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法以引導、設問為主要方式,來突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以基本概念和規律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筆者有自己的做法特色——
善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啟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過許許多多物理現象和應用物理知識的實例,恰當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創設良好的物理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就容易接受新的物理概念和規律。
例如講“壓強”這個概念,可舉這樣的生活實例來啟發學生:我們都知道,當我們走在海灘沙面上時,雙腳會陷進沙子中,如果墊上木板,就不會陷入沙中,這個例子說明壓力產生的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大,產生的效果是越大還是越小?怎樣比較壓力產生的效果?通過一系列的引導、設問,就為“壓強”概念的得出創設了良好的物理環境。又如講“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時,我舉了曬衣服的生活實例來啟發學生:曬衣服時,怎樣做才使衣服比較快干?有陽光的地方溫度高,說明影響蒸發快慢的第一個因素是什么?將衣服攤開可增大上面水的表面積,說明影響蒸發快慢的第二個因素是什么?將衣服放在通風的地方,空氣的流動快,說明影響蒸發快慢的第三個因素是什么?這樣啟發,學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
利用實驗進行啟發。許多物理概念和規律,單從日常生活實例中只能發現問題,不易有所收獲,必須通過實驗、運用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教師創設的情境愈新穎生動,就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主動地思考。例如,在講授歐姆定律時,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實例發現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同一燈泡,電壓升高時就亮些,電壓降低時就暗些;電壓不變時,100瓦的燈泡比25瓦的亮,為什么?是不是電壓升高時,通過同一燈泡的電流就較大?電壓不變時,100瓦的燈泡與25瓦的電阻不同,引起通過的電流也不同?然后教師跟學生一起通過觀察、實驗和討論的結果,總結出歐姆定律的內容。這里,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開發學生的新思維。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啟發式教學法對于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做法有:
1. 在演示實驗過程中,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充分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讓學生知道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途徑,親身體驗科學家發現知識時的喜悅,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例如講電磁感應這一現象,我啟發學生:我們知道,電流能產生磁場,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利用磁場能不能獲得電流呢?現在,我們來試一下:先讓導體放在磁場中不動,觀察電流表指針是否偏轉,再換一個強磁體試試,還是沒有電流;再讓導體左右動一動看看如何?讓導體上下運動,沒有電流,再讓導體左右運動,這時,電流表的指針發生偏轉了……就這樣,帶領全班學生一起體驗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能得到有效的激勵。
2.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這一過程也離不開教師的啟發、引導。例如,做了“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實驗后,我問學生:如果只有電壓表和一個已知阻值的電阻,沒有電流表,能不能測電阻?如何設計電路,怎樣測?如果只有電流表和一個已知阻值的電阻,沒有電壓表,又該如何測未知電阻?如何設計電路?
3. 加強發散性練習。在物理教學中,利用典型習題啟發學生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練習,引導學生多渠道思考問題,使學生解決問題時能有多種思路,不但會正向思考,也會逆向思考,使學生思維具有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市第五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