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當媽后從漫不經心到步步精心
從前,我是一個不愛操心的人,是一個特沉得住氣的人,說句好聽點的呢,是穩重,說得偏點呢,那就叫慢性子。凡事都不急,凡事也不在意,漫不經心是我當時的最好的寫照。
每天,我躲進小樓成一統,不論春夏至秋冬。我除了自己的愛好之外,對于交際往來,對于人情世故看得很淡,淡到漫不經心的程度。就是成婚后,至于自己有一個什么的將來,雖然也有過良好的設想,但從來沒有給定位要做一個什么樣的媽媽,那時就想,該來的總會慢慢來,
時光過得飛快,在我幸福的婚后不久,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從那刻起,我的人生追求與目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種無上的責任感讓我脫胎換骨般開始頓悟。我那時就想,我一定要努力做一個讓孩子喜歡的好媽媽,亦師,亦友,亦母親,才是我當媽的最高境界。
思想有多遠,行動就能做多遠。不過當了媽媽,光想是不行的,它要我拿出畢生的精力,步步精心地給孩子的人生確定大目標,實施小步驟。從那以后,我把如何當一個好媽媽當成了我今生最大的追求。
具體怎么樣做才能當一個好媽媽,那是每人有每人的經驗,每人有每人的做法,因為家境不同,孩子不同,方法也不盡相同,就像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我給自己確定的總則就是問心,對孩子做某件事之前都要從內心里的最深處,問自己這樣做愿不愿意,這樣做合適不適合。有沒有勉強和抵觸的成分在里面。
總則已定,細則便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四散開來,輻射到生活中的每一處。從哺乳到睡眠,飲食到起居,從服飾到玩具,從健康到安全,從早教到品德,從物質到精神,真可謂著著謹慎,步步精心。
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榜樣形象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爸媽的影子,一定意義上講,想要孩子養成什么樣的行為習慣,多半取決于父母,所以要給孩子樹立好形象,就要以身作則,切不能言行不一,對孩子要求一個樣,自己卻另一個樣,這樣做無異于南轅北轍,我堅信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研究透徹實施到位。
無論對哪種類型的孩子,媽媽都是孩子眼里最值得信任的人,媽媽的言行與舉動在莫大的程度上影響著孩子。這使得我每走一步都要格外精心,生怕我一步不慎,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引導。
早教越早越好
自從寶寶在我肚子安家后,我絲毫不懈怠,利用一切時間抓緊胎教,用快樂的心情給孩子最快樂的情緒胎教。從醫院回來后,開始了我的辛苦月子生活,我每天再累再辛苦也要給她唱歌,講故事,念詩。再大一些,早教便提上日程。語言,行為,習慣,以及對事物的認知,對數字的理解,對漢字的積累,IQ、EQ的掌握,這些都列入孩子的課程。家里的書柜上多半都是孩子的書,孩子的圖書繪本在房間的每個角落里都能找到,給孩子學習漢字用的卡片就積攢了兩大箱。
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想要做一個好媽媽,就不能只從自己觀點出發,要用孩子的眼睛看她的世界。放下大人的姿態,把自己也當成一個小孩, 尊重她,愛護她,不因為她小,對一切都懵懂無知就哄騙糊弄她。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只是聽話就好,我鼓勵她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是錯了也不會受到懲罰。不用自己的觀點支配孩子,不要總是在孩子還沒有成長到那個階段的時候就替他考慮好一切。
一切從孩子的健康出發
我以前是一個不愛進廚房的人,倒不是因為我嬌生慣養不會做飯,是因為不喜歡廚房的油煙味道。有了孩子,為了孩子的健康,這個不喜歡的理由全然被推翻。
從寶寶能吃輔食開始,我就遍查網絡,咨詢同級媽媽,不厭其煩的做這做那。看到寶寶能吃上自己親手做的輔食,真的非常開心。最好吃的飯是媽媽做的飯,營養,新鮮,安全,最關鍵的是有媽媽的愛在里面。
物質上要留有余地,精神上適當滿足
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孩子要什么,媽媽都會不假思索地給予,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時候,每當她向我提出過分的要求時,我會適當加以拒絕,或者讓她學會選擇。孩子精神的要求,關愛與支持,我基本都會滿足,像多講一個故事,多擁抱一會兒,多陪她一天,這些當做則做,只要孩子開心就好。
要做一個合乎孩子心中標準的好媽媽并不簡單,要使出渾身的解數, 在當媽的同時,也不能沒有了自我,更不能冷落愛人,要做優雅的女人,賢惠的妻子,孩子的好榜樣, “媽媽”這個詞,既然代表著偉大,就要用盡心力,時時精心,用這一生來寫啊。
之二:愛遠比金錢重要
生活像一團麻,生活又像無盡苦與樂的交織,總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個結系下。
有了孩子之后更加感慨生活不容易,物質與精力雙重的壓力時常壓得我透不過氣來,每天忙孩子之外,還有忙碌的工作,再加上老公又常常出差在外,我一個人扮兩個人的角色,幾乎沒有一天能好好休息過。身邊沒有人幫忙,累的程度是可以想像的。
有朋友就勸我說,你把孩子暫時送到她姥姥或奶奶那里,讓老人幫你分擔一下,千萬別把自己累跨了,這樣你也能稍微歇歇,讓老人也享受一下天倫,不是一舉兩得嗎?
朋友說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這事情關系到孩子,我必須要聽聽孩子的想法。
有一天,我試探地對瑾夢說,“媽媽把你送到姥姥家住幾個月行嗎,這樣可以節省許多錢,然后給你買吃的,買玩具,好不好?”
瑾夢馬上害怕地說:“不行,不行!”
“我不離開爸爸媽媽,我不要玩具了,我不要好吃的了,媽媽別讓我走。我不走,我哪里也不去!”
孩子說完這話,大眼睛里就蓄滿了淚。
我的心頓時一疼,像被什么揪了起來。
我緊緊摟著孩子,輕輕拍著她,安慰她:“不去了,不去了......”之后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說句最實在的話,把孩子送到自己的父母或公婆那里去帶,我真是舍不得,我寧愿累,我寧愿苦,也要和孩子在一起,沒有孩子的日子,我不知道自己該怎么過!
從孩子激烈反對的表情上,我知道她無論如何也不愿意離開媽媽,姥姥奶奶即使對她再好,也不能代替母愛。說什么叫讓孩子離開我去姥姥或奶奶家,自己就能節省許多錢,可是孩子不在身邊,孩子不快樂,節省下來的錢又有什么意義?我為自己這個愚笨的想法很懊悔,很自責。可仔細想想孩子的快樂重要,還是錢重要?如果孩子離開父母去隔輩的老人那里,孩子就一定會快樂嗎?沒有媽媽的日子,玩具又怎么能讓她快樂起來?我們賺錢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讓孩子快樂,并不是為了暫時的金錢就要讓孩子從小處于焦慮的分離中。
可是許多留守兒童都處在這樣的命運中,他們的父母把孩子放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那里,讓老人幫著養育的不在少數。他們的想法和我剛才的想法一樣,緊張的生活,高額的育兒費,這些一度讓家境平平的父母們頭疼。孩子如果是尚在幼兒園的階段,還沒有真正接觸早教課程,所以一兩年把孩子放到公婆或自己的父母那里照看,是不會耽誤孩子將來學習文化知識的。這樣既可以緩解一下年輕父母的壓力,也能節省一大筆開支。這是許多讓孩子從小就離開自己的最實在,也是最無奈的想法。
但是,許多年輕的父母并沒有意識到親子關系的重要性,在他們眼里,孩子有自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養育就夠了,不會有什么親子關系的障礙,至多就是孩子想媽媽爸爸而已。有的夫妻雙雙外出務工,常常一走就是一年,只不過是想多賺點錢,只不過想將來能更好的改善孩子的生活。孩子長期和父母處于分離狀態,那種焦慮與想念,那種無奈與期盼,那種孤獨與抑郁寡歡,想想就讓人心酸......只是這樣的生活往往會得不償失,有什么比孩子感受更重要?金錢和愛哪個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生活可以慢慢改善,失去的親子之情卻往往難以彌補,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