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游學十六七年,認識的北大教授不少,但留下印象最深的,卻是侯仁之先生。
記得當時恰逢北大建校100周年,我正在北大出版社文史哲編輯部兼職,曾登門拜訪過侯老。之后,我每每走過燕南園,都會在侯宅門前留戀駐足!偶爾看到侯先生夫婦相扶幸福散步時,也無不默默地遙望,默默地祝福他們!
侯先生出生于1911年12月6日,如今已近百二歲。他長期致力于北京城市歷史地理研究,為北京古城保護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德高望重,著作等身,治學嚴謹,堅持實事求是;他從現代地理學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轉移、城市發展的特點及其客觀規律等關鍵性問題,其學術價值超越了地理科學的范圍。
1939年,侯老和燕大的同學張瑋瑛結婚,相濡以沫70多年,相伴至今。北大的百歲壽星屈指可數,侯老夫妻雙雙長壽,到底有什么秘訣呢?
我的鄉黨、恩師、原北大中文系張興根先生對此最有發言權。他與侯老是忘年交。相交40余年,對侯老的生活起居與養生之道,非常了解,歸納總結了侯老的五條長壽之道:
一是夫妻和諧恩愛,相敬如賓,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夫妻幾乎不吵架,有問題也都及時溝通。在生活方面,侯夫人對侯老關懷備至。
二是他們生活樸素,飲食清淡。從不大吃大喝、大魚大肉,粗茶淡飯,卻怡然自得。侯老注重食補,平時多吃蔬菜、雜糧和豆制品,這些對老人家的健康非常有益。
三是侯老特別注重身體鍛煉。在燕大上學期間,經常參加學校的體育活動,曾得過全校的長跑冠軍。他還擅長徒步旅行,1955年秋天,侯仁之在北大給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就是帶學生一行二三十人,從北大西門出發,往西,走掛甲屯……邊走邊介紹北京的歷史和變遷。80多歲時,他還和師生一起去西北田野考察,與師生同吃同住。晚年,他和夫人更是堅持鍛煉,每天散步,在未名湖或燕南園,經常可以見到他們相扶而行的身影。
四是性格豁達、心情開朗。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他人格高尚,德藝雙馨。為學扎實,做人低調,不是專業上的事,從不指手劃腳。他提攜后進,不遺余力;大公無私,樂于奉獻。他畢生搜藏的地理文獻資料,可謂價值連城,但他卻囑咐親屬,要求將它無私地全部捐贈給母校北大圖書館,體現了老一輩學者的高風亮節。
五是待人熱情,樂于助人!侯老對所有上門的客人,不論年紀大小,都平等對待,讓人感動不已。與同事和晚輩相處融洽,從不生氣。他經常幫助別人,特別是那些慕名遠道而來,登門求教的年輕人,他從不擺架子,都是熱情接待,從不拒絕……
在侯老百歲壽辰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賀信給予了高度評價,稱他為“一代宗師”。賀信說:“半個多世紀以來,您將個人追求,緊密融入國家發展進程,奠定了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基礎,開辟了嶄新的學術領域。您以傳承中華文明為己任,為北京的城市規劃與建設、為中華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論據,作出了杰出貢獻。您致力于教育教學,為國家和民族培育了許多優秀人才,成為海內外學界,共同敬重的一代宗師。您堅守愛國報國、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情懷,耄耋之年,仍辛勤耕耘,展現出高尚的人格風范,為全社會樹立了典范。”
張興根先生的賀詩,恰是侯先生高風亮節、百歲人生的高度概括———
扎根燕園,歲月悠悠。甜酸苦辣,幾度春秋?折磨受盡,二度拘囚。霜凌雪辱,士節不丟。疾風勁草,浩氣如虬。煨蓮頡剛,學界一流。導師指引,晚生籌謀。歷史地理,開拓研究。京郊古跡,西北沙丘。實地考察,雙臻豐收。教科興國,昂首排頭。桃李滿園,筆耕不休。碩果累累,馨溢五洲。少壯志遠,晚節勁遒。虛懷若谷,境界深幽。愛我中華,甘為孺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