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學家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模式的改變,比如家庭小型化,各類洗滌和消毒劑的廣泛使用,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日漸增多,以及食品中越來越多的化學添加劑,導致近20年來,無論是最常見的流行性過敏性鼻炎、花粉熱、食物過敏,還是與過敏有關的哮喘和鼻竇炎,患病的人數都急劇增長。以美國為例,有過敏史的人數已接近5000萬,占人口的1/5,每年有100多人因此喪生,治療的花費更是高達180億美元。
病因及類型
所謂過敏,就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一個敏感的免疫系統就如同在邊境線上巡邏的、警惕不安的哨兵,一旦發現“敵情”,便會立刻行動——調集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抗體參加戰斗。過多地釋放包括組織胺在內的炎性化學物質,引發人體典型的過敏反應:眼睛發癢、流鼻涕、胸悶、蕁麻疹或其他過敏反應。癥狀的輕重則因人而異。
過敏的類型主要有食物過敏、呼吸道過敏、皮膚過敏以及藥物過敏等。食物過敏癥患者中約有70%在30歲以下,多為兒童。有時很難找出特定致敏原,因為過敏反應大多延遲發生,有些過敏可能是由食品添加劑甚至是飲食習慣引起的。80%以上的過敏癥是由海鮮、牛奶、雞蛋清或花生引起的。
假相及識別
準確鑒別過敏癥有時非常困難,因為一樣的致敏原可導致不同的過敏反應,有人可能打噴嚏,有人可能出現蕁麻疹。此外,還有未知的因素隱含其中,影響醫生的判斷。盡管有相當多的人認為自己患過敏癥,但醫生堅持認為,兒童和成年人患過敏癥的比例分別是6%~8%和1%~2%。其他的人只是身體不適或是偶然的食物中毒。
盲目節食是造成虛假食物過敏的主要原因。節食者的腸胃因為長時間與食物隔絕,已經適應了只出不進的營養燃燒,加之精神與心理的條件反射,一看見食物就會惡心。久而久之,節食者不僅對食物產生直覺上的抵觸,甚至發展到頭痛、疲倦、情緒失控等,造成神經性偏食或厭食癥,根本不是什么食物過敏。
國內外一些專家統計顯示,有相當一部分人自認為對特定食物過敏,但真正出現病理反應的卻為數極少。這主要是由于節食或一些不愉快的記憶,使患者長期抗拒某種食物,而體內消化該食物的酵素便減少分泌甚至停止分泌,使身體再也不能接納該種食物。你如有類似的情況,一定要首先解除心理困擾,請專科醫生為你制定漸進式的飲食計劃,幫助你逐步恢復健康。
治療及預防
對過敏癥患者的最佳治療是避免接觸可激發過敏的致敏原。醫生的普遍做法是抗組織胺治療。這類藥物可阻斷組織胺引起的過敏反應。癥狀嚴重者可用類固醇激素治療。當有過敏性休克等緊急情況發生時,應立即注射腎上腺素以緩解支氣管痙攣,以免窒息死亡。
采用脫敏治療也可治愈某些過敏癥,讓過敏者接觸小量的致敏原,使人體逐漸適應這類物質,直至脫敏。
從預防角度講,有家族過敏史的嬰兒,最好母乳喂養,并在孩子出生6個月內不給他吃固體食品。3歲以內不要給他吃花生或魚。稍大一點的孩子或成年人,飲食的種類盡可能廣泛,因為飲食單一是非常容易引起過敏的。
(摘自《食品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