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落于長寧區東面,承擔著社區5.18萬常住人口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現有職工110人,其中衛技人員92人,中高級職稱36人,全科醫師23人,本科以上學歷56人。是上海市衛生系統文明單位,長寧區文明單位,上海市首批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市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達標單位,也是上海市衛生局首批推行家庭醫生試點的單位之一。2012年,創建為上海市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3年成功創建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中心不斷營造育人環境,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讓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好事。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不斷加強學習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業務素質。近年來,中心先后選派10多名業務骨干到華東醫院、中山醫院、區屬醫院及專業防治站所進修學習,40余人次外出參加各類專題學習班和研討會,3人赴臺灣、香港及荷蘭學習家庭醫生的服務理念;組織管理人員到外區和本區同級醫療機構參觀學習,2名管理人員到華東醫院脫產進修行政管理。通過與華東醫院簽署雙向轉診康復病房合作協議,建立了良好的技術協作關系,兩年來華東醫院專家教授到中心教學查房224人次,專科帶教45人次。
積極鼓勵醫務人員開展課題研究,中心先后承擔市、區科委課題、全國社區衛生協會課題、市及區衛計委課題15項;與華東醫院合作課題3項;在各級各類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余篇;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組織與制度創新》、《家庭醫生制度的模式與機制創新》等“上海長寧的試驗”系列叢書的編寫;獲著作版權1篇,新型實用專利1項;部分管理者及全科醫生承擔了中國社區衛生協會等舉辦的各類培訓班授課任務。
江蘇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業務用房是由三幢老式洋房組成,特殊的房屋結構要求我們在改善服務環境,優化服務流程上下功夫。三幢獨立的建筑正好形成預防、門診和住院三個區域,實行預防保健和醫療康復分門進出。“醫健通”健康自助體驗館就設在醫療區的門口,方便患者自行測量血壓、心率、血糖。預檢大廳安排專人接待導醫,開放式的發藥和收費窗口,拉近了醫患之間的距離。開設了家庭醫生服務區,建立了家庭醫生工作室,簽約居民全部實行門診預約服務,減少了排隊等候的時間。開辟了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域,包括中醫治未病服務區、診療區和非藥物治療區。在開展中醫藥診療的同時,做好健康人群的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
中心所有科室全部實行“一人一診室”,在診療中注意保護患者隱私。由于樓道、斜坡較多,中心建立了無障礙通道,配有盲文、盲道和扶手,對行動不便者還在底樓設有專用診室,處處體現人性化的服務。
信息化建設是提升社區衛生服務內涵的金鑰匙。近年來,中心已經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管理系統。醫療分診平臺規范了門診病史及處方書寫質量,引導醫務人員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和合理用藥,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通過“指尖上的家庭醫生”信息平臺,家庭醫生在社區或居民家中利用APP就能開展防治一體化服務,及時更新健康檔案信息;“醫鍵通”平臺,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醫保支付的內容植入其中,成為簽約居民與家庭醫生互動的“掌中寶”,同時為客觀、科學、有效評估家庭醫生的工作量、服務能級、滿意度提供了信息化管理手段。
近幾年來,中心全面實行家庭醫生制服務,為家庭醫生配備了助手,形成醫護組合的最佳模式,并為每位家庭醫生建立了工作室,規范了家庭醫生的工作內容。以貧困人群及最需要健康管理的人群為簽約服務的主要對象,逐漸延伸到健康人群;為他們提供健康評估、預約門診、優先轉診等10項優惠服務,住院部還為家庭醫生預留了住院床位,及時解決簽約居民的住院問題。創新簽約模式,探索通過微博、微信渠道簽約,吸引社區白領人群接納家庭醫生。依托三級醫院專家,組成家庭醫生技術支撐團隊;借助區域內遠程心電圖、B超、檢驗外包渠道,為患者提供便捷、優質的輔助檢查服務。為簽約居民提供多項優惠政策,如簽約居民可以配到基本藥品目錄以外的藥物,對吸引簽約居民到家庭醫生處首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到2013年10月,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已經達到42.99%;家庭醫生首診率為58.87%;預約門診率為27.65%;逐級轉診率為14.30%;簽約居民滿意率達到97.25%。
作為國家發改委“全科醫生執業方式和服務模式改革”十個試點區之一,目前中心正積極探索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與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斷完善以組建分工合作的服務團隊、推行防治結合的契約服務、實行人頭包干的支付制度、建立服務導向的分配方式、形成自由選擇的競爭機制、構建分級診療的協作模式以及信息化建設等6+X項目。通過試點,引導家庭醫生更注重健康管理成效,使家庭醫生真正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
“深化改革謀發展,創新機制守健康”是江蘇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展的永恒主題,中心全體員工將繼續遵循“崇尚醫德、精益求精、服務社區、關愛健康”的服務宗旨,將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