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資產。它維系著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進而凝聚整個社會和國家。“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孝親敬老是人類道德情感的基礎,是精神文明的最佳體現。
然而生活在都市快節奏的今天,將近而立之年的80后們,又該如何盡孝呢?
“三明治族”的過年煩惱
“今年過年去誰家過?”
這個問題自結婚以來就一直困惑著29歲的曾瑩小倆口。他們像眾多80后一樣,在北京上大學、工作、結婚,然而一個來自浙江,一個來自山西,“去誰家過年”成了這對獨生兒女每年必須討論的問題。
“工作很忙,經常出差加班,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機會回家,從內心來說當然是希望能一起回自己的家了,父母也盼著呢?!痹撎寡裕瑫r面露難色,“對方也是這么想的,所以有時候難免有些僵持。”
有曾瑩這樣困惑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曾經,80后都是父母掌心的寶,如今80后也陸續步入而立之年,開始擔負起贍養父母,生兒育女的重任。因為8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他們有一個形象的名稱——“三明治族”。所謂“三明治”,多少有些像夾心餅干的狀態,“腹背受敵”讓你動彈不得,因為大多數80后面對的都是“421”陣型——兩個人負擔四個老人和一個孩子。對于日益年邁的老人,我們當然想常伴他們身邊噓寒問暖,但是工作、生活的壓力讓我們不得不放棄天倫之樂,要么留下老人獨守空房,留給做兒女的只能是無盡的牽掛與擔憂;要么將他們送進養老院,以緩解生活重壓,可是這樣的做法究竟有多少人能夠接受?這其中又有多少甘愿和無奈?
孝道如何跨越空間
目前網絡上流傳著一位外地上班族計算的每年回老家陪父母的時間,結果讓人震驚:以每年只能在春節回一趟家為例,7天假期,真正在家時間不超過5天,除去聚會、應酬、睡覺、吃飯、購物的時間,真正陪父母的時間大概只有24小時。假設父母今年55歲,能長壽活到85歲,以后30年在他們身邊的時間也不超過720小時,只有短短的一個月!
古語云:“父母在,不遠游?!比欢?,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異地工作、求學已經成為當下很多年輕人的必然選擇。家庭成員的流動、空間的距離,讓孝道文化中最底線的“奉養”成了越來越難做到的事。雖然現代通訊手段可以變天涯為咫尺,網絡視頻通話可以把天涯游子瞬間帶到眼前,但老人仍渴望兒孫滿堂,共享天倫之樂。
目前,國內已有部分城市規定,凡是子女與父母戶口不在同一地,且父母身邊無子女照顧的,父母可以把戶口遷入子女居住地,享受當地老年人的一切待遇。然而,把老人接到身邊就萬事大吉了嗎?
“兒子把我接過來是想孝順我,但我還是覺得在老家住得自在?!奔易∝S臺的劉大媽時常向鄰居念叨自己的兒子孝順,但她同時深深懷念著山東老家的一畝三分地。
劉大媽的兒子曉峰從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前兩年在家里資助下貸款買了一套小兩居。事業有成,還在北京買了房,無論在劉大媽的眼里還是在父老鄉親看來,曉峰都是老家人的驕傲。曉峰也一門心思想孝敬獨居的母親,于是把母親從山東接到了北京。然而大城市的節奏和房貸的壓力,讓曉峰在家陪老母親的時間屈指可數,大多數時候,劉大媽只能坐在落地窗前看遠處飛翔的白鴿,聽城市里川流不息的車聲。
“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成了大城市中多數老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梆B兒防老”的觀念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在很多人眼里,會不自覺地將老人送進養老院這樣的行為與不孝畫上等號。因此人們固執地認為,讓老人和自己一起住就是盡孝。但實際上真是這樣嗎?當種種現實問題撲面而來,當各方壓力突然襲來時,我們真的扛得住嗎?住慣了大院平房的老人們,沒有了鄉里鄉親的作伴和同樂,他們真的開心嗎?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
賣身葬父、臥冰求鯉、恣蚊飽血……元代學者郭居敬編纂的《二十四孝》作為孝敬父母的經典一直流傳至今。今年,“二十四孝”的熱度因為一個新版本而再次飆升。
“經常帶愛人、子女回家”“教父母學會上網”“支持單身父母再婚”……這是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等共同發布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動標準。一石激起千層浪,有關如何孝順父母的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熱議。
中國人對孝道的感悟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墩撜Z》第一篇《學而》就闡述了儒家思想的兩大基本道德規范“入孝出悌”,意為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缎⒔洝烽_宗明義章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币鉃椋⑹且磺械滦械母?,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至今仍大熱的古代幼兒讀本《弟子規》,其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流傳數百年的“二十四孝”故事更是中國孝文化的極致體現。
然而,傳統“二十四孝”中有很多迂腐的道德標準已不合時宜,于是,新“二十四孝”應運而生。它既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又結合了新時代的特點,值得肯定,對當代社會弘揚傳統美德,倡導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新“二十四孝”是引導性的,更強調喚醒公眾的孝心,讓老人外安其身、內安其心。但多數年輕人看了新“二十四孝”后的第一反應是“愧疚”,很少有人能全部做到?,F代都市人快節奏的生活,像哪怕給父母打個電話這樣的小事也要精打細算,疏忽者不在少數。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年齡不同,盡孝的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60后與90后的差別就很大。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父母年齡多在七八十歲,他們盡孝的方式多以關愛老人的身體健康和物質生活為主,“為父母買合適的保險”“定期帶父母體檢”“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成為普遍的選擇;而90后更加注重與父母精神上的交流與溝通,如“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帶父母出去旅游或故地重游”“支持單身父母再婚”等等。70后、80后正處于事業的關鍵時期,加上孩子普遍較小,在照顧老人與教育孩子的協調中,自己的重心更加偏重孩子。
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認為,年輕人孝敬父母可以遵循三條原則:第一條是“外安其身”,關心老人現在的物質生活,比如說給他們零花錢、做頓飯、買保險等,讓老人有比較好的生活條件;第二條是“內安其心”,比如教他們上網、支持他們的業余愛好,讓老人不因為年齡大而感覺遠離時代;最后一條是尊重老人的生長環境、尊重他的歷史時代和他的朋友圈子,并且讓他融合進年輕人的朋友圈子,比如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場合、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等。老年人真正需要肯定的是他的價值,他寧愿多做一些事情,包括教育孩子。一個老人在家里的位置、受到的尊敬,比衣食更重要。
“孝”首先是內心的愿望。孝敬孝敬,內心有敬重,外在才有孝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從外在的孝到內在的敬,從自己的家再到社會,多一點溫暖,少一些偏激,老人們才能更幸福,社會才會更和諧。
新“二十四孝”,你做到了幾條?1.經常帶著愛人、子女回家;2.節假日盡量與父母共度;3.為父母舉辦生日宴會;4.親自給父母做飯;5.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6.父母的零花錢不能少;7.為父母建立“關愛卡”;8.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學會上網;10.經常為父母拍照;11.對父母的愛要說出口;12.打開父母的心結;13.支持父母的業余愛好;14.支持單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帶父母做體檢;16.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18.帶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動;19.帶父母參觀你工作的地方;20.帶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鍛煉身體;22.適當參與父母的活動;23.陪父母拜訪他們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場老電影。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