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吉林省歷史地震活動特點分析入手,總結了1990-2000年十年地震活動特征。利用構造學和地球動力學理論,深入分析地震的形成機制,得出不同時期不同類型地震動力來源,揭示了新構造運動發生機制的本質。闡明異同,探討機制,以期有助于地震活動規律的研究。
關鍵詞:新構造運動;西太平洋板塊;火山;斷裂
中圖分類號:TU244.8 文獻標識碼:A
所謂的構造運行就是指在地質時期發生的地殼運行,主要集中發生在新第三紀和第四紀之間這個時間段內,其中人們在幾千年來對其進行的研究也在構造運動范圍內,所使用的手法包括了儀器的利用和考古方法的分析。吉林省的新構造運動具有很多鮮明的特點,比如說普遍性、復雜性、繼承性和間歇性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運動強度方面,垂直方向的幅度和速度都要明顯的比水平方向的大。對于地質構造進行研究,可以對我省的地質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為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數據,有利于我省的防震抗震工作的有利開展。通過相關的數據和歷史資料的分析,我省的地質構造具有比較鮮明的特點,因此,研究很有意義。
1 歷史地震活動回顧
吉林省中東部地震活動主要集中在伊舒斷裂帶和敦密斷裂帶附近,西部地震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斷陷附近,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破壞性地震。吉林省特有的深源地震主要分布在吉林省汪清與琿春地下500公里地下;雖然震級ML≥5.0級以上,由于震源深度較大,對地面影響小,雖然產生的破壞不大,但是還會因此而讓人們長生恐慌。
2 吉林省新構造活動特點
吉林省新構造運動機制從區域大地構造環境來看,主要受力點來自西太平洋板塊的移動所致,其向歐亞大陸板塊移動,經俯沖之后產生擠壓以及弧后延伸所產生的。在吉林省的構造活動影響比較重要的原因還有西太平洋板塊在西西向俯沖過程中,和郊廬斷裂的北延部分發生了碰撞,由此產生的滑動形成了新構造。
2.1 主要斷層運動
吉林省位于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邊界西側由火山島弧和弧后盆地組成的活動大陸邊緣的內側,中新生代期間受到東部太平洋板塊運動的影響(吳福元,曹林,1999),經歷了多期的構造變動,并在老斷裂的基礎上還產生了不同規模、不同方向、不同力學性質和不同期次的新生斷裂。新生性斷裂和老的深大斷裂一起,切割地殼,形成大小不同的斷塊,斷塊的差異運動及繼承性活動控制著本區地形、地貌、沉積、火山、地震的時空分布和地質構造的主要特點。
依蘭一伊通和敦密斷裂兩條超殼斷裂,成為吉林省控震構造。受構造控制地震相對比較活躍,發震頻次較高的是依-舒斷裂,斷裂從吉林省經黑龍江蘿北延至俄羅斯境內。依蘭一伊通斷裂是巖石圈斷裂,形成于白堊紀末一第三紀初。由于依蘭一伊通斷裂帶是郊廬斷裂在東北的延伸部分,前者的右旋錯動就必然嚴格地受到后者的控制。本區一者受到板塊俯沖碰撞的作用,不僅使地殼發生均衡上升、下降運動,還使一系列北西或北北西向的繼承性或新生性的張性斷裂發生運動;二者受到郊廬斷裂右旋滑動的影響,加劇上述各大小斷裂的運動該斷裂由兩條相互平行的北東向分支斷裂構成,走向50°-55°,東支斷裂傾向南東傾角陡,西支斷裂傾向北西,部分地段傾向南東,傾角大于70°,個別地方傾角近于直立。在新生代時期,由于受斷層活動的影響,本區地震活動頻繁。本區地震構造多為老構造的重新活動,主要地震活動兒乎都發生在這些斷裂的交匯部位或復合部位。
2.2 斷陷運動
斷陷運動主要發生在松遼盆地。新生代以來,松遼盆地主要從中新世開始斷陷。第四紀期間松遼盆地的運動類型為斷陷一坳陷運動,中新世,早更新世這一時期繼承了老第三紀時的特點,松遼盆地內部地殼相對穩定,至少是垂直運動極微弱,松遼盆地東部邊緣及上升斷塊的前新生代巖石遭受風化剝蝕,地表準平原化,伊舒地塹則以地塹運動和火山活動為主。斷塊運動本區的斷層運動主要發生在各主要斷裂上。進入中更新世以后地殼運動加劇,松遼盆地東緣斷裂以正斷層運動為主。在下降的松遼盆地內堆積了中更新世沉積物。這一時期松遼盆地內部的分異并不明顯,主要以整體斷陷為主,又由于依蘭一伊通北斷裂的水平滑動,使一系列北西和北北西向的繼承性或新生性的小規模斷裂發生運動。同時也暗示了依蘭一伊通斷裂帶與鄭廬斷裂的連帶關系。
2.3 火山與地震活動
長白山天池火山,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新生代多成因復合火山。在地質構造上,長白山天池火山區處在西太平洋深俯沖帶上,屬于鴨綠江一琿春裂谷帶,該區發育一系列由北東向、北西向斷裂組成的網狀斷裂。吉林省處于歐亞大陸板塊東部邊緣,中生代時期受太平洋板塊俯沖作用影響,形成了一組北東和北北東向壓性左旋斷裂。從白堊紀開始,本區受力狀態由擠壓轉為拉張,并促使古構造架繼續活動。由于太平洋板塊繼續俯沖與熱效應影響,地幔上隆,其上部巖石圈拉張運動不斷加劇,使吉林東部及其大陸邊緣由西向東、北東及北北東向裂谷及海盆作用逐漸加強,使大陸邊緣解體。并繼續向東南移動,形成了日本島弧,在吉林省境內形成了伊舒裂谷、敦密、鴨綠江與圖們江斷裂等深大斷裂,同時伴隨強烈的巖漿活動。隨著日本島弧進一步向東南遷移,同時松遼盆地下沉,形成松遼平原,省內形成了一期新的火山活動。
結語
新構造運動劃分為四個階段:中新世一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一早全新世和中全新世一晚全新世。盡管不同斷裂運動的類型、運動的強度和運動的時間都可能不同,但從所受到的水平應力和垂直應力的關系上來看,它們的發生機制應該是一樣的。通過對吉林地區新構造運行的發生機制進行研究,可以為該地區的地震研究部門提供理論依據,為了能夠對未來的地震形勢預測有更加清晰的了解,盡量的減少因地震帶來的危害,更好的穩定社會秩序,所以對新構造運動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吳福元,曹林.東北亞地區的若干重要基礎地質問題[J].世界地質,1999,18(2):5-7.
[2]張庸,王錫魁.滿洲里一綏芬河地學斷面域及鄰區新構造運動[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60).
[3]萬波,鐘以章.東北地區的新構造運動特征分析及新構造運動分區[J].東北地震研究,1997,13(4):74.
[4]李軍敏.長春-四平地區新構造運動[J].吉林大學,2004.