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教育部公開《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并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其中包括陽光入學、均衡編班、“零起點”教學、一至三年級不統一考試等,最引人關注的一條,莫過于“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可布置適合小學生特點的體驗式作業”。
小學生幼稚的肩膀扛不起過多的學業負擔,這無疑是一個共識。然而,在教育實踐中,家長和學校等教育者,往往處在糾結與矛盾之中:一邊喊著給孩子減負,一面又恨不得孩子的進步能夠一日千里。于是,小學生做作業到半夜,甚至小學生蘸血寫“我不想寫作業”的悲情現實,就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小學生被沉重的課業負擔壓彎了幼嫩的腰桿,這無疑是對祖國未來的傷害。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之后,教育部門開始為小學生減負。但從以往的執行結果來看,教育部“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這樣的減負舉措能否得到落實,落實到什么程度,能否起到為小學生減負的目的,答案并不樂觀。
首先,“不留書面作業”需要教育部門包括學校的努力。其次,“不留書面作業”需要家長配合。再次,“不留書面作業”也需要社會方面的支持,特別是一些社會教育與培訓機構,不能只開辦奧數、英語等加強班,不能只死盯著書法、音樂等特長培訓,有必要開發與舉辦更多的益智性、寓教于樂的培訓班、游學班、夏令營等,讓孩子在玩耍中得到啟發,在游戲中學習,在娛樂中長進。
“小學不留書面式家庭作業”是絕對的減負利好,但落實這一規定,實現真正為小學生減負的目的,還有待于教育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有待于家長和社會各個方面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