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癔病多見于5~10歲的女孩,流行病學提示與遺傳有一定關系。后天因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當、父母過分溺愛,形成任性自私、好顯示自己和暗示性強的癔癥性格。在此基礎上,兒童期癔癥常由于情緒因素而誘發,如委屈、氣憤、緊張、恐懼、突發生活事件等。導致前次發作的類同情景、事物、談話內容等均具暗示作用,可誘導癔癥再次發作。若有軀體疾病、疲勞、體弱、睡眠不足等情況,也容易促發。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誘因可導致集體癔癥,如面臨考試、教師過于嚴厲、計免注射、類似病人的表現、同班同學死亡或受傷、疾病流行等。集體發作往往出現在教室、課堂、操場、集體宿舍或醫院病房內。有些宗教迷信活動、災難、突發生活事件、戰爭、社會變遷等,也可促發集體癔癥。
兒童癔癥的臨床表現形式與年齡因素有明顯關系,可表現為分離癥狀和轉換癥狀。分離癥狀多呈情感暴發,幼兒表現為大哭大鬧、四肢亂動、屏氣、面色蒼白或青紫、大小便失控等,以引起父母的關注。由于每次發作后要求便得到滿足,導致反復出現類似發作,使異常行為模式固定下來。較大兒童則表現為煩躁、哭鬧、沖動、砸物、揪發、撕衣,或在地上打滾抽搐等。發作時間長短不一,與周圍人的關注程度有關。發作后有部分遺忘。
兒童癔癥的轉換癥狀以痙攣發作、癱瘓、失明失聰、失音等為主。如跌倒昏迷狀,四肢挺直或角弓反張,四肢癱瘓而不能走路或手不能活動,突然說不出話或聲音嘶啞,等。這類癥狀可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時或前后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發作形式可逐漸接近成年人。兒童癔病癥狀易變化,易受暗示,發病突然,消失也快。
癔癥的特點是癥狀無器質性病變基礎,無法用神經解剖學作解釋,而且癥狀變化的迅速性、反復性不符合器質性疾病的規律。患兒多在引人注意的地點、時間發作,癥狀夸大或具有表演性;暗示性強,容易受自我或周圍環境的暗示而發作,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好轉。根據以上特點,可以與其他疾病鑒別。
家長和老師應注意消除引起孩子癔癥發作的有關因素,改變其易受暗示、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質,避免孩子從發作中獲得好處而反復出現類似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