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讀則殆。在文言文教學課堂上,如果沒有學生主觀能動的反復誦讀、苦學推敲、歸納比較這思維上的掙扎與陣痛,就不可能產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一“嬰兒”。文言文課堂教學,教師必須給學生誦讀的機會和思維的空間,教師伸向學生的應是一雙助產的手,而不是一把剖腹的刀。
遺憾的是,當今文言文教學中,部分教師總認為學生文言文基礎差,便放不開手腳,牽著“牛鼻子”走“字字落實”之路,導致學生不可避免地滋生依賴心理,不愿意去體驗思維的掙扎與陣痛,這樣,便誕生了智能偏低的“早產兒”。
普羅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有一段精彩描述:“沒有人給我們智慧,我們必須自己找到它。這要經歷一次茫茫荒野上的艱辛跋涉,沒有人能代替我們,也沒有人能事我們免除這種跋涉,因為我們的智慧是一種我們最終賴以觀察世界的觀點。”這對文言文教學有很大啟示:學生要擁有文言文“智慧”,教師無法給他們,須由他們自己去讀、去誦、去思,是為“艱辛跋涉”,亦為“思維陣痛”。葉圣陶極力強調吟誦的必要性,他說:“要親切體會文言文的種種方面,都必須花一番功夫去吟誦。”考究自古以來的母語教學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誦讀史。誦讀是語文的根本,尤其是文言文更需要誦讀。誦讀能表現思維,又能促進思維,二者密切相連,文言文教學一旦離開它們,便成為能力的空中樓閣。
近年來,筆者根據文言文特點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在文言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有意給學生營造“思維陣痛”的課堂氣氛,總結出“以誦讀為手段,以思維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積累為主線”的文言文教學“誦讀與思維同步”課型。該課型的結構流程如下:
一、整篇自讀——茫茫荒原上的艱辛跋涉
這一環節由學生整篇自讀。除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外,教師不作內容上的過多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反復自讀,讀出感情,讀出味道,讀出思想,將文章無聲語言化為滲透讀者感情和意識的有聲語言。該環節是學生自主整體感知的思維過程,是任何人都替代不得、包辦不起的。特級教師于漪特別重視整體閱讀感受,她認為好端端的文質兼美的文章被肢解成若干習題,摳這個字眼摳那個字眼,文章的靈魂不見了,“肢解也并非易事,見段不見文,見層不見段”。整篇自讀的過程,就是一個思維自主艱辛跋涉的過程,也是一個探尋文章靈魂的過程,更是一個孕育能力的過程。
為了使自讀順利有效地完成,教師要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要加強學生對自讀的認識和習慣培養,激發自讀的自覺性,從而養成良好的自讀品質;二是要提要求,教方法,教會學生讀什么,怎樣讀;三是要變換自讀形式,激勵學生主動、快速、高效地自讀。
從認知過程看,這環節主要是整體感知。學生有機會充分運用各種“分析器”,整體把握,推測判斷,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能力。該環節實施效果的評價,主要看學生能否堅持反復自讀,如能堅持反復自讀,能歸納出大意,能復述故事情節或串說全文,就表明自讀成功。
二、定位誦讀——陽光與烏云的較量
這一環節主要是去粗取精,加深理解,定向深化。要求教師根據第一環節反饋的信息,并結合該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同學生一起來個“活定位”。即看學生最需要講什么,怎樣講更有利于把握重點,攻克難點。然后師生集中精力于定位處,細細品讀、誦讀,反復推敲,名詞義,明句義。時間為15分鐘。此環節仍然要以學生的誦讀思品為主,教師點撥為輔。魏書生在《講讀課要少講多讀》中指出:“講得少,教師才更珍惜講課的時間,仔細考慮哪是必講的內容,哪是講了以后學生能記得住、能理解的內容。講得少,學生才有可能記得住;讀得多,學生才能提高閱讀能力。”
具體操作:先定準位。一般來說,學生在自讀中所做的三類記號處,就基本包含了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然后在誦讀中推敲實詞意義、虛詞用法等特殊觀象。例如教學《六國論》可以這樣實施這一環節:
(一)定位
①“ 日削月割”“五國既喪 ”……
②“ 非兵不利,戰不善 ”
③“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不賂者以賂者喪。”
④“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⑤“舉以予人”
……
(二)讀思結合、推敲
①中“日”“月”的用法與已學過的《阿房宮賦》中的“日益驕固”中的“日”同,因為都是“名詞+動詞”結構,且名詞不作主語,即為名詞作狀語,譯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既”在已學過的《曹劌論戰》中有“既克”名,都應譯為“已經” ,表示動作已完成。(溫故而知新,遷移思維得到訓練)
②中“戰不善”能否理解為“不善戰” ?根據前面語境“兵不利”不可譯成“不利兵”而得知。(根據結構對稱原則來推理的思維得到訓練)
③句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體現了文章體裁結構。(邏輯思維得到訓練)
④句是表明作者的寫作意圖(借古諷今)的。(培養學生發現言外之意、弦外之意的想象,聯系推理思維)
⑤句是特殊句式省略句。
……
這種操作具有跳躍性,學生在掌握字詞句的含義、篇章結構特點、寫作手法的同時必須用思維去填補形式上的斷層。這種讓學生“跳起來摘挑子”的做法,給學生提供了“思維陣痛”的空間,撥云見日,有效地提高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三、歸納品讀——嬰兒啼哭的最強音
實現了以上兩個環節,學生基本上能自譯出課文。但知識比較零散,這就需要進行第三環節的歸納品讀,將分散的知識作分類、比較,使知識系統化,再用品讀的方法,使系統化的知識牢固化,進而掌握古漢語的一些規律,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歸納的過程,就是新舊知識重現、整合與遷移的過程。主要可從這幾方面進行:一是虛詞的用法;二是實詞的一詞多義;三是特殊句式;四是寫作手法;五是文體特點等。例如教學《師說》,第三環節可以這樣操作:
(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例如:
1. 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引進比較對象,“比”)
2. 而恥學于師(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向”)
3. 不拘于時(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被”)
4.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處所,“在”)
……
(二)實詞的一詞多義。例如:
1.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2. 吾而從師之(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老師”)
……
(三)句式歸納,例如賓詞前置句式表現如下:
1. 肯定句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中“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2.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代詞賓語要前置,例如:1)莫我肯顧;2)忌不自信;3)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4)古之人不余欺也。
3.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要前置,例如:1)宋何罪之有?2)大王來何操?3)何以戰?4)何厭之有?
……
(四)文體歸納。例如議論文體:
1.《師說》、《馬說》、《捕蛇者說》中的“說”是議論文體的一種。
2.《諫太宗十思疏》、《論積貯疏》中的“疏”是封建時代下臣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的奏章。
……
這種歸納后加上省略號,意味著是不完全歸納,在平時學習生活中需要不斷補充,由課堂延伸到課外,在系統中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以上是根據自己的文言文教學實踐,并借助認知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力圖“以誦讀為手段,以思維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積累為主線”而設計的文言文教學“誦讀與思維同步”課型,目的是要真正實現荀子所說“誦讀以貫之,思通以誦之”的教學境界。
(作者單位:廣東化州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