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是由“字、詞、句、段、篇”環環相扣而組成的。隨著課標的推廣,“文本細讀”的深入,語文的閱讀課堂轉向感悟理解,但與此同時,字詞教學則推到水過無痕的境地。簡單地讀讀、正音,講幾個重點詞語意思的理解,然后進入課文學習階段,詞語的意韻沒有得到充分開發,這樣的詞語教學是死板而缺乏生命力,“平躺”而非立體的。整個學期下來,能留在孩子腦海中的詞語為數不多,更別說“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了。要讓詞語教學從低效走向實效,就要在每節閱讀課中真正落實“字詞”的理解與運用,請看以下幾個課堂片段。
課堂描述一:某教師上人教版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
學生讀題后質疑,老師緊跟著回應一句:我們的問題都藏在課文中,趕緊把書翻到某某頁,自己讀一讀,找找答案。先別忙,這里還有幾個小要求呢!
出示自讀要求:①把圈出的生字寶寶拼一拼,讀準字音。②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③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
在生字檢測環節,老師采用以下程式:①生字帶音讀。②生字去拼音讀。③讀一讀生字組成的詞語。繼而,學習課文。
問題診斷:這老師富有童趣的語言引領著孩子一遍遍地讀字、讀詞,看上去學得扎扎實實,課堂熱熱鬧鬧,但有否發現,這些語言在我們的課堂可是耳熟能詳,一成不變,這一套程式過后,字詞的音形義是否扎根在心呢?“學問從實地上用功,議論自然確有根據;若浮光掠影,中無成見,自然隨波逐流,無所適從。”
改進后的教學法:《雪地里的小畫家》字詞教學部分再設計:初讀課文,學習生字后(包括字音、字形、字義)的檢測環節——1.你認為本課認讀字中哪些字容易讀錯,給大家提個醒好嗎?(有重點地突破生字字音上的難點)2.有幾個字你已經有好辦法記住它了,和大家來分享分享好嗎?(學生自主交流,教師相機引導識字方式的多樣性和最佳性)3.玩讀兒歌變字音游戲(兒歌是由本課熟字加生字編成的,里面藏了多音字“著”的不同讀音,讓學生在不脫離文本環境下自然而然地辨析“著”的讀音)4.師:我們漢字可神奇了,有些字有好幾個音,有些字它還有好幾個意思呢?玩詞語排列游戲:畫竹葉畫梅花一幅畫畫楓葉畫月牙貼圖畫(以排列、歸類的游戲方式,讓孩子根據詞境在游戲中辨析生字“畫”的多義,既遵循了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又在學習中得到語文思維的訓練)5. 師:你能選擇其中任一詞語說一句話嗎?
又如我上《橋》一課,在詞語教學部分曾這樣處理:
把詞語分三行出示:
咆哮 狂奔而來 獰笑 放肆 勢不可當
你擁我擠 瘋了似的 跌跌撞撞 亂哄哄
清瘦 像一座山 像只豹子
引導學生觀察這三行詞語分別描寫什么,顯而易見,它們分別描寫了山洪、人們、老漢。接著我引領學生接讀:
黎明時候,山洪它——咆哮狂奔而來獰笑放肆勢不可當
而人們——你擁我擠瘋了似的跌跌撞撞亂哄哄
這時,站出來一個老漢,他——清瘦像一座山像只豹子
讀后,啟發學生:“你從這些詞語中仿佛看到了什么?”請學生圍繞著洪水、人們、老漢展開想象,用以上詞語說說自己想到的畫面。最后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想象再讀詞語。
其實,詞語本身也帶著很強的畫面感,飽含著作者的情感。如果我們以光讀不想的學習方式學習詞語,最終會導致孩子們“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而當把這些詞語轉化成畫面后,讓學生想象詞語所蘊含的意象,有了質感的畫面,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不是更深入了嗎?正如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在其著作《思想與語言》中所提到的:“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對于詞語教學,學生如果沒有獲得對于詞語感性的個人體驗、感悟,這個詞語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學生順利調遣或正確使用的。
課堂描述二: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
某老師在孩子自讀課文后,出示了所有認讀的生字詞,讓學生進行沒有詞語分類的記憶,以“開火車”的形式正音。然后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繼而開始課文學習。
問題診斷:老師把三年級的孩子當作一二年級來教,起點一樣,方法如舊,不論詞語有何特點,也不論學生對相關詞語的已有認知水平,更不論這個詞語與文章內容上有何聯系,以及這個詞語能否幫助學生事半功倍地理解課文內容。三年級教材在編排上,主要是通過閱讀隨文識字,在詞語教學上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在該年級的課堂上不應用“指導識字”代替整個字詞教學部分,課標對三年級學生的要求是能夠聯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語的意思,初步體會關鍵詞語在課文中的表情達意作用。
改進后的教學法:首先要明確認識課程標準指出的“不同的學段應有不同的側重”,低年段的詞語教學應該側重于詞語“音”與“形”的指導,中高年段的詞語教學應該留意詞語的“義”的理解,努力讓字詞教學為學生學習文章內容、感悟文章情感服務。
針對三年級教材《富饒的西沙群島》,它生字詞較多,可結合“預習”,教師給學生留足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解決。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反饋交流,重點檢查學生讀書及整體感知課文的情況,然后看一看,學生通過閱讀、查字典理解了哪些詞語。可抓住“綻開”、“蠕動”、“龐大”、“棲息”等詞,讓學生先說說重點字在字典中選擇的義項,再說說詞語的意思。這既練習了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方法,又摸清了孩子對于這課的詞語學習難點在哪,以學定教。文中有一些詞語可用“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解讀,如“成群結隊”,“威武”;還可以用“聯系全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解讀“物產豐富”、“富饒”兩個詞語。
理解“物產豐富”、“富饒”這兩個詞語,不妨在學生弄懂每個自然段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并設計如下練習:①西沙群島的海里有_,有_,有_,還有_。②西沙群島的海灘上有_和_。③西沙群島的海島上有_。先請學生把句子補充完整,然后要求把這三句話合成一句,最后根據這句話的意思,概括成詞語——“物產豐富”和“富饒”。
課堂描述三: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
在課堂的最后,老師說:“你們想怎樣夸夸這五位壯士呢?”一生說:“勇敢無畏。”另一生:“英雄氣概。”老師見沒人舉手了,就說:“我這里有一些成語可以用來贊美他們。”課件出示:同仇敵愾、臨危不懼、勇往直前、前仆后繼、力挽狂瀾、中流砥柱、大義凜然、豪情壯志、不屈不撓、披荊斬棘、眾志成城、舍生取義。然后由全班齊讀一遍。師總結:“讓我們記住這些詞語吧!”
問題診斷:老師此舉意在課文結束前拓展一下有關英雄品格的四字詞語。但在一霎那間,突然出示眾多的四字詞語,其中“同仇敵愾、中流砥柱、舍生取義”等詞需要再作理解,在沒有任何解讀的情況下,僅靠大家齊讀一下,就當作學生已積累入腦,這種教學未免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范圍。舊時讀書人從書本中搜尋摘錄片段短句,在寫作時堆砌現成語句,缺乏創造性,被稱之為“尋章摘句”。如果詞語教學這樣操作,不求甚解,囫圇吞棗,那只能是流于形式,甚至可能會把學生往“尋章摘句”的不良習慣上引。
改進后的做法要求:如果要在課堂上做拓展詞語訓練,可將詞語滲透在恰當的環節中。隨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再升華到對拓展詞語的內化理解。只有適時適量,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詞語,做到印象深刻,并會運用,其效果遠遠大于在課末扎堆出現。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校里應該有一種高度的語言素養,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我們作為語文老師應有足夠的語言敏感度,要運用各種恰當手段,把一個個平躺在字里行間的詞語喚醒,讓它們立體起來,使詞語會哭會笑會呼吸,使孩子們讀出形象、讀出情感,融化入心,隨時調用。
(作者單位:廣州市海珠區菩提路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