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湯姆耳邊傳來了父親低沉的聲音。“為什么?”湯姆很不情愿地嚷起來。父親告訴湯姆,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限還有兩個小時,不管有沒有別人看見,他們都應該遵守規定。
雖然湯姆沒能夠擁有這條大鱸魚,但是,他卻進行了一次道德的抉擇,懂得了自律的重要,“釣”到了人生中最大的“魚”——做一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
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能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做到言行一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告誡人們“君子慎獨”,就是說,君子在獨處的時候要謹慎行事。在西漢時期劉向所編寫的《列女傳》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品德高尚的人,叫蘧(qú)伯玉,他不管人前還是人后都非常嚴格要求自己。
一天夜晚,衛靈公與夫人坐在宮里聊天。這時,遠處隱隱約約傳來了轔轔的馬車聲。漸漸地,那聲音越來越近。突然,車聲戛然而止。過了一會兒,那沉重的車輪聲在遠離宮門的地方又再次響起來了。
衛靈公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這是誰的車???怎么這么怪?”他的夫人肯定地說:“這一定是蘧伯玉的車,一般情況下,為了表達對君王的敬意,路過宮門時人們要停車下馬步行而過。蘧伯玉是我們衛國最講究禮節的賢人,他不會因為在夜里沒有人看見他,就不守禮節。這樣嚴守規則的人,不是他,還會是誰呢?”第二天,衛靈公派人去暗暗查訪,證實夜里坐車路過宮門的人果然就是蘧伯玉。
吳志翔先生在《美麗的規則》這篇文章中講述了自己在澳大利亞旅游時,被人們自覺遵守規則的美麗場景所震撼的故事。
一個傍晚,他乘著一輛車,從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出發,趕往澳洲南端的菲律普島,去看企鵝歸巢的美景。
此時,島上舉辦的摩托車賽快要結束了,有成千上萬輛汽車要駛往墨爾本方向,作者擔心回墨爾本的車流會越過中線開到他們的車道上,妨礙他們去觀看企鵝歸巢的美景。然而,出乎所有中國游客意料的是,雖然從北往南開的車只有作者所在的那一輛,由南向北的有上千輛,但是,對面的車流中沒有一輛越過中線!整個馬路看起來極不“平衡”,一邊是光光的道路,一邊是密密麻麻的車子。沒有一個所謂的“聰明人”試圖去破壞這樣的規則。
讓我們再回到《“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中吧。在這個故事的原文中,作者寫道:“轉眼間34年過去了,當年那個沮喪的孩子已是紐約一位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了。我再沒有釣到過像34年前那個夜晚釣到的那樣大的魚。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當我一次次地面臨道德抉擇的時候,我就會想起父親曾告誡我的話: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同學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也可能遇到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希望你們也將湯姆父親的話牢牢記在心里,在面臨道德的抉擇時,無論是否有外力監督,你們都能夠作出正確的抉擇,擁有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三年級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