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一清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與歷史悠久、光輝燦爛的中華玉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故也是人們把愛壺與愛玉一樣視為“掌寶”的主要因素。紫砂、碧玉盡管屬于自然界中的兩種物質,兩者的成分構成有所不同,但兩者從質地、形態、理氣、趣味等方面又可找到“通靈”之處。
“聯璧提梁壺”(見圖1)的設計創作圍繞質、形、理、趣四個方面,對紫砂與玉石的“通靈”進行詮釋,以藝術審美的眼光進行審視,并嘗試著讓砂、玉合成一器,從中演繹透射出中華文化的奇妙靈光。
圖1 聯璧提梁壺
紫砂礦料與玉石礦料都是埋藏在地下的寶藏,是經地殼運動在幾億年的漫長歲月里生成的。紫砂礦物作為一種天然的特殊礦物,主要成分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嶺石、石英、云母屑和鐵質等,具有合理的化學組成、礦物組成和顆粒組成。經練制、燒成后,其結晶相多而玻璃相少,讓紫砂器具備了抗熱震性、透氣性、較高機械強度等優異功能,長期親近撫摸養護,能產生一種溫潤如玉的美感。
玉,《辭海》的釋義為“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鈣的纖維礦物,莫氏硬度6~6.5度,比重2.55~2.65g/cm3。玉,是有靈性的,早被涂上了一層超物質、超現實的神秘色彩,并演繹為一種社會觀念的符號,使玉石的自然屬性擴展延伸,導向了社會政治和倫理領域。中國的玉文化早在8 000年前就逐步形成,與古老的彩陶文化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出現。在中國人的觀念里,玉的重要性是與性靈有關,玉作為禮器,可以通靈,也可以用來通神。《周禮·大宗伯》說:“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在良渚文化里,玉斧是王權的象征,玉琮是用來觀天的法器。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玉與神有著本質的關聯,從遠古至今,玉文化一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道耀眼的亮色。儒家以玉比德,詩人以玉喻心。玉,意味著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人格理想的純潔性追求。
紫砂如玉。由于紫砂是在距今只有五、六百年左右的北宋時期才開始出現,在紫砂的發展過程中,古老的玉文化勢必對紫砂產生深遠的影響。況且,紫砂藝術的理想境界也具備一種“玉”的韻味,人們愛紫砂的情份和程度一點也不亞于愛玉器,于是把紫砂器與玉器媲美,則有了“紫玉金砂”的響亮稱呼。藝人們創作時,也往往把玉的基因植移融和。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壺藝泰斗顧景舟先生與中央美院高莊教授合作的 “提璧壺”,就是因其蓋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得名,雖是某個局部借引玉器形態,卻讓整器玉韻彰顯,堪稱當世典范。在當代名家大師中,更有多人以玉為題材進行構思創作,如高海庚先生的“集玉壺”、呂堯臣大師的“玉璽壺”、“玉璧壺”、鮑志強大師的“蘊玉提梁壺”、“雙璧疊韻壺”等等。
出于對“提璧壺”等玉壺的崇拜,于是產生了一個將玉的因子嵌入作為創意來源進行創新的想法,并著手開始“聯璧提梁壺”的構思設計。
玉器的成型是通過對原石進行雕與琢的工藝手段來實現的。紫砂器,則需將從巖石開采出來的礦物原料進行堆放風化、粉碎、研磨、陳腐等過程后練成熟泥,通過塑與拍打捏筑來完成制作,然后經燒成才最后成器。盡管兩者成型方法不同,可兩者的外形、肌理質感卻有著相通之處,而后者的形態通過捏塑鑲接更顯千姿百態。
中國古代的宇宙認識觀是“天圓地方”。與神通靈的玉璧外形也是以方、圓為主,而紫砂壺藝中的光貨方、圓器造型的主要形態,即由曲、直線條構成的幾何形體,也是以方、圓為基本形態構成。
“聯璧提梁壺”的壺身設計為象征東、南、西、北四方合璧,四個板塊合成抽角形寓方寓圓的體形;下設隨壺身抽角形態下延內斂的楞形四足,上為平肩、圓口,壺蓋面呈穹隆形;壺鈕形體與壺身上下呼應,方圓并濟的壺嘴胥出有勁,扁方體的提梁呈“門”形聳立,增加了虛空靈動之美感。而在壺腹壁面上,則可充分發揮書畫陶刻的特長優勢進行書畫裝飾。
這樣一件從造型設計、制作到裝飾全過程均為獨立完成的壺藝作品,不僅從整個外觀形態能較好地詮釋紫砂與玉器“通靈”這一主題,同時還旨在使整器更體現紫砂與玉器聯璧、方與圓聯璧、造型與裝飾聯璧的創作思路,從而更好地表達出有較高價值的藝術效果和審美意義,最終讓玉器晶瑩明潔的質地與紫砂器外潤內貞的典雅情調,通過這件“聯璧”外觀的肌理質感簡潔明了地顯露出來。
玉器的質地晶瑩剔透,氣質溫潤;紫砂則以暖色為多,溫姿勁骨,輕膚細理,尤其是沏泡熱茶后給人以一種溫暖舒適的觸覺感受。而且,兩者在“理氣”上也有“通靈”之處。這件“聯璧提梁壺”,其設計理念則要將紫砂與玉器的“理”與“氣”聯璧,讓精神性本原之“理”與物質性之“氣”辯證統一地中和,共同指向“通靈”之處。
聯璧,本意是并列在一起的兩塊玉。據《莊子·列御寇》載:“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故亦以喻并美的兩物。又有庾信《周兗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曰:“發源纂胄,葉派樹分,開國承家,珠聯璧合。”同時,“聯璧提梁壺”還通過紫砂壺的造型形態,將紫砂與玉器的“理氣”引伸,反映“天時、地利、人和”的哲學理念,即是提梁象征天,壺身象征地,而“天、地”之間的鈕象征人,突出“天地之道”和“人道”或“自然”與“人為”的合一。同時,通過壺體的書刻與山水陶刻裝飾,從理、性、命等方面來論證天、地、人關系的氣通而合一,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玉器在中國古代被當作為一種與神“通靈”的禮儀之器,由巫師所用,或作為圣潔高貴之物讓皇家貴族所獨享。及至現今,玉器仍屬純潔美好的高貴珍稀之物,不僅象征財富,亦被眾人接受,佩帶于身作祛災辟邪所用。現今的玉“趣味”更廣,含義也更多,如將美人之韻稱玉潔冰清,朋友知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泥與玉結合的紫砂壺,趣味則更“通靈”。在中國紫砂史上,多有文人墨客以詠之。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并序)》中贊:“搖嫩綠于新桐,曉滴瑯玕之翠”;李景康在《陽羨砂壺圖考》中贊美,稱“紫砂瑩潤如和玉”。實際上,世上已有許多人把愛紫砂壺的熱情與愛玉一樣并駕齊驅了,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究其原因,大概是人們在與紫砂壺的親密接觸中,與玉一般的壺器早就趣味通靈。在愛撫和摩挲的過程中關系越來越深厚,正如明代學者、《陽羨茗壺系》作者周高起所言,是撫摩寶愛,一日千遍,壺不釋手,手不離壺,眷戀之深,一至于此。因此,“聯璧提梁壺”亦力求以“趣味”濃郁而引人入勝。整體造型做到平衡和諧、均勻對稱、虛實相間、剛柔相濟。居中的壺鈕處在中軸線上,壺底至蓋的實體與鈕基至提梁的空間距離相等,上下左右比例協調,具有視覺沖擊力。泥質紫中泛紅,深沉樸雅。山水陶刻中古樸典雅的蒼山翠林、小橋流水,層次分明、疏朗峻秀,江南風光意境深邃。整件作品從造型構造到裝飾布局,韻、意相融,型、景互動,形、神兼備,合力烘托出奔放的熱情和自然和諧的氛圍及紫玉的“趣味”。
綜上所述,通過“聯璧提梁壺”的創作,從質地、形態、理氣、趣味等方面予以證實:紫砂與中華玉文化“通靈”,使“紫砂碧玉質相近,珠聯璧合意更深”,紫砂壺外觀的肌理特質和蘊含的藝術內涵及審美品位就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