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別分離
潺潺若流水的一年啊,我從未如此抽筋拔骨地痛苦,我從未如此細密入境地深思,我從未如此多地發現,我從未如此多地歡欣與悲涼,我從未如此明確地成長。我是玫瑰啊,一瓣一瓣地綻放,每一次的分離都使蕊心飽受煎熬。
然而,我何其幸運地遇到了一本書,這本書的開篇是一首詩:
啊,別分離,
里爾克。
啊,別分離,
親密無間,
與繁星相聚在天際。
何為心,
若非與繁星聚一起?
與眾鳥齊飛,
乘風,駕云,
齊歸。
我愛這一首詩啊,我渾然地覺得,萬物皆備于我,齊歸。別分離!我又找到了自己,我只是一朵含苞的玫瑰。我重新找到世界,重又找到了我的園。
此際給我的賜予,此時我所享的?;郏业男撵`無法抑制又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震顫,都來自一本引領心靈之書,來自《教學勇氣》。生命的彈性與生命的堅韌都在這個時刻低喊:這才是人生,這才是教學,這才是心靈的喚醒。
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我的舊麻煩,我要找到大門,關上它們,永久地置于身后。沒有一個精密的儀器可以測量,我只有感覺,可是我明顯地感覺到:我準備好了,我在迎接下一刻。在我的心里,有一股氣在托著。我的眼前一片光明,我時刻準備著,獲得機會來證明我擁有的生命的功能,有機會辨識哪些可以運用智慧克服,而哪些可以從容地向命運展示我的忍耐。
我是怎樣一步步地重覆大地上的足印,我是怎樣一點點地扭正自己的航向,就在我的手掌心,在我的指尖,清晰如見。我終于明白,承認了腳下的泥土,才能承認腳。我終于睜開了眼睛,知道眼前的這一片光明,知道了皆備于我的萬物。
二、穿越恐懼擁抱愛
在這本名叫《教學勇氣》的書里,頻繁地看到恐懼兩個字,頻次高得讓我驚訝。然而,當我在這本書里看到恐懼兩個字的時候,不再是那種感同身受的恐懼感,而是感受到:一個人不必受到恐懼的挾制,即便感受到了恐懼也坦然地正視,說出恐懼的那一刻,其實內心已經絲毫不存恐懼。我再看到恐懼兩個字的時候,我看到的不再是恐懼的本體,甚至也不是被恐懼感控制的人,我看到的是從恐懼里走出來的人,內心明亮得可以坦言恐懼的人。我開始對這個不斷說著恐懼的人產生了一種聯想:笑傲江湖,笑看風云,并由此而生了一種敬意。
這或者是書本身的神奇魔力,也可能是作為閱讀者的我本身發生了底色的變化。“教學的勇氣就在于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p>
心靈是做好一切事情的重要源泉。心靈需要呼喚和牽引,需要導師?!督虒W勇氣》是一本可以作為心靈的導師的書,是過硬的教師的軟化劑,是過軟的教師的鈣片,是每一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可以通透看見自己的鏡片。我,心靈柔軟,表情柔軟,眼光柔軟,動不動就感慨,“動不動就哭”。接下來的時間,我要強健我的“骨骼”,用《教學勇氣》使我的“軟”更有存在感和價值感。
父母與子女,教師與學生,這本就是最古老的傳遞,血脈的傳遞,文明的傳遞。如果能傳遞的,正是自我找尋、自我認同、自我完整,是真善美的感性與理性,那么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在我們手中,緩慢地變得更好。
三、宣講我的心
我們教師長期做著不對等的工作,不管我們如何地與學生保持民主與平等,實際上更多時候我們充當了給出正確答案的角色。在日復一日的消磨中,我們漸漸好為人師,我們漸漸傾向消滅一切問題,我們漸漸地看不得誰困惑,好像困惑是罪過、困惑的人很可憐很無助。我們喜歡多快好省,直接給出答案,不要思考過程,就要事實,讓事實來說話。我們習慣性地,把教學過程中最可貴、最有價值、最有生命力的東西剔除了。有答案的,安上答案;沒有答案的,我們想一個自以為最理想的答案安上。
因為這樣的思維形成的慣性使然,因為我們喜歡看到能夠最快答出標準答案的孩子,我們的眼睛慢慢走樣了,甚至看他人看世界也是這樣的眼光。慢慢地,文化形成了:有困惑的人成了傻瓜,成了亟待解決問題的人。哦,誰也不想當傻瓜,誰也不想總是被人指點江山。所以呢,有困惑怎么辦?自己在心里偷偷憋著,跟誰都不說,跟誰都裝著自己特淡定、特成熟、特有擔當。不要以為這個文化跟自己沒關系,是先有人而后有文化的。這種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教學勇氣》帶給我深層次的喚醒——要開放而坦誠地宣講我的心。是的,就像站在圣壇之上,就像虔誠地對著自己的靈魂。我要大聲地說出我的困惑,就像我們每個人都被這困惑糾纏折磨悲欣交集。說出我的困惑,就像在問詢:人為什么活著?這困惑不是用來得到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的。
不要標準答案,不需要誰來同情我的困惑,不需要誰可憐我教學的無力——因為我雖然偶爾糟糕透了,但是我偶爾也精彩極了。這困惑就是用來鼓舞我們用更大的耐心去生活,去琢磨生命到底多神奇多好玩。我寫下我的困惑,我就是記錄,我就是要保存我這一瞬的思考,保存我這一刻最寶貴的像個人(而非教學機械)一樣的體驗。每一天都有對生活的新的熱愛,是的,因為困惑我更加地熱愛。
我愿意有很多的人站到我的身邊來,大聲地說:我也是一個有困惑的人,開放而坦誠地宣講我的心。讓我們一起來打造一種新的文化!
四、“柔眼”處變
“當驚奇事物突然出現使我們措手不及時,我們的視野范圍會驟然收窄,加劇那種或打或逃的反應——這是與斗力又斗智形影相隨的‘利眼’現象中強烈的、充滿恐懼和自衛式的高度集中反應。”反復讀了好幾遍,我認為這一句話至少值得讀上三十遍。
1. 不是“我”一直都視野狹窄,不是“我”不具有開闊視野看世界的能力,這是首先要明確的事情。
2. 驚奇事物突然出現使我們措手不及,如果常常遇到各種事件,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很多事情怎么處理更好,可以籠統地歸結為兩個字:經驗。
3. 或打或逃,是我們并不愿意承認的我們生存的多數情況的常態,這種常態在措手不及時還會加劇。當一個人出現了逃避的心理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判斷出這是一種恐懼,而當一個人出現了戰斗的心理的時候,其實往往也是一種很具體的恐懼。
4. 意識到自己的“利眼”,意識到只要從窄化的視野范圍里走出來,就可能相對平靜地面對驚奇的事物。
“利眼”使人生活在主觀的恐懼之中,或打或逃。比如一個學生學習不太好,老師不敢提問他,怕他尷尬,若是“利眼”看世界的孩子可能會想:“老師從來都不叫我,一定特別不喜歡我。”等有一天老師終于提問他了,他又會想:“明知道我不可能會這個問題,故意叫我回答,刁難我,讓我難堪?!?/p>
在日本的合氣道自衛術中,這種窄化可以被“柔眼”功力抵消。如果一個人具備了“柔眼”的能力,“給予相同的刺激,反應往往是超驗性的。這個人會轉向刺激的方向,接受它,然后做出一個比較真實的回應”。
若是能夠“柔眼”處變,事情就變得很兩樣了。老師總是不提問他,他會想:“班級這么多人,老師不可能一直都提問我的?!崩蠋熑魡柕沽怂麜耄骸霸瓉砝蠋熯@么信任我呢,我居然沒答出來,下次要好好做功課,一定不能再讓老師失望?!?/p>
這樣的兩個思考問題的方式,會導致人際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后一種方式,可以使人持續地保持對他人的信任,樂觀積極地處理好問題。不是生命愛上了偉大的妙事,而是偉大的妙事愛上了生命。生命本身就神圣奇妙得很啊,只看生命的擁有者是不是能夠看到自己的“柔眼”,開放地,善于接納平常事物的偉大魅力。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市星光中學校)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