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平
(華中農業大學 經管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三農”問題是中國當今最大的問題,一直是政界、學術界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進入新世紀以來,針對不同時期農村改革面臨的問題和阻力,中央連續出臺了10個關注“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改革和農業生產,給我國農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但是,農村在加快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和新矛盾,“三農”問題日益嚴重,迫切需要我們作出戰略調整、理論創新和新鮮經驗總結,為“三農”問題尋找出路。
然而,“三農”問題的出路何在,卻見仁見智。結合多年來從事農村研究工作和走基層的體會,我認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站在創新生產關系的角度,建立和完善高效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事實上,現階段面對“三農”發展的新局面,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在運行過程中已暴露出許多深層次的矛盾,與現實發展形成了巨大反差,既不能滿足一家一戶式的小農生產要求,又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規模化生產要求。這一現實狀況也迫切需要我們構建一個能夠滿足農民全方位需求并且符合現代農業和農村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并對之進行系統分析和認真總結,努力提出切實有效的應對之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由彭瑋、王金華和盧青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于2012年12月出版的《構建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書,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系統的研究。該書作者深入農村基層做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工作,對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現狀進行了認真總結,比較全面地揭示了導致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運行不暢的原因,提出應通過構建“供給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差異化、服務模式多樣化、服務手段信息化、服務管理高效化”的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進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思路及對策。這對于傳統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供給主體部門化、服務內容缺乏針對性、服務模式單一、服務手段陳舊和服務管理低效”的運行態勢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改變和大膽的探索,也是更好更為有效的辦法。該著作注重基本理論,體現中央精神,追蹤學術前沿,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學術性和應用性兼具,是破解中國“三農”問題的一部力作,是一部好書,值得一讀。仔細閱讀,該著作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選題具有前瞻性和時代性。長期以來,學界對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一直偏重于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研究,綜合考量研究農業、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等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成果并不多。該著作沒有局限于狹小的農業領域開展研究,而是在更廣的范圍內綜合研究包括農業生產服務、農村基礎設施服務和農村社會事業服務在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既符合當前農村發展的實際和中央政策精神,又具有一定的開拓性、前沿性,從選題上來講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二是研究視野開闊,歷史縱深感較強。該著作注重吸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學術界關于“三農”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從歷史視角認真分析和系統總結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特征和變化趨勢,又從國內外比較視角分析了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我國部分地區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實踐探索,時間上和內容上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歷史縱深感較強,是各類讀者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首選讀本。
三是研究內容豐富,具有現實指導性。該著作的研究內容涉及理論分析、現狀剖析、國內外實踐經驗總結、調研實證分析、總體發展思路、框架設計、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建議等多個方面,由于資料充實和新穎,整本著作分析深入全面,論述清晰透徹,為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勾勒出了一個相對完整而清晰的全景圖。此外,得益于近年來“三農”改革的許多重大突破性進展所提供的經驗材料,本書除了研究內容豐富之外,在內容的更新上與實踐的聯系頗為緊密,關注的都是與農民生產、生活及切實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并力圖找到構建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科學方略,以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工作。因此,不能不說這是一部具有重要現實指導意義的佳作。
四是研究方法科學實用。該著作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采用理論分析與經驗研究相結合、規范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緊密結合國內外的經驗教訓和我國特殊的國情,深入分析了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對我國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科學構建問題展開了全面的、系統的研究,研究方法科學,有效性強,從而得出的結論和觀點更具說服力,相關對策措施與政策建議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