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特別在乎女兒成績的穩定,但凡她考不了一百分,我就開始抓狂,拼命想著這次考試失利的原因,因為一年級的課程,孩子的姥姥已經給她講了一遍。(姥姥是小學退休教師,一輩子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經驗頗豐)在這第二遍學習之后的考試居然得不了一百分,是孩子沒有學會嗎?是孩子的智力和理解力有問題嗎?于是我趕緊聯系孩子的班主任。班主任老師的分析,讓我剎那間醒悟。她告訴我:“不認真”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孩子不出錯,不犯錯,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自己小的時候,誰沒有出錯和犯錯呢,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就能保證自己每次都是滿分嗎?即使是現在,我們能保證每次做事都沒有絲毫的差錯嗎?既然我們大人都做不到,干嗎去如此嚴苛地要求孩子呢?給自己和孩子這么大的壓力,會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我們應該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不能以“成績”論英雄,將孩子培養成為考試的“機器”。
后來,回到單位,我和同事說起此事,傾訴著自己想盡心竭力將孩子培養成才的愿望。同事告訴我,去看看鄭淵潔的博客。鄭老師在博文《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寫道:“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能贏得人生。贏在起跑線上,能輸掉人生。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是大智慧。”是啊,我太過于急于求成了,總是想把孩子盡快培養成為“神童”亦或“少年大學生”,這個愿望自孩子上小學開始,就讓我幾乎進入走火入魔的狀態。為了孩子,我放棄了自己專業(大學)進修的機會,特意去進修小學骨干教師課程,只為能在教學理念和學習理念上與時俱進,以最優秀的狀態和思想培養孩子,讓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
直到有一次我和女兒談話,才讓我后怕不已。那是一天中午我去接她放學,路上我們聊起上午的學習生活。女兒告訴我她的恐懼和不安:上午的測驗因為不認真,可能會錯兩道題,就達不到一百分了。女兒告訴我,她不該錯的,現在心情特別不好,不想吃午飯了。我第一次感到女兒的學習壓力竟是這樣大,而當看到她的同學活蹦亂跳、嘰嘰喳喳地給家長描述上午精彩生活的時候,我徹底害怕了。是我影響了孩子,讓孩子背負了這樣沉重的包袱。在人們一再強調學習“減負”的時候,我卻一意孤行,非給孩子要出一個“成績”,結果讓孩子失去了天真和快樂。相形之下,我特別悔恨和自責,停下車,我鄭重地對女兒說:“寶貝,媽媽告訴你,無論考一百分還是八十分,你都是媽媽最心愛的孩子,媽媽永遠愛你。每次考試只要盡力就行,媽媽只希望你能做到考后一百分,把知識學會就行。媽媽希望你能快樂成長!”女兒的眼睛亮了,她說:“媽媽,我好餓啊,給我買個“好滋味”驢肉火燒吧!”說完,還咂咂嘴,一副要流口水的樣子,真可愛。我不禁熱淚盈眶,趕緊回過頭,抬頭看看天,不讓淚水流下來。
這就是我和女兒的故事。從此以后,我們每天放學后都熱火朝天地談論學校的生活,聽女兒津津有味地訴說,我特別開心,有時還忍不住插上幾句,惹來女兒嚴重抗議,讓我等她說完再插嘴。我樂呵呵地接受批評,任由女兒趴在我背上,摟著我的腰,嘻嘻哈哈地說個不停。這就是幸福,最簡單的快樂!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