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北碚區西河村位于華鎣山麓的茫茫群山之中,方圓20公里散居著300余戶人家,是當地地理位置最偏遠、自然環境最惡劣的村莊。這里,溝壑密布,山巒巍峨,山路極其難走,就是身強體壯的小伙子走著也會氣喘吁吁!可是誰能想到,有這么一個左腿殘疾的女人,幾十年來,靠著一副拐杖,靠著丈夫如大山一樣堅實的脊背,翻越山村的每一道溝坎,踏遍山村的每一個角落,為當地老百姓行醫送藥……
殘疾女子堅持追夢
1969年10月,周月華出生在西河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她的降臨給父母增添了無限歡樂,可是,一直到8個多月大時,小月華仍無法站立。憂心忡忡的父母抱著周月華到醫院檢查,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先天性小兒麻痹,左腿殘疾!這意味著周月華終生都無法正常行走。拿到這樣的檢查結果,父母的心都碎了。
隨著年齡增大,周月華明顯感覺到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她學習起來更加刻苦。雖然行動不便,但每天放學后,她還是趕著回家打豬草,等母親忙完再到地里將她打好的豬草背回家。喂豬、做飯、洗衣,凡是農村健全孩子能干的,她都干。
憑著驚人的毅力,周月華讀完了中學,且成績優異。這時候,她覺得應該為自己的未來作一下打算,嘗試著學一門手藝,于是就想去一所職業中專學電器修理。然而,修理電器需要搬動電視、冰箱等大物件,有時候還要上門服務,這對周月華來說顯然有難度。父親經過深思熟慮后給女兒建議道:“你力氣小,腿腳又不方便,學電器修理不適合。我覺得你可以學醫,做一名醫生不是你從小的愿望嗎?”當醫生確實是自己一直的夢想,可自己能行嗎?有些猶豫的周月華在父親的鼓勵下,很快就打消顧慮,堅定了學醫的信心。
然而,當周月華滿懷熱情地去報考衛校時,卻遭到冷遇——北碚區衛校不招收殘疾人。
倔強的周月華不甘心,決定上門再試一試。她先從柳蔭鎮坐車到水土,再乘船到施家梁,再從施家梁拄著雙拐一步一步挪向北碚區衛校。“姑娘,你這么急去醫院治病嗎?”路上有人好奇地問。“不是,我是想去學醫給人治病。”周月華坦然地說。當周月華鼓起勇氣敲開衛校校長辦公室的門時,校長對這個拄著雙拐大汗淋漓的女孩多了一份敬意。周月華的執著最終感動了校長,經過考試,她被北碚區衛校破格錄取。
兩年后,衛校畢業的周月華找工作時卻四處碰壁,一名相關工作人員甚至還對她說:“這年頭,身體健康的人工作都安排不過來,何況你一個殘疾人!”她委屈極了,但也正是因為這句話觸動和激勵了她,她發誓一定要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她決定自己開一間診所!西河村離柳蔭鎮有近5公里路,周月華覺得村民看病很不方便,而且有不少村民分散居住在幾個山頭,急需要有診所為他們提供醫療服務。
周月華將平時省吃儉用攢下來的200元錢,加上父母贊助的全家僅有的600元積蓄作為開診所的啟動資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一下做場地,藥品采購則靠兩個弟弟用小竹筐一筐一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華的“柳蔭鎮西河村衛生室”正式掛牌營業。
對西河村的村民們來說,周月華那兒是個看病拿藥的衛生室。但對于周月華來講,開診所既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又解決了自己的就業問題,更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可謂三全其美。
伏在丈夫的背上出診
然而有的村民看病需要周月華出診,她拄著拐杖艱難地行走在山間小路上,兩年下來,出診時那種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也曾讓她產生過“很難堅持下去”的感覺。但后來周月華遇到了人生中的“身體支柱”:丈夫艾起。
周月華清楚地記得,與這個樸實寡言的男人第一次相遇是在村邊的小道上。當時她正挎著藥箱,拄著拐杖艱難地行走,而他剛從沿海地區打完工回鄉,兩人迎面相遇,眼神忽然就交匯在了一起。當時周月華并沒有想太多,但艾起的心卻一直停留在這個女孩的身上……很快,艾起就托人去周月華家里提親。周月華問艾起:“你為什么會愿意和我這樣一個身體有殘缺的人在一起?”艾起紅著臉說:“是你自強自立、樂觀向上的精神打動了我,我很想和你一起去追尋美好生活。”周月華認真地說:“你要考慮清楚,如果我們結婚,你是要背我一輩子的。”不善言辭的艾起回答:“我早就考慮清楚了,背你一輩子,無怨無悔!”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兩人志趣相投,于1994年喜結良緣。
婚后,周月華的父母將鄰近西河村小學的一套三層舊樓房送給女兒當嫁妝。這里鄰近公路,出入方便,夫妻倆就將衛生室也搬了過去。此后,無論寒冬還是炎夏,無論刮風還是下雨,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村民有需求,周月華總是隨喊隨到。而丈夫艾起,就成了馱運周月華的一匹“馬”。每次出診,艾起都會攬起周月華的手,用寬闊的后背將她背到病人家里。就這樣,周月華趴在丈夫的背上,翻過一道道山梁,跨過一條條溝壑,為病人行醫送藥。時間久了,周月華被丈夫背著出診的身影,成了鄉村小路上一道最感人的風景。
2000年的一天,凌晨3點,細雨蒙蒙。“周醫生——周醫生!”睡夢中的周月華突然被一陣急促的打門聲驚醒。“艾起,快起床!”她趕緊搖醒沉睡的丈夫。原來是村民楊光照家的兒媳臨產了,請周月華立即去接生。她二話沒說,趴在丈夫背上就出發了。那是一條怎樣的山路啊!路面凹凸不平,山路盤旋陡峭,右邊,是高高的峭壁;左邊,是深不見底的懸崖,路下面的絕壁向里凹著,整個路基好像貼在絕壁之上。
借著微弱的手電筒光亮,丈夫背著妻子深一腳淺一腳地向楊家走去。在一個拐彎處,突然,艾起左腳一滑,右腿撐不住跪在了地上。趴在丈夫背上的周月華一下子被摔了下來,分不清東南西北,等她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坐在濕漉漉的路邊上,背靠著光禿禿的風化石絕壁,兩手本能地抓住了身邊的一叢灌木,雙拐也不知道摔到哪里去了。丈夫呢?“艾起,艾起!”周月華帶著哭腔大喊。
循著黑夜里傳來丈夫的聲音,周月華發現艾起已經掉到路下去了,幸好路邊的一叢灌木把他的雙手架住了,否則后果不堪設想……艾起的右腿膝蓋處鮮血淋漓。帶著疲憊和恐懼,驚魂未定的夫妻倆一刻也沒有停留,在陡峭的山路上走了一個多小時才趕到楊家,終于為楊家順利接生出了一個小寶寶,母子均安。聽著小寶寶嘹亮的哭聲,周月華一下子癱坐到了地上,她已經累得精疲力竭了。
盡管那次經歷至今還讓周月華有些后怕,但只要鄉親們需要,她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叫上丈夫起身出發。
由于夫妻倆的努力付出,這個小小的鄉村診所給村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幫助,但也由于他們時常出診,無暇照看年幼的兒子,兒子險些出大事……
兒子4歲那年一個寒風凜冽的夜晚,忙了一天的周月華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溫暖的家里。兒子艾煜晧長得健康、可愛,每次看到兒子,周月華身上的疲勞就會一掃而光,而好不容易見到媽媽的兒子很快就安靜地睡著了。
剛剛圍著火爐坐下來,周月華端起碗正吃著晚飯,村里的楊老大突然氣喘吁吁地跑了進來,著急地說:“周醫生,快,我父親又犯病了,喘得接不過氣了!”周月華一聽,趕緊放下飯碗,喊起丈夫就走。情急之中,他們竟把剛睡著的兒子獨自留在了家里。
一個多小時后,等周月華出診回來,遠遠地便聽到了孩子凄厲的哭叫:“媽媽……媽媽……”這聲音在寂靜的山村夜空是那么清晰,把夫妻倆的心都撕碎了!周月華驚慌地說:“是兒子,晧晧怎么啦?艾起,快!”說著,周月華大顆大顆地淚水流了下來,把丈夫的衣服都浸濕了。
回到家,眼前的一幕讓兩人驚呆了:地上一大攤水,兒子坐在地上,臉上全是淚水。原來,兒子醒來后,不見了爸爸媽媽,四處尋找,把燒在火爐上的一壺開水打翻,燙傷了手臂。周月華慌忙幫兒子剪開衣服,只見兒子白嫩的小手已變得血肉模糊,皮膚全脫了,一大片猩紅的血色像千萬支鋼針扎在她的心上。迅速給兒子治療包扎之后,周月華抱著兒子,放聲大哭起來。小煜晧用未受傷的小手擦著媽媽臉上的眼淚,稚氣地說:“媽媽乖,不哭!我不疼了!”看著這一幕,艾起也難受得掉下了眼淚。
至今,兒子那纖細的胳膊上還留有巴掌大兩塊抹不去的疤痕,這也成了周月華心中永遠的傷痛。雖然有過這樣慘痛的教訓,可一旦有人喊周月華看病出診,她還是只能把兒子一個人留在家里。有時候到了吃飯時間,家里依然沒人,艾煜晧連飯也吃不上,有時甚至一個人躺在屋外的長椅上睡著了,醒來后身上全是被蚊子咬的包……回想起這一幕幕,周月華堅毅的臉上掠過一絲酸楚。
如今艾煜晧在江北中學念初三,他平時住在學校,只有周末才回家。長年的忙碌讓周月華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和生活,艾煜晧對母親甚至一度有過怨恨。但讓母親感到欣慰的是,隨著兒子漸漸長大,艾煜晧開始慢慢理解了她的工作,他甚至會跟周月華說:“媽媽,你不要擔心,如果有一天,爸爸背不動你了,我會替他背著你去給別人看病。”
服務鄉親是我一輩子的夢想
對病人的需求,周月華從不會拒絕,多的時候一天就能出診三四回,最遠的人家要走3個多小時。二十年來,周月華趴在丈夫背上走遍了家鄉的山山嶺嶺,每年診治病人近4000人次,周圍2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有丈夫背著她出診的身影。
“周醫生,你快過來看一下,我岳母頭暈得厲害,嘔吐、看不清東西……”2010年9月28日早上5點,天空下著雨,還未起床的周月華被一陣清脆的電話鈴聲驚醒。打電話的是西河村三社村民周明。事發緊急,周月華帶上出診箱,來不及帶雨具就坐上丈夫艾起的摩托車出門了。到周明岳母童先英家的山路還不到一米寬,左邊是懸崖,右邊是山,車技嫻熟的艾起騎著摩托車載著妻子,走得小心翼翼。
此時,大雨不停地下著,在一個很陡的拐彎處,摩托車拐了一下,險些滑倒,夫妻倆都驚出一身冷汗。艱難地走了半個來小時,他們終于趕到童先英家。望著“落湯雞”一樣的夫妻倆,周明和妻子都感動得眼眶濕潤。來不及歇口氣,周月華趕緊為老人量體溫、測血壓、聽心肺、摸脈搏,開了藥,打了針,待病人病情穩定后轉送到柳蔭醫院作進一步的治療。
67歲的村民楊明龍患帕金森已經16年,16年來,周月華和艾起每個禮拜都要走一回這條崎嶇的山路。“楊爺爺的帕金森病又犯了,快背我趕過去!”2011年6月8日晚,剛剛睡下的周月華起身接完一個電話,立即叫起丈夫艾起,然后從床頭拿起了手電筒。艾起背著周月華,在濕滑的山道上往楊爺爺家趕去……這樣的情景西河村的老百姓已經看了20多年。
西河村孤寡老人汪官珍每次找周月華看病,周月華不僅不收她的醫藥費,臨走,還要送老人糖果。提起周月華,汪婆婆雙眼泛起淚花說:“周醫生是個難得的好人啊!”永興村一社76歲的江學榮老人是一個五保戶,患有高血壓、風濕病、冠心病等多種疾病,家里只有她一個老太婆,靠救助金度日。周月華常常上門服務,無償為老人醫治,并總是留下足夠的藥。
在周月華衛生室的桌子上,有一個破舊的小本子,上面記載著周月華為家境困難的村民墊付醫藥費的情況。一共多少錢,周月華從來沒算過,艾起也不會過問。有些墊付時就明知道是還不上的,后來周月華干脆連記也不記了。
因為山上寒氣重,村民患關節炎的比較多,周月華常幫他們扎針灸、拔火罐、刮痧、推拿,從來沒收過錢。直到衛生室實施了基本藥物零差價銷售,周月華的營業大受影響,她才開始適當收點費用。“如果按照規定的標準收取費用,我怕大家承受不了,就讓大家隨便給吧。但對于那些家庭困難的,還是照樣不收錢。”這些周月華和艾起已經商量好了。
周月華衛生室一個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元,艾起在村里幫著干些雜務,沒有多少收入,他們除了生活上的開銷,還要負擔孩子的學雜費和每個月400元的生活費,經濟上時常捉襟見肘。之前,周月華對診所進行了裝修,又添置了設備,至今還欠賬6萬元。為了照顧周月華,艾起無法外出打工。親友勸周月華到鎮上開個診所,可以增加收入,她卻說:“我不能走,我放不下村里的老人。”的確,這幾年村里變化很大,學校搬走了,廠礦搬走了,年輕人大都出去打工了,原來一千多人的村子只剩下了三四百人,且多數是老年人。
“這些老人真是很辛苦,很多人每次來看病都要走一小時左右的山路,他們的體力沒辦法支撐自己頻繁地過來看病,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忍忍、再忍忍,可這一忍再忍,病就越來越麻煩了,各種慢性病及疑難雜癥逐漸增多。”周月華常常向艾起傾訴自己的擔憂。艾起理解妻子的想法,他每天都會盡量擠時間陪周月華多上門出診。2012年周月華硬是擠出兩個月時間,到北碚區人民醫院進修,讓自己掌握了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治療一些疑難雜癥的本領。
如今,周月華已經先后榮獲“全國優秀鄉村醫生”、“全國道德模范”和201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稱號,同時她還光榮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可她依然堅守在她的鄉村診所,仍然趴在丈夫的背上穿越于家鄉的山山嶺嶺。“只要鄉親們需要我,我和丈夫就會一直這樣堅持下去,為他們看病。”平凡的言語越發彰顯出這個柔弱女子的不平凡,面對這樣一個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女子,我們能說的只有“好人一生平安”!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