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故居的樟樹》(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是一篇構思巧妙、寫法別致的課文。課文主要描寫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字里行間飽含著對樟樹的贊美,和對宋慶齡的愛戴與懷念之情。
課文重點放在了對樟樹的描寫上,第四、五自然段用大量的筆墨由外而內、條理清晰地描寫了樟樹:先寫樟樹的外形特征,寫出樟樹四季常青和蓬蓬勃勃的特點;再寫樟樹的可貴之處,寫出樟樹所獨有的能永久保持的香氣。這里,又將筆墨的重點放在對樟樹可貴之處的描寫上,通過與別的樹木的對比,準確地寫出了樟樹與眾不同的特點,同時又自然地賦予樟樹某種耐人尋味的象征意義。
從表面上看,課文是寫樟樹。其實,只要留意一下課文的開頭和結尾,就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從不同的角度點明并強調了這兩棵樟樹所生長的地方——宋慶齡故居,宋慶齡對這兩棵樟樹情有獨鐘——“我舍不得這兩棵樹”;人們對這兩棵樟樹珍愛有加——總愛在這兩棵樟樹前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這樣,就把“宋慶齡”與“樟樹”非常巧妙地融合了起來,達到了“樹”“人”合一的效果。課文的布局因此而勻稱合度,課文的意趣因此而凝練厚重,課文的情感因此而濃郁真摯。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如此看來,這篇課文其實是借樹寫人,寫“樹”的目的就是為了寫“人”,以“樹”喻“人”,托物寄情。這種別致的寫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學完課文,方越寧同學嘗試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寫了一篇習作:
老宅院里的梅花樹
爺爺是首批企業(yè)改革而下崗的車工,后來在一家外資企業(yè)干著老本行,至今還不肯退休。
爺爺?shù)睦险豪镉幸豢妹坊洹N視r常看到爺爺給它修剪枝干,或澆水施肥。
去年冬天,爺爺家拆遷了。喬遷時,爺爺特意帶著我到老宅院里“慰問”梅花樹。
沐浴著冬日的暖陽,我跟著爺爺進了院子。風,送來了一陣淡淡的幽香。我抬頭望去,呀,梅花開了!盛開的梅花真美!一朵朵,一串串,金燦燦的花朵綴滿了枝頭,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我端詳著這些在凜冽寒風中舒展身姿的梅花,不由得想起陸游的詞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我見爺爺出神地望著梅花,好奇地問道:“爺爺,這梅花是不是讓你想起什么啊?”
爺爺摸摸我的頭,說道:“這株梅花樹陪伴我快30年了。你看,別的花兒已經(jīng)枯萎凋零,而梅花卻在刺骨的寒風中默默開放,裝點著清冷的冬季。”
天,愈來愈寒;而梅花,愈開愈旺!這,不正像爺爺嗎?盡管天寒地凍,卻依然兢兢業(yè)業(yè)地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方越寧的習作,你讀后有什么樣的感覺?請你把這篇習作與《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比較一下,細細地揣摩揣摩,看看小作者“借物喻人”的方法運用得是否恰當?
讀完方越寧的習作,再來讀讀許地山先生《落花生》的片段。讀后,相信你對“借物喻人”的方法會有更深的領悟。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出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
我說:“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讀到這里,不知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和領悟“借物喻人”的寫作奧妙。寫作時,恰當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習作表達更含蓄,更深遠。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以下兩點至關重要:
第一,事物的特點與人的品格要有相通或相似之處。這樣寫出來的習作,才會讓人清楚地認識到“物”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知曉借物來“喻”什么樣的人。否則,“借物喻人”就失去了價值。
第二,對事物的特點要進行重點描寫,要把“人”的特點寓于事物特點之中。比如,《老宅院里的梅花樹》重點描寫了梅花的樣子和爺爺?shù)脑捳Z,寫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品格,習作的最后把“物”與“人”巧妙地聯(lián)系了起來,點明了意旨,彰顯出“借物喻人”的魅力。
同學們,請你們去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物,也學著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來寫一篇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