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說“肝膽相照”,肝和膽是連在一起的,肝在上,膽在下,是一對“患難兄弟”。人的肝臟重1.5公斤左右,分左右兩大葉。平時藏在肋弓里,用手摸不到它。如果肝發了炎,體積腫大,醫生在患者的肋弓下一按一壓就能摸到它了。
肝臟屬于消化系統,是人體內一個最大的消化腺,為生命不可缺少的臟器。胃、脾和膽囊生了病,可以把它們切掉,生命仍可照常維持。如果把肝切掉,人就會很快死亡。
肝主要由肝細胞組成,是一個“多功能的綜合化工廠”。它能分泌膽汁幫助消化,并制造和加工各種代謝所需要的物質。但它的最大功勞是解毒和防御功能,人們吃下的含毒或有害物質都集中到肝臟,由它進行“無害化”處理。因此,保護好肝臟對健康長壽有重要意義。
與肝相連的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倉庫”。膽囊向下延伸著一個很細的管子,叫“膽管”,肝分泌出來的膽汁,通過膽管流入膽囊。當進食脂肪和蛋白質食物時,膽囊收縮,將膽汁排入十二指腸,幫助食物消化。膽囊是個“是非之地”,既容易感染發炎,又容易積聚沉淀雜物形成結石。
肝與膽為什么會發炎
人們常說“怒氣傷肝”或“嚇破了膽”。怒氣可以傷肝,這是千真萬確的;至于說“嚇破了膽”,只是個夸張的形容。
引起肝臟發炎的原因很多,比如得了傳染性肝炎、慢性肝炎、營養不良、肝吸蟲病、脂肪肝、肝癌、肝硬變、血吸蟲病以及布氏桿菌病、鉤端螺旋體病等,都會使肝細胞受到損害,引起肝臟發炎、腫大。
健康人有時也會肝大,比如4歲以下的兒童,肝下緣大多在肋下1~3厘米;20歲以下的青少年,肝大也占40%以上。成人的肝,晚上比早上大,運動后比安靜時大,甚至飯后、酒后也會暫時性肝大。在高原地區(如青藏高原)住幾個月,一部分人的肝也會增大,但回到平原,兩個月后又可恢復正常。體質瘦弱或內臟下垂的人,有時肝也會下垂。以上都屬于生理性肝大,沒有不適感覺,對健康無影響。
疾病引起的肝損害,一般都會肝大,把疾病治好了,肝可恢復正常。一些慢性肝炎(如遷延性肝炎)病情雖不嚴重,但卻反反復復,遷延很長時間,病程可達數年或十幾年。
膽道內有了寄生蟲或是細菌感染,可以引起膽囊發炎;膽中生了結石,使膽汁受到阻塞、淤積,膽囊受到刺激,也可引起發炎;膽固醇代謝失調和胰液向膽道反流,侵蝕膽囊壁,也可導致膽囊發炎。膽囊炎和膽石癥易發于35~50歲,女多于男,特別肥胖和多產婦女患病率較高,大約5‰。
膽囊炎發病的原因之一,是平時食入脂肪過多;而膽石的形成也與攝入膽固醇過多有一定關系。因此,患者應限制動物脂肪的攝入。患蛔蟲癥和膽汁淤積都是膽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生活中如何呵護肝膽
肝、膽都很重要,平時要注意保護。保肝,首先要避免肝受到損害。這里面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要少用、慎用或不用能增加肝臟負擔和對肝細胞有毒的藥物。肝病患者更應注意保肝,可常服維生素類如酵母片和維生素A、C、E、B族,亦可用復合制劑如21金維他。增強肝臟解毒能力的藥物肝泰樂,可協助肝臟解毒,改善肝功能。二是飲酒要適當。因為95%以上的酒精要由肝臟解毒。肝有了病,解毒能力差,如繼續飲酒,會加重肝細胞的損害。三是注意中醫一再提醒的“怒傷肝”,不要生氣,保持精神愉快。
護膽,主要是平時少吃肥肉、豬腦、豬肚等內臟和魚籽、蛋黃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油膩大的油炸食物也要少食。飲食要清淡,多吃容易消化的新鮮果蔬。同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感染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