革,使自學考試在建設學習化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有利于自學考試本身 實現可持續發展。
[1]Yahya S,Ahmad E A,Jalil K A.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biquitous learning:A discus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0,(6):1-3.
[2]李盧一,鄭燕林.泛在學習的內涵與特征解構[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9,(4):17-21.
[3]丁鋼.無所不在技術與研究型大學的教學發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1):46-48.
[4]扈中平.教育目的論[M].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5](法)利奧塔.后現代狀況——關于知識的報告[M].島子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
[6]高文,等.學習科學的關鍵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7](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9]汪永成.新時期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挑戰分析與對策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04,(3):72-75.
[10]楊現民,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資源信息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0,(9):72-78.
[11]劉紅.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遠程助學支持服務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9.
[12]楊現民,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資源進化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1,(9):80-86.
[13]余勝泉,楊現民,程罡.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J].開放教育研究,2009,(1):47-53.
[14]楊孝堂.泛在學習:理論、模式與資源[J].中國遠程教育,2011,(6):69-73.
[15]查有梁.什么是模式論[J].社會科學研究,1994,(2):89-93.
[16]余勝泉,毛芳.非正式學習——e-Learning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18-24.
[17]龐春紅,酈曉寧.泛在學習的多維透視[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07-111.
[18](日)大塚豐.中國教育自學考試制度的考察[J].教育評論,2003,(6):1.
[19]曾躍林.淺論自學考試的課程綜合評價[J].中國成人教育,2007,(18):124-125.
[20]朱德全,易連云.教育學概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1]彭莉,等.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業評價方式改革初探[J].中國考試,2011,(4):3-6.
The Education Mode Transformation of Self?study Exam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biquitous Learning Theory
ZHANG Shao-ping,SHAO Xiao-feng
(a.the Personnel Department,b.Institute of Adult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6,China)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theory believes that one can get any information they need despite of time and space by the use of learning devices.The ubiquitous learning theory has its theoretical basis in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 values,postmodernism learning theory,social constructivism,situated cognition,and etc.This theory emphasizes the learner’s the central position and active construction,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formal learning and learning process.Self-study examination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theory has a natural relation.From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theory,the educationmode of self-study examination should be reform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establishing the examinee-oriented education value,perfecting learning resource information model,developing the informal education mode,reforming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mode,and etc.
ubiquitous learning;self-study examination;education mode
G726.9
A
1000-5315(2013)06-0125-07
[責任編輯:羅銀科]
2012-11-15
本文是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三十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術發展史(1978-2010)”(批準號:12YJA880095)的階段性成果。
張紹平(1963—),男,四川安縣人,四川師范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成人高等教育;
邵曉楓(1967—),女,重慶永川人,教育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成人高等教育、當代中國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