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主題單元──“走進名著”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文包詩”體裁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對照,情景同現,是培養(yǎng)學生聯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當教學到課文第四自然段時,我出示了下列兩句話:
①李白站立在長江邊,眺望著遠方。
②李白依然佇立在長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師:這里的第一句話寫得比較精煉,它能代替第二句用在文章里嗎?誰來讀讀看?
全班同學認真地讀這兩句話,一致認為不能。
我故作不解地問:“為什么?”
景鑫高高舉起了手:“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這景色寫得好,含著很深的意思。因為友人是從一江春水中漸漸遠去的,所以,李白一直凝視著滾滾長江,目送著友人。
我微笑著點點頭,鼓勵他說:嗯,繼續(xù)。
“還有,因為孟浩然說過,‘我們的友誼就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所以,李白一直凝視著滾滾東逝的長江水,仿佛還在回味著孟浩然說的話。”景說。
李吻雯進行了補充:“佇立”是長時間一動不動地站立,“凝視”是專注地看。雖然船帆已經消失了,但李白仍靜靜地站著,站著,望著,望著,體現出李白對朋友的萬般深情。
丁娜同學有獨到見解:還有那個省略號,表現出李白的惆悵和不盡的思念。
我不禁豎起了大拇指:你的理解很透徹,那你們能將自己的理解融匯在你的朗讀中嗎?
學生動情地朗讀。(屏幕出示李白目送孟浩然遠去的畫面)
我相機出示字幕: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的白帆早已消失,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久久地凝視著一江春水,也許他在想……想些什么?
李吻雯娓娓道來: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的白帆早已消失,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久久地凝視著一江春水,也許他在想:且讓一江春水捎去我對兄長的不盡思念吧!
陳琳也意味深長:也許他在想:孟兄,你何日才能與我再見面?
徐文濤站起身來,語調略高:也許他在想:我們的友情一定會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鄧雪梅很樂觀:也許他在想:分別定是短暫的。明年的暮春三月,黃鶴樓上再相會。
丁娜高瞻遠矚:也許他在想: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莫為分離而憂傷,干出一番大事業(yè),讓天下的人都知道,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深厚而偉大。
師:說得好哇!來,給上一段音樂,大家美美地讀。
這時《漁舟唱晚》的旋律響起,我與全班同學情不自禁地朗讀起美文來。
學生在對比中欣賞品悟,生動地展現了李白對好朋友的真摯情誼。教師引導想象人物的內心世界,促進體驗深厚的情感,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與其心靈對話,感悟詩人內心深處豐富細膩的情感。事實證明,學生的感悟是合情合理而又深刻具體的。
(作者單位: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