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炎熱的暑季,人體消耗了大量的體能,秋季合理進補不僅可以彌補夏季的過度消耗,還能強壯身體,儲存精力,度過寒冷的冬天。但秋補宜平,不能盲目大補溫熱之品。因為秋多燥邪,溫熱之品易助燥邪生火,且秋季脾胃功能比較虛弱,多進溫熱之品會虛不受補。
秋季最好以“養”為主,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切忌人參、鹿茸、黃芪等大補之品。一般而言,應以食補為主。可以選擇茭白、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山藥、扁豆等藥食兩用之品,最好做成滋補藥膳,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飲食方面宜多酸少辛,多吃溫、軟、淡、素、鮮的食物及生津、潤燥的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避免涼、燙、硬、辣及油膩的食品。
此外,秋季容易出現口干唇燥等“秋燥”癥狀,可多食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品等。由于經過炎熱夏天,脾胃功能比較虛弱,滋膩的食物和藥品能損傷脾胃,用各種豆類與大米煮成的稀粥是調節脾胃最好的飲食。立秋后早晨喝碗粥,既可瀉秋涼,又能防秋燥。秋季最適宜的粥有玉米面粥、紅薯粥、山芋粥、芝麻粥、紅豆粥、苡米粥、蓮米粥、綠豆粥、小米粥、紅棗糯米粥等。這些食材容易找,煮粥又很簡單。
中醫強調進補要分清寒熱虛實,不能一概而論,要因人而補。比如對身體虛弱者進行補益,必須弄清楚體質的寒熱虛實,對癥進補。虛癥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偏熱者手足心熱,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澆油”。
老年人身體比較虛弱,各個組織和器官的功能減退,表現為體力減弱、抗病能力低下、聽力和視力減退、白發脫發、健忘失眠、食少畏寒等特有的生理現象,還有許多老年人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老年病,可根據秋天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老人,可以多服食具有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對強壯老人脾胃有益。以下兩則食補方有潤肺祛痰、滋陰養腎、增強體質、延緩衰老和防治疾病之功,老人可常食之。
銀耳紅棗湯銀耳30克,紅棗7枚,冰糖30克。將銀耳用溫水泡發,清洗干凈,放入碗內,加入冰糖、水適量,置于蒸鍋中,蓋上碗蓋,蒸約1小時,即可食用。滋陰養腎、健美潤膚,抗衰延年。
百合白木耳湯百合100克,白木耳20克,白糖少許。百合、白木耳泡發,清洗干凈,放入碗中,加入白糖,放入蒸鍋內蒸30分鐘即可食用。潤肺祛痰、滋補腎陰,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