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書香”“銅臭”,你一定很奇怪,書怎么會有香味,銅又怎么會是臭的呢?別著急,讓我們先聽聽它們背后的故事吧。
書香的來歷,和一種植物有關。原來,書的香氣并不源自書本身,而是來自蕓香草。古人為了防止蟲子咬食書頁,常常在書中夾放蕓香草,它散發出的香氣可以驅蟲、殺蟲,而對于愛書如命的讀書人來說,那味道可就是沁人心脾的“書香”了。
據說,著名的藏書樓寧波天一閣在明代剛剛建成時,圖書的蟲蛀問題非常嚴重,損失了不少珍貴的書籍。后來,天一閣的主人范欽發現,在眾多殘損的古籍中,唯獨有一本書完好無損。經過仔細觀察,范欽在那本書里發現了一株有香味的小草,那是他在廣西讀書時隨手夾入書中作書簽的。范欽向廣西友人去信打聽,得知這種小草就是蕓香草,于是他在天一閣中廣泛使用這種蕓香草防蟲,蟲蛀問題便漸漸不復存在了。
因為蕓香草給讀書人帶來這么大的幫助,“蕓”字便也和書結下了不解之緣。比如讀書人被稱作“蕓人”,校書郎又叫“蕓香吏”,書齋則有“蕓窗”之稱,就連書簽也有個雅號叫“蕓簽”。
而說到“銅臭”,需要注意兩點:“銅”不是指金屬,而是指錢;“臭”也不讀chòu,而要讀xiù,意思是氣味。這個典故出自《后漢書·崔烈傳》。
東漢靈帝時,買官賣官的歪風很重。對于買官的人,老百姓都打心底里看不起。有位叫崔烈的名士,當時已經位列九卿,地位十分顯赫,可他還想更進一步,便也加入了買官大軍,花了五百萬錢買到了司徒的職位。司徒作為三公之一,是當時的宰相,極為尊崇,可人們并沒有因為崔烈當了大官而尊敬他。大家雖然當面不說,心里卻都瞧不起崔烈買官的行徑。
有一天,崔烈問自己的兒子:“我現在當上了司徒這樣的大官,大家都怎么看待我呀?”兒子只好紅著臉說了實話:“大家都嫌您有股銅錢的臭味。”原本名望很高的崔烈,就這樣在歷史上落下了一個“銅臭”的評價。
書香雖然原本和書無關,但因為人們對書本、對文化有種特殊的感情,所以也就和書聯系起來,用來形容讀書的風尚;銅錢本來是無辜的,只是因為人們諷刺那些心存貪欲、掉進錢眼兒里的人,才組成了“銅臭”這樣一個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