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癰,即急性乳腺炎,指乳腺組織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在妊娠期發病的稱為“內吹乳癰”,在哺乳期發病的稱“外吹乳癰”。發病率約占產婦的1%以上,是哺乳期婦女常見病。病因主要是乳房不潔,細菌進入引起感染;乳頭凹陷,嬰兒吸不著乳頭導致乳汁無法排空;乳腺管不通,喂奶時嬰兒不能完全吸盡;乳汁多,嬰兒不能一次吃完;奶頭被嬰兒吮破,細菌從乳腺導管進入;等。
乳腺炎發病初期,產婦會感到乳房腫脹,出現小的硬塊,如不及時處理,會導致腫脹加重,硬塊變大,表面發紅,同時出現寒戰、高燒、惡心、口臭、便秘甚至乳房膿腫破潰。因此,保持乳頭清潔,定時哺乳,積極按摩,使乳腺管通暢,可有效預防乳癰。
早期按摩和吸乳是避免乳癰的關健,患者可自我按摩,家屬亦可協助進行。按摩時用一手托扶患側乳房,另一手自腫塊上方向乳頭反復抹、推,以乳汁從乳腺口排出為度。按摩時應輕柔緩和,自乳房腫塊周圍逐漸移向腫塊中央,并配合按摩乳根穴(位于人體的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數分鐘。妊娠期發病者也可按摩此穴。
如果乳房出現脹痛,應先讓嬰兒吮乳,如吃不完,可用熱毛巾在乳房脹、硬的部位熱敷,再用手掌輕揉乳房,然后用手擠壓乳房,將乳汁擠出。可反復多次輕揉、擠壓,直至乳汁排空。擠壓乳房時切忌用指尖抓擠,應用指腹擠壓,以免劃傷皮膚。若腫脹疼痛嚴重,可用吸乳器吸出乳汁,保持乳腺管通暢。
哺乳期一旦發生乳房紅、腫、熱、痛,排出乳汁顏色變黃,應停止給嬰兒哺乳。可用三角巾或乳罩托起患乳,用冰袋或涼毛巾敷患處,以減少乳汁分泌。同時選用中成藥連翹敗毒丸、五福化毒丹、西黃丸、三黃片、魚腥草片、雙黃連口服液等口服,配合云南白藥、六神丸、紫金錠、七厘散、雙黃連粉針劑等局部外敷,或用硫酸鎂溶液熱敷。用蔥白或大蒜搗爛敷患處,也可有效緩解。癥狀較重的可用炒麥芽、生山楂各60克,煎水代茶,或芒硝9克外敷等方法回乳。斷乳時,應逐漸減少哺乳時間,再行斷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