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養生觀念的增強,進補已成為許多人的健康選擇。尤其是老年人、平時體質較弱或病后體虛者,更想通過進補(藥補與食補)來增強體質。然而其中不少人在進補相當一段時間后,并沒有收到應有的功效,有的甚至還出現了不良反應。這是什么原因呢?遇到這種情況是停止進補,還是繼續進補呢?筆者認為,凡遇此種情況,就應認真檢查一下自己進補的全過程,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出原因,然后針對主要癥結進行調整,方能取得進補的效益。
進補目的是否明確中醫認為,人體之虛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與五臟虛等不同,所以進補目的必須明確,診斷清楚,辨證施補,有的放矢。若原來是自己隨意選擇的補品,或聽他人介紹,或聽信廣告宣傳而自購補品,就應請醫生檢查診斷并指導,看看原來自己進補方向和所用補品是否正確,有無盲目性,進補的季節選擇是否正確,等,及時進行調整。否則,濫用補品非但無益,還可能會引發許多副作用,危害健康。
進補方法是否適當進補有平補、緩補、峻補等不同。需要平補、緩補者,宜選擇平和、清淡和容易消化吸收的補品,如蔬菜、水果、各類補益飲品,以及各種性質柔和的藥食品種,如蓮子、大棗、核桃仁、黑芝麻、山藥、銀耳、黑木耳等,緩緩進補;若需大補、峻補者,則宜選用血肉有情、補益力較強的各類補品,如羊肉、雞、魚、海參、人參、鹿茸等,而且一定要遵從醫生的指導。
用藥劑量是否合適在進補過程中,劑量的掌握非常重要,一定要按適當合理的劑量進補。用量過小,杯水車薪,達不到補益之目的;用量過大,則會產生很多副作用。因為“是藥三分毒”,“食能養人,也能傷人;水能浮舟,也能覆舟”,那種認為進補“多多益善,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觀點是非常錯誤的。研究與實踐證明,即使是人參、維生素、鈣片等常用補品,若用量過大,也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
謹防“虛不受補”身體虛弱者,大多消化功能也差,而各類補品,有許多品種都比較滋膩,不容易消化和被腸胃吸收,若補之不當或劑量較大,反而會引起腹脹、納呆等癥狀,這種情況就是中醫所說的“虛不受補”。所以,進補一定要顧護脾胃。若是進行食補,可先選清淡容易消化的品種緩緩調補,以醒脾養胃為先,漸至稠厚甘醇,循序漸進,使胃氣復醒,納谷漸香;千萬不要急補、驟補。必要時還可先服中藥調理脾胃,使消化功能恢復正常時再進補,這樣才有利于各類補品的消化吸收。
檢查補品是否合格目前各種補品種類繁多,而且魚目混珠,其中還有不少是假冒偽劣產品。有的品牌雖不是假冒產品,但其廣告宣傳也往往是夸大其詞,誤導人們購買服用。使用此類產品,不僅難以達到進補目的,盲目服用反而有害。所以,選擇補品一定要認真和慎重,最好選擇那些大家公認的名牌優質產品,并在使用前嚴格檢查出廠日期、失效期和批號等,切不可購買三無產品。若是購買參、茸等貴重中藥補品,最好到信譽較好的中藥店購買,并注意索要購物發票,作為憑據。
生活起居是否規律進補不是單純的補養問題,還涉及到人的整體情況,包括飲食、睡眠、運動、精神等各個方面的協調。保持精神愉快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達到進補目的的重要保證。若生活起居無常,經常熬夜,睡覺不足;或暴飲暴食,偏食挑食;或不重視適當運動鍛煉;或精神被各種不良情緒所左右,焦慮緊張,生氣動怒;或進補斷斷續續,若想收到進補之良效,都是比較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