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類風濕關節炎黃金治療期
類風濕關節炎最初2~3年病情進展最快,若得不到及時規范治療,75%的患者2年就會出現骨破壞,關節活動功能受限,有些甚至3年就可致殘。由此可見,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甚為關鍵。
部分患者發病之初總希望得到根治,一家醫院治療幾周,停藥后又痛,再換一家醫院再治療幾周;更有甚者遍訪各地“神醫”,買遍道聽途說的“神藥”。但就是在這辛苦的轉診就醫的過程中,關節逐漸出現畸形。這時再到風濕病專科就診,已經錯過了黃金治療期。
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
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和歐洲抗風濕病聯盟聯合推出了類風濕關節炎新的分類標準(A-D的項目評分相加≥6分,明確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A:受累關節1個大關節(0分);2~10個大關節(1分);1~3個小關節(有或沒有大關節)(2分);4~10個小關節(有或沒有大關節)(3分);超過10個關節(至少一個小關節)(5分)。
B:血清學(至少需要1項結果)類風濕因子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陰性(0分);類風濕因子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至少一項低滴度陽性(2分);類風濕因子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至少一項高滴度陽性(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3分)。
C:急性期反應物(至少需要1項結果) C反應蛋白和血沉均正常(0分);C反應蛋白或血沉異常(1分)。
D:癥狀持續時間<6周(0分);≥6周(1分)。
當出現手足關節腫痛,呈對稱性,累及多部位,并且伴有早晨起來關節發僵發硬時,就應該盡快到風濕專科就診。如果能做到早診斷、早規范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完全可以遠離殘疾,擁有精彩人生。
規范化類風濕關節炎治療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分四類,第一類是非甾體抗炎藥,第二類是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第三類是糖皮質激素,第四類是生物制劑。患者應盡早使用改善病情抗風濕藥,按需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必要時選用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
當患者出現關節腫痛,給予非甾體抗炎藥消炎止痛,可以很快緩解炎癥,但不能阻止骨質破壞。
以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為代表的改善病情藥,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基石,一旦確診就應立即應用,可單用,也可與其他改善病情藥聯合應用。
糖皮質激素是把雙刃劍,分為短效、中效、長效三類,運用的好可以起到延緩骨質破壞,胡亂運用副作用頗多。對于病情進展快、炎癥反應明顯的患者可短期應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常選用中效激素潑尼松、甲潑尼龍。
生物制劑在風濕病治療中有里程碑意義,對大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有效,可短時間內迅速控制癥狀,阻止骨破壞,但價格昂貴,患者可依據自己經濟實力斟酌選用。
恰當運用輔助治療
部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雖然得到規范治療,但仍有少數關節輕微腫痛,這時恰當的輔助治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筆者所在醫院對這些患者常給予瑤藥包熱敷熨、瑤藥藥浴治療,通過溫熱效應,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藥物直達病所,加速新陳代謝,幫助炎癥吸收,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對于關節隱痛患者,還可給予藥酒祛風活絡精、祛瘀消腫精外擦,使病人安然入睡。對于病久關節僵硬、活動受限者,可選用針刀松解術,有時可立即使關節活動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