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生智
(1.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2.黃淮學院 社會管理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信念、學說從發源地歐洲傳入中國,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歷程,其信息容量、本質顯現、影響力度經過了由少到多、由多種流派并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流思潮的演進過程。本文擬對此進行簡略梳理、分析,以加深對中國接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必然性的認識。
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最早可追溯到清末駐外使節在筆記體書稿中對社會主義事件及學說所作的記載。如駐法外交官張德彝在《隨使法國記》中記載了親眼所見的1870年10月31日巴黎人民起義的狀況。幾年之后,清政府派駐西歐諸國的使館參贊黎庶昌在所著《西洋雜志》中記載了1878年6月德皇遇刺一事。同年,出使德國的大臣李鳳苞也寫有《使德日記》。后兩人在書中均提到與社會主義有關的用語。像“索昔阿利司脫”乃英文Socialist即“社會主義(者)的”音譯;“莎舍尓德瑪葛里”是Social Democracy即“社會民主黨”的音譯,“廓密尼士”應是Communism即“共產黨”。19世紀90年代末,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他們的社會主義思想開始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1898年,基督教新教在上海設立的廣學會,翻譯出版了一部系統講解各國社會主義學說的著作《泰西民法志》。書中寫到“馬克思是社會主義史中最著名和最具有勢力的人物,他及他同心的朋友昂格斯(恩格斯)都被大家認為是科學和革命的社會主義派的首領?!盵1](p43)次年,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翻譯連載了英國社會學家基德的《社會進化論》(當時譯作《大同學》)。書中提到:“近代學派,有講究安民新學之一家,如德國之馬克偲,主于資本者也?!盵2](p612)文中的“馬克偲”即是馬克思;“安民新學”即是歐洲的社會主義學說;而“主于資本者”即指馬克思有關“資本”方面的研究。不過,《萬國公報》在中國宣傳“救貧”、“均富”,其本意并不在于傳播馬克思及其社會主義思想,而只是企圖作為基督教義的補充,為宣傳基督教義夾帶進來的。而且,當時喜愛這個刊物的讀者并不多,所提到的數量有限的社會主義的信息,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因而在中國思想界沒有產生什么影響。
由上觀之,在19世紀末的近30年里,社會主義只是零星傳入中國,它在信息數量、影響范圍和程度上都是極其有限的。
20世紀初到十月革命前的十幾年間,經過維新運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的滌蕩、沖擊,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專制的統治日益衰弱,長期緊閉的思想大門逐漸開啟,中國思想界接受西方思想文化侵染的機會不斷增多。同時,日本思想界興起的研究社會主義的思潮對中國留日學生產生了重要影響。于是以留日學生和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無政府主義者為代表的團體頻繁地向國內宣傳、介紹社會主義學說,多種流派的社會主義思想紛紛傳入中國,掀起一股傳播熱潮。
總體上看,日本是當時社會主義學說傳入中國的主渠道。清末民初,大量中國人赴日留學,1906年最多時達到13400人。當時社會主義學說在日本非常盛行,幸德秋水、片山潛、安部磯雄等翻譯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重要經典著作以及撰寫的關于社會主義的論著深深影響了廣大留日學生。他們中的一些人把自己喜愛的這類著作譯成中文出版。如趙必振、朱執信以日文版為主節譯了《共產黨宣言》。留日學生在主辦的《譯書匯編》上刊登的有賀長雄的《近世政治史》譯文第一次提到馬克思領導的第一國際和社會主義學說。文中指出:“西國學者憫貧富之不等,而為雇工者往往受資本家之壓制,遂有倡均貧富制恒產之說,謂之社會主義?!盵3](p300)其他人翻譯的還有: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二十世紀之怪物帝國主義》、《長廣舌》、村井知至的《社會主義》、島田三郎的《社會主義概評》等。[4](p468)此外,僅1903年國內刊物發表的有關社會主義的文章約10篇以上,翻譯出版的此類著作共七部。其中上?!缎率澜鐚W報》連載了久松義典著、杜世珍譯的《近世社會主義評論》。譯者在按語中寫道:“社會主義’索西亞利士謨者,其宗旨專在廢私有財產,而為社會財產、為共有財產”?!按松鐣髁x者,必先于二十世紀中大發達于白皙人種無可疑也。吾再拜以引之,吾頂禮以祝之?!盵5](p174-182)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啟超在1902年至1903年間接連撰文著書介紹馬克思及其社會主義思想。他在《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書中稱馬克思為“社會主義泰斗”、“社會主義鼻祖”,預言社會主義是“將來世界上最高尚最美妙之主義”。他在《新民叢報》第46-48號發表了《中國之社會主義》一文。他說:“社會主義者,近百年來世界之特產物也,概括其最要之意,不過日:土地歸公、資本歸公;專以勞力為百物價值之源泉。中國古田制度,正與近世社會主義同一立腳點??鬃又v的‘均無貧和無寡’,孟子講的‘恒產恒心’就是這主義最精要的依據”。
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人物積極宣傳、介紹社會主義思想和學說,馬君武于1903年2月在《譯書匯編》發表了《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介紹社會主義學說史以及馬克思及其學說。文章指出:“社會主義者,發源于法蘭西人圣西門、佛禮兒,中興于法蘭西人魯意伯龍、布魯東,極盛于德意志人拉沙勒、馬克司”。“馬克司者,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也,馬氏嘗謂階級競爭為歷史之鑰?!瘪R君武在文末還附注了社會黨巨子所著書目。其中馬克思的著作為:《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實際上是恩格斯的著作——筆者注)、《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6](p49-50)孫中山在拜會第二國際社會黨執行局主要領導人,申請加入第二國際時表示:“中國社會主義者要采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要避免其種種弊端。他們要在將來建立一個沒有任何過渡的新社會……而工人不必經受被資本家剝削的痛苦?!盵7](p335)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講演中稱馬克思是“社會主義中之圣人,馬克思是科學派社會主義。”[8](p9)而且三民主義綱領之一的“民生主義”也被他解釋為社會主義。朱執信在1905年發表的《德意志革命家小傳》中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論述了《共產黨宣言》的十大綱領及《資本論》的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無產階級貧困論觀點。
無政府主義代表人物在宣傳無政府主義思想的過程中,也介紹了社會主義學說。1907年8月,劉師培和張繼等在日本東京創辦的《天義報》、《衡報》等無政府主義刊物上刊載了一批介紹社會主義思想的文章。如申叔的《社會主義學說發達考》介紹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源流;震述在文章中以附錄形式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部分內容。[9](p86)同一時期李石曾、吳稚暉等在法國創辦新世紀社,其刊物《新世紀》多次刊文介紹巴黎公社、第二國際和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情況。江亢虎組織的社會主義研究會和中國社會黨介紹了社會主義思想,但側重于鼓吹廢除世襲財產制度、普及義務教育制度,還注重推行亨利·喬治的“專征地稅”說,認為這可以消滅社會上的不平等。劉師復也對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學說作了介紹。如在他們所辦的報刊《天義》報“關于社會主義書刊(籍)的預(廣)告”所列書目中,把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列為第一部。
上述史料表明,20世紀初到十月革命前,中國的思想界以多種方式將不同流派的社會主義思想、學說引入中國,形成了一股傳播熱潮,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超出了零星傳播時期的容量和影響范圍及程度。但這一時期的傳播還只有量的增加而無質的飛躍,即科學社會主義僅僅被初步提到,尚未被真正地理解,顯示其吸引力和生命力還沒有聚變成強大的精神力量、化作思想武器。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客觀的社會歷史條件的不足,即當時中國還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上要受封建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尤其是中國無產階級還沒有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革命舞臺,不具備正確認識和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基礎,而且還受到了兩方面主觀因素的影響:
第一,傳播者成分較復雜,流派繁多,內容混雜難辨。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革命派、無政府主義者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政客、武人等都競相宣傳各種所謂的社會主義觀點,“社會主義”成為最時髦、最流行的一種新思潮。這就使得各種打著社會主義旗號涌入中國的流派達近200種。這些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除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以外,還有空想社會主義、各種各樣的無政府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工讀主義、新村主義、合作主義、平民主義等。這種狀況使得人們就像霧里看花,對各種社會主義理解朦朧模糊,莫衷一是,難以分辨,分不清科學社會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確立對科學社會主義堅定信念的認知基礎薄弱。
第二,不同流派傳播者懷著不同的目的傳播和解釋社會主義,傳播及解釋有較大的偶然性、隨意性、主觀片面性、不確定性,各派都沒有真正理解社會主義的真諦。梁啟超曾直言不諱地說:“中國當時民族主義尚不暇及,何論于社會主義大同思想哉?曰:吾明知不能與聚致大國,而實欲立大同之基也。立大同之基何?曰:在迫朝廷專制政體惟立憲政體?!盵10]孫中山也認為,中國“處今日而言社會主義,即預防大資本家之發生可矣?!盵11](p17)各種流派在傳播社會主義的目的及解讀上的差異拉大了彼此的思想距離,導致不同流派間及內部對社會主義的立場、態度彼此充滿對立,科學社會主義難以在各流派的沖突中生長。從資產階級改良派和無政府主義方面看,它們都兼有贊同和反對社會主義的非常矛盾的兩面性。資產階級改良派雖然肯定社會主義,但又覺得它遙不可及且容易產生新的專制主義。梁啟超稱:對于“社會改良主義”,他絕對表示同情;對于“麥喀、比比爾輩”所倡導的“社會革命主義”,他認為“必不可行,即行,亦在千數百年之后。”[12](p199)無政府主義對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不乏贊譽之詞,對《共產黨宣言》的部分內容也予以翻譯、傳播。但它在介紹社會主義的同時又攻擊社會主義。劉師培反對無產階級在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后,建立自己的國家。劉師培等人把任何國家形態都看成壞東西,視政府為萬惡之源。所以,他在《社會主義與國會政策》一文宣布:“由今而降,如有借社會主義之名,希望政權者,絕非吾人所主張之政策,雖目為敵仇,不為過矣?!迸c其他流派相比,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對馬克思的學說更贊許,對宣傳社會主義更積極。但他只是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觀點出發來理解和推崇社會主義,因此只能算作主觀社會主義。其一,他把社會主義歸結為民生主義。他認為辛亥革命已達到了民族、民主的目的,此后搞社會主義只要實現民生即可?!吧鐣髁x,一言以蔽之,曰社會生計而已矣”。其二,他把馬克思的學說和亨利喬治的學說混同起來,認為二者同屬社會主義。他認為亨利喬治主張的單稅法目的是要實現土地公有,而馬克思“專論資本”,是要實現資本公有。所以他得出結論:“有是亨氏之土地公有、麥氏之資本公有,其學說得社會主義之真髓?!盵11](p17)可見,孫中山對社會主義的狹隘理解必然阻礙他對社會主義的進一步探索和宣傳、介紹。
盡管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向中國的傳播存在著諸多欠缺和局限。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從而為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前后科學社會主義傳入中國,達到傳播高潮起到了先導作用。
1917年俄國發生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使社會主義由書本上的理論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給正在苦苦地尋求拯救祖國和人民于水火的中國先進分子指出了一條改變社會狀況的新道路,他們從此摒棄了資本主義道路,放棄了民主主義立場,將學習目標由西方轉向東方,學習走俄國人的道路,實現了思想認識上的重大突破,轉變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傳播科學社會主義。十月革命勝利一年多后,中國又發生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一方面將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民主和科學從口號從學術探求引向大眾的現實關注和參與,使全國民眾的愛國熱情空前激發出來。另一方面使中國工人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啟蒙、熏陶的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工人階級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開始向工人階級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開始與群眾運動結合起來。因此,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大規模傳入中國準備了充分的條件,進而達到傳播高潮,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潮和指導人民革命的思想武器,實現了由量變向質變的飛躍,即不僅產生量的劇增,而且有了明確的主題內容,即學習蘇俄,走科學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道路。
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傳入中國與以前相比有三大明顯的變化。
第一,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成為傳播主力,尤其是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作為杰出代表在運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發表文章高度評價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及對中國的借鑒價值,進一步論述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系列文章,熱情謳歌十月革命的世界性典范意義。他指出俄國革命“是奉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馬客士為宗主的”,是“立于社會主義之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并顯著世界的革命的采色者也”?!岸兰o初葉以后之文明,必將引起絕大之變動,其萌芽即茁發于今日俄國革命之血潮之中?!盵13](p572-573)李大釗還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他指出:“這三部理論,都有不可分的關系,而階級競爭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絡起來?!盵14](p177)文中還介紹并摘譯了《共產黨宣言》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階級斗爭及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等原理。陳獨秀在《關于社會主義》等文章中介紹了發動民眾,階級斗爭,暴力革命,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等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如他在為《共產黨》第一號起草的《短言》中指出:“資本主義在歐美已經由發達而瀕于崩壞了”?!按鸬淖匀皇巧鐣髁x的生產方法”,要“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國、外國一切資產階級,跟著俄國共產黨一同試驗新的生產方法?!盵15](p427-428)這一時期,毛澤東也盛贊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主張中國革命學走俄國的道路。他在主編的《湘江評論》刊物上發表了《民眾的大聯合》等重要文章,指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就是民眾聯合的勝利,號召廣大人民聯合起來反對貴族、資本家的統治,仿效俄國的革命方法,實現中國民眾的大聯合。[16](p145-157)
第二,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大量翻譯出版(絕大部分為全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內容極大豐富起來,大大開闊了中國先進分子在社會主義問題上的知識視野,提高了他們的理論素養。這一時期翻譯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原著有:《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雇傭勞動與資本》、《〈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資本論自敘》(即初版序言)、《科學的社會主義與唯物史觀》(《反杜林論》第三編之一部分)。翻譯出版的列寧的著作有:《民族自決》、《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從破壞歷史的舊制度到創造新制度》、《蘇維埃政權當前的任務》、《俄國的政黨和無產階級的任務》、《國家與革命》、《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等。此外,翻譯出版的介紹性論著,有考茨基的《階級斗爭》、《馬氏資本論釋義》、刻卜樸的《社會主義史》、馬爾西的《馬克思資本論入門》、《馬克思經濟學說》、河上肇的《馬克思唯物史觀》、《社會主義之進化》、《馬克思社會主義之理論體系》、《社會主義之進化談》等。
第三,俄國取代日本成為新生的、主要的傳入途徑、渠道。不過,日本、法國仍然作為重要的傳播途徑、渠道繼續向中國傳輸社會主義思想。
在俄國,社會主義思想主要通過四個方面傳入中國:一是留俄人員發回的報道。瞿秋白受《晨報》指派赴俄兩年,寫了《俄鄉紀程》、《赤都心史》等著作,在《晨報》上發表《共產主義人間化》、《蘇維埃俄羅斯之經濟問題》、《勞農政府治下之俄國——實行社會共產主義之俄國之真相》等數十篇報道,較系統地介紹了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黨建、工人組織、農民問題、民族問題等。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向國內民眾所作的關于列寧和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真實的直接報道,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二是共產國際和俄國共產黨派出的幫助中國組建共產黨的國際友人的宣傳。1920年,共產國際東方局派魏經斯基來到北京,與李大釗等進步人士舉行幾次座談,報告了蘇聯十月革命以后的實際情況和對外政策。后來經李大釗介紹,魏經斯基又到上海,同那里先進社團、雜志的負責人座談,一些當時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更加明確了蘇俄和蘇共的情況,得到了一致的結論:走俄國人的道路。[9](p116)三是俄國在華人員的宣傳。據鮑威爾統計,在華俄僑最多曾達到5萬人。他們中的一些人也宣傳俄國革命和布爾什維克主義。四是從歐俄回國的華工帶回的關于俄國情況的介紹。很多赴俄華工曾親身參加過十月革命,他們回國后就向國內介紹布爾什維克主義。
在日本,五四運動后,研究、宣傳馬克思及其社會主義達到鼎盛時期,這不能不深刻影響到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當時曾有報紙加以報道:“日本學界最近關于近代社會主義鼻祖馬克思學說之研究頓盛,東京西京帝國大學教授爭先恐后發表此種研究”,當時的輿論界“差不多可以說是馬克思的時代。”[17](p65)當時最著名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河上肇對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李達、李漢俊的影響尤為巨大。其中李達在《民國日報》“覺悟”副刊發表了《什么叫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前文初步介紹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闡述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區別和界限,后文指出社會主義本質是為了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平等狀況,它的最終目的就是“恢復人類真正平等的狀態”。李達的文章,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政治目標入手,為進一步加深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的了解提供了有益的資料。
1919-1920年形成了一個留法勤工儉學的浪潮,人數達到1600多,很多先進分子和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如朱德、周恩來、陳毅、蔡和森、何長工、趙世炎等都在這個時期在法國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的熏陶,投身到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中去,蔡和森、周恩來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蔡和森“猛譯猛看”了幾十種馬克思主義書籍和有關社會主義的小冊子,并撰文宣傳、介紹。如在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性問題上,他說:“我以為現世界不能行無政府主義,因為有兩個對抗的階級存在,打倒有產階級的迪克維多,非以無產階級的迪克維多壓不住反動,俄國就是個明證。所以我對于將來中國的改造,以為完全使用社會主義的原理與方法。”[18](p50-51)這些思想對毛澤東早期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蔡和森還和王若飛組織了“工學互助社”(后改為“工學世界社”),團結進步留學生研究學習馬克思主義。周恩來和其他信奉馬克思主義者一道,建立共產主義組織,創辦《少年》雜志,宣傳馬克思主義。有研究者指出:“周恩來在旅歐期間,仍然與國內斗爭息息相關。他經常和鄧穎超及覺悟社其他社會通訊聯系,并發表了一百多篇通訊……分析國際形勢,介紹科學共產主義等思想,在國內發生了很大影響?!盵19](p192)
綜上分析,十月革命到五四運動前后,社會主義傳入中國在量的積累基礎上實現了質的飛躍,科學社會主義真正為中國先進分子和人們所理解、接受,成為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武裝群眾頭腦的思想武器,此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大眾為主力軍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拉開了序幕。
[1]陳希,等.民族復興之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李天剛.萬國公報文選 [Z].北京:三聯書店,1998.
[3]吳廷楨,趙頌堯.坎坷的歷程——近代學習西方八十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4]胡繩武,金沖及.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下卷)[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張靜廬.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初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6]姜義華.馬克思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
[7]陳錫祺.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1.
[8]唐寶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100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9]梅榮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0]秘密結社之機關報紙[N].新民叢報(第38-39合卷),1903-10-04.
[11]孫中山.足本中山全書:第三冊[M].上海:中山書局,1937.
[12]楊天石.楊天石文集[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13]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李大釗.李大釗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5]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北京:三聯書店,1984.
[16]魏宏運.中國現代史資料選編(1)[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
[17]彭繼紅.傳播與選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1989—1921年[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8]蔡和森.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9]丁守和,殷敘彝.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M].北京:三聯書店,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