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平海南門灣河口隨著大項目的落戶,對水量的需求和質量要求越來越多。為了配合南門海濱海項目布局規劃,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實施南門灣河口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勢在必行。探明其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南門海濱海項目布局規劃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區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為南門灣河口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提供了初步水文工程地質資料。
關鍵詞: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平海南門灣河口
中圖分類號:S156.1 文獻標識碼:A
1 區內環境概況
1.1 氣象
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溫和,無嚴寒酷暑,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8%),其多年最大降雨量和最小降雨量分別為2583.77mm和1345.11mm,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9mm。多年平均蒸發量1697.2mm。年平均氣溫21.9℃,一月份和七月份的年平均氣溫分別為13.9℃和28.3℃,極端最高溫度為38.3℃,極端最低溫度為0.1℃,年平均霜凍兩次。相對濕度82%。風向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春夏秋初多吹東南風,秋末和冬季多吹西北風。每年有3~4次8~10級(最大12級)的臺風侵襲本區。
1.2 水文
主要河流為南門灣河,水流較緩,常年有水流。逕流量分配不均,其變化與降雨一致。水位受海水潮汐影響而變化。
據本勘察區北東向的考洲洋資料,潮汐多屬有規律的半日混合潮,為復合流。多年平均最高潮位1.60m~4.05m。多年平均最低潮位-1.95~-1.43m(珠江基面)。歷年受臺風和大海潮襲擊,潮浪高程2.38m~5.50m。
1.3 地形地貌
本勘察區地貌單元主要為:屬濱海相沉積海岸平原,地形較平坦,孔口地面高程2.46~6.17m。地形起伏較小,部分區域植被較發育。
1.4 地質構造
惠東縣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邊緣,有較為復雜的構造背景。本區地質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北東向的蓮花山斷裂帶的五花-深圳斷裂斜跨本區,是區內的主導構造,它是一條多期次、多組分的復合構造帶,發育有動熱變質帶、韌性剪切帶、脆性斷裂。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和鉆探成果,勘察區未發現明顯的斷裂構造形跡。
2 水文地質條件
根據含水巖土類別、賦存條件及水力特征,勘察區的地下水劃分為松散土層孔隙水-微承壓水和基巖裂隙水兩種類型:
2.1 松散土層孔隙水-微承壓水
主要分布于濱海平原海陸交互相沉積砂層中,屬淺層地下水。含水層以粉砂、粗砂為主。含水層厚度一般4~8m,孔隙度大,水位埋深較淺,富水性好,滲透系數大,地下水與地表水有直接的水力聯系,其富水性好,涌水量大。因受海水入侵,水質較差,為咸水。水化學類型主要為Cl-Na+K型,pH值為7.70,侵蝕CO2=0.00mg/L,HCO3-=2.708mmol/L,Cl-=4607.06mg/L,SO42-=390.00mg/L,礦化度8231.62mg/L,Na++K+=2694.70mg/L,Ca2+=142.71mg/L,Mg2+=314.54 mg/L。
2.2 基巖裂隙水
本勘察區以風化裂隙水為主。賦存基巖風化巖層中,風化裂隙含水帶厚度較小,裂隙較發育,涌水量較小。水化學類型主要為HCO3-Ca型,pH值為7.95,侵蝕CO2=0.00mg/L,HCO3-=2.637mmol/L,Cl-=10.30mg/L,SO42-=4.00mg/L,礦化度155.56
mg/L,Na++K+=12.60mg/L,Ca2+=45.02mg/L,Mg2+=3.17mg/L。
2.3 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條件
河口區內及其周圍地表水發育,地表長年積水。淺層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的滲透補給,中、深層地下水主要接受含水層的側向逕流補給??辈炱陂g測得鉆孔穩定水位埋深為地下水位位于-0.90~4.80m左右。
淺層地下水主要向海區逕流,大部分以潛流形式排泄入海。中、深層地下水逕流、排泄則未探明一定的形式方向。
2.4 地下水動態
淺層潛水—孔隙承壓水水位埋深0.90~4.80m,由于受地表水長年滲透補給的影響,年平均水位變化幅度不大,約為0.40m,中、深層基巖裂隙水承壓水受氣象、潮汐等因素的影響,水位由潮汐引起的日平均變化幅度約為0.10~0.40m。
3 工程地質條件
3.1 地層巖性
區內按巖土層的地質年代、成因類型、組成及物理力學性質進行分類,可分為: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ml)、海陸交互相沉積層(Qmc)、殘積層(Qel)、燕山三期花崗巖層(γ52(3))。各巖土層巖性及物理力學參數統計如表1。
3.2 區內不良地質、特殊地質現象
3.2.1 區內地基中軟弱土層分布廣厚度大,承載力低,變形量大,可能引起建筑物工后沉降量較大。區內飽和砂土(粉細砂、粗砂)具輕微~中等液化。
3.2.2 從表1可以看出區內巖土層復雜多變,基巖風化程度、深度變化大,可能引起建筑物不均勻沉降。
3.3 地下水、地表水腐蝕性評價
據水質分析結果,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2009年版)有關標準綜合判定:場地地下水位于Ⅱ類環境中,地下水對建筑材料具微腐蝕性;地表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在長期浸水條件下具微腐蝕性,在干濕交替條件下具中等腐蝕性。環境類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弱腐蝕性。
3.4 場區的穩定性與適宜性評價
場區在區域地質上位于蓮花山斷裂帶的五花-深圳斷裂南側,歷史上無大的地震災害記錄,雖然存在軟土及巖層的非均勻性,但對工程不會產生重大不良影響,為中等復雜場地類型,場地適宜工程的建設。
場區內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地震分組為第1組,設計地震基本加速度值為0.10g,特征周期值為0.45s,場地土以軟弱土為主,場地類別為Ⅲ類,場地存在輕微~中等液化砂土和易震陷軟土,為對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結語
4.1 區內地表水體發育,同時受海潮影響,屬中等富水區,可為平海南門灣河口工程閘圍造湖及為工程建設提供較豐富水源。
4.2 區內構造穩定性較好,適宜各種建筑物工程的規劃、建設。但本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軟弱土分布廣厚度大,地下水埋藏淺,為對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4.3 在進行工程建設時,對地基基礎承載力要求較低的濱海防潮綠道、防護堤等擬建建筑物可采用地基處理措施加固地基;對承載力要求較高的游艇碼頭、河口橋閘、截污閘壩、交通橋等擬建建筑物可采用樁基礎。
參考文獻
[1] HD201105-012,劉清桂,惠東平海南門灣河口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巖土工程勘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